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1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288篇
林业   252篇
农学   360篇
基础科学   169篇
  347篇
综合类   792篇
农作物   230篇
水产渔业   135篇
畜牧兽医   262篇
园艺   204篇
植物保护   192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187篇
  2020年   163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75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小麦品种萌发期的耐盐性,为小麦萌发期耐盐性鉴定提供快速、准确的鉴定方法和理论依据。本研究以40个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与神经网络自组织映射(SOM)聚类分析法,研究盐胁迫对40个小麦品种萌发期各项形态指标的影响。主成分分析法结果表明,发芽势、发芽率、最长根长、第一片叶长及胚芽鞘长在PCA下载荷量最大;根据SOM聚类分析结果,‘德抗961’等4个小麦品种属于高度耐盐品种,‘济麦22’等14个小麦品种属于耐盐性品种,‘济麦20’等16个品种属于中等耐盐性品种,‘鲁麦21’等6个小麦品种属于盐敏感性品种。发芽势、发芽率、最长根长、第一片叶长、胚芽鞘长能够作为萌发期小麦耐盐性筛选的主要评价指标,并且结合主成分、SOM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小麦萌发期耐盐性鉴定更为科学、方便。  相似文献   
2.
为了丰富紫花槭转录组数据,进一步开展紫花槭秋季叶片呈色机制研究.本研究以紫花槭秋季转色期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后期)叶片为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初步分析.转录组数据共获得50501条Unigene,有35316条Unigene在数据库中得到注释,其中NR数据库中注释到的Unigene数量最多,共35024条,占69.4%.在注释到的物种中,紫花槭比对的Unigene与甜橙(Citrus sinensis)相似度最高,共有4290条,占12.25%.紫花槭转录组中的Unigene根据GO功能可分为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大类,共有25375条,其中生物学过程的基因最多,主要聚集于代谢过程和细胞过程等.基于Unigene库的基因结构分析,其中SSR分析共获得12711个SSR标记,占Unigene总数的36%.SSR位点共包含150种重复基元,单碱基重复所占比例最高(7184个,61.86%),四碱基重复、五碱基重复和六碱基重复所占比例较低.Unigene库中共有328239个SNP位点,发生频率为1/190 bp,SNP位点分为转换和颠换两种类型的碱基替换方式,其中碱基转换位点213787个(65.13%),碱基颠换位点114452个(34.87%),碱基转换类型发生频率高于颠换类型.6种单碱基变异中,2种转换类型A/G、C/T的发生频率分别为33.03%和32.10%;4种颠换类型中A/T发生频率最高,为11.52%;C/G发生频率最低,为5.79%.紫花槭转录组秋季叶色表达的转录组分析,可为紫花槭叶色基因调控、定向分子育种和培育彩叶新品种提供研究提供基础的数据信息.  相似文献   
3.
草莓呼吸旺盛,果皮薄易受伤,难以贮藏。利用近冰点温度贮藏可以明显地抑制草莓的呼吸作用,结合小袋包装的气密性,改善了包装内部的气体组成,提高草莓果实周围的相对湿度并减少空气对流,从而抑制了草莓在贮藏过程中糖分、水分的损耗,减少了糖酸比值的下降。保持了一定的感观指标,可使草莓的贮藏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4.
樟子松松针锈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989年在黑龙江省阿城市料甸林场,用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var. mongolica Litv.)松针上的春孢子向健康的黄药(Phelledendron amurenseRupr.)和紫花铁线莲(Clematis fusca var. violacea Maxim)叶片人工接种成功。用人工接种所产生的夏孢子向相同寄主植物接种后,再次发病并产生夏孢子。由此证明阿城市料甸林场樟子松松针锈病菌(Cleosporium clematidis Barcl.)的转主寄主为紫花铁线莲和黄药,病原菌种应为铁线莲鞘锈菌(Coleosporium clema(?)idis Barcl.)。  相似文献   
5.
四川乐山地区紫茎泽兰的入侵定殖和风险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四川省乐山地区犍为县塘坝乡境内入侵新物种一紫茎泽兰的分布、发生和定殖入侵情况。结合紫茎泽兰的生物学特性和当地的地理气候特征,对紫茎泽兰入侵乐山及其近邻地区的风险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1986-1990年甜(辣)椒专题8个单位育成的15个甜椒、半辛辣椒新品种(系),其抗病性、品质、产量均优于对照品种,并已通过了农业部主持的专家组验收。  相似文献   
7.
蜂花粉营养液的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蜂花粉营养液以油菜花粉和蜂蜜为原料,经过先进的生产工艺制备而成.本文主要对其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该营养液的营养成分搭配合理,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包括8种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575.2 mg/100mL;钙31.90 mg/100mL、钾77.46 mg/100mL、钠6.16 mg/100mL、镁19.12 mg/100mL、锌0.14 mg/100mL、铁0.14 mg/100mL、锰0.13 mg/100mL、铜0.053 mg/100mL;尼克酸0.24 mg/100mL、维生素B2 0.01mg/100mL、维生素B6 0.74 mg/100mL、维生素C 0.75 mg/100mL.  相似文献   
8.
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家蚕毒性与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通过食下毒叶法和接触法测定了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家蚕的毒性。结果表明:食下毒叶法对2龄起蚕的LC50(48h)分别为:毒死蜱2.3322mg/kg桑叶和甲氰菊酯0.1522mg/kg桑叶,其浸渍桑叶的药液浓度分别为4.6622mg/L和0.3044mg/L。接触法中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2龄起蚕的LC50值(24h)分别为:6.32μg/cm2和0.92μg/cm2。毒死蜱和甲氰菊酯的毒性比都<1,对家蚕的毒性为高毒。  相似文献   
9.
甜玉米玉米螟的发生危害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研究了吉林省公主岭地区甜玉米上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的发生危害和防治措施。田间抗螟性人工接虫鉴定结果表明,甜玉米710A和普通玉米自交系丹340的食叶级别为9级,即高感玉米螟,而单交种邢抗5号和邢抗2号的食叶级别为5级,为中抗型。与普通感虫和中等抗虫性玉米品种相比,取食甜玉米的玉米螟幼虫存活率高3~7倍,发育速度更快,提前约4~8天(1~2个龄期),说明甜玉米比普通玉米感虫。甜玉米比普通玉米及早播比晚播田更吸引玉米螟产卵。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化学杀虫剂的防治效果比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的好,以氯菊酯喷雾防治效果最好,虫孔减退率达90%;其次是杀螟灵颗粒剂、Bt喷雾和Bt颗粒剂;而白僵菌的防治效果较差,喷雾防治效果好于颗粒剂。大田防治效果与小区试验基本相同。同时还分析了氯菊酯防治甜玉米玉米螟的防治策略、防治时期、施用次数等。此外,对Bt制剂作为化学杀虫剂的取代品及与其它生物防治方法协调使用的优点与潜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亚洲玉米螟大量饲养中微孢子虫病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与人工饲料相混合的方法,比较了不同剂量的烟曲霉素B对亚洲玉米螟微孢子虫病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烟曲霉素B453、565和683μg/g的剂量处理都显著降低了亚洲玉米螟微孢子虫病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食药1代时,幼虫和成虫感染率分别比对照平均减少44.4%—61.1%和41.7%—50%,其感染强度都由原来的严重感染分别下降为轻度感染。幼虫存活率、化蛹率、成虫繁殖力也均显著高于对照。连续处理3代饲喂烟曲霉素B对玉米螟生长发育没有不利影响,对微孢子虫病的控制作用随处理世代数的增加亦有增加的趋势。不同剂量的烟曲霉素B处理间的防效差异不显著,453μg/g可作为亚洲玉米螟大量饲养中控制微孢子虫病的推荐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