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15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刈割扰动下半干旱区豆科牧草种间关系的反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苜蓿和沙打旺根据生物替代设计组成的简单混播种群为对象,通过调查2种牧草在刈割扰动下的生长反应,比较了单混播处理条件下3种播种密度刈割处理的种间关系和补偿性反应特点,探讨了种群稳定与演替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苜蓿和沙打旺在刈割条件下,土壤水分利用竞争空间上移 20 cm,并且水分利用呈增加趋势,土壤平均水分为15%。刈割诱导低密度混播处理和高密度苜蓿单播处理土壤水分最高,分别达15.6%和15.8%。单播下,刈割可诱导中高密度单播沙打旺处理产量分别增加33%和29%,而混播方式下,刈割均导致沙打旺和苜蓿株高、分枝数和地上部生物量小于对照。在刈割干扰下,相比对照,苜蓿与沙打旺两者仍然为资源共享关系,但互利共生程度下降了21%,而混播种群中苜蓿对沙打旺的相对竞争力增加了17%。不论单播还是混播,刈割均可引发2种牧草显著的补偿机制。同时发现刈割干扰可激发更强的自疏作用。2种牧草的生长指标呈下降趋势可能是干旱、刈割和种间竞争或化感协同胁迫作用的结果,但共存与补偿机制有利于减缓这种负面效应。沙打旺和苜蓿的更新补偿时间上的异质性,实现资源利用生态位的分离,从而调控着2种牧草组成的种群稳定性,这对理解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黄瓜组培根分泌物的化感潜势进行可拓评价, 得出黄瓜组培根分泌物对菜豆幼苗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 而对其它3种作物有明显的毒害作用, 毒害程度为黄瓜>甜瓜>番茄。同时, 建立了黄瓜组培根分泌液的化感效应的数学模型RE = [ k1Rp0 / ( k2 - k1 ) ] ( e- k1t - e- k2t ) ( e- k1a - e- k2a ) , 说明了黄瓜组培根分泌液的化感效应与组培根培养时间( t) 以及根分泌液浓度( a) 显著相关。黄瓜根分泌物对4种受体作物显示出显著的化学干扰差异, 论证了植物种内(间) 发生的干扰作用与植物的品种(系) 有关, 从理论上得出菜豆可以作为黄瓜的间套作物或下茬作物。  相似文献   
3.
以不同生长环境(宁夏固原、陕西杨凌)条件下的4个柳枝稷品种(‘Pathfinder’、‘Foresberg’、‘Nebraska 28’、‘Dakota’)为试材,以生菜、苜蓿和多花黑麦草为受体,采用室内皿培发芽测试法,研究了柳枝稷根际土浸提液对受体种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柳枝稷根际土对3种受体的化感潜势是由品种和环境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Dakota’根际土浸提液对生菜的化感作用环境效应最为强烈,在相同环境(杨凌)条件下,对生菜的化感促进作用最强;‘Forestberg’和‘Dakota’对苜蓿幼苗生长的结果表明,2种柳枝稷根际土的化感表达对生长环境的响应不敏感,而‘Pathfinder’表现较为强烈。‘Nebraska 28’对苜蓿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在品种间表现突出;多花黑麦草幼苗生长对柳枝稷根际土的化感响应表现出环境异质性;种植在杨凌和固原的‘Pathfinder’、‘Forestberg’和‘Dakota’分别对生菜及苜蓿种子萌发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该研究可为柳枝稷作为牧草引种及其与其它牧草间套作、混播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加工番茄品种‘里格尔87-5’为试材,设计早、中、晚(3月20日、3月30日和4月10日)3个播期,开展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分析加工番茄不同播期对瓜列当寄生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晚播(4月10日),瓜列当寄生量及出土量显著减少,危害有所减弱,但对番茄产量影响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小麦秸秆中生化他感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界存在着生化他感现象。本文对小麦秸秆生化他感现象、生化他感化合物和化合物的提取、分离、鉴定以及生测、影响其分泌的因素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品种番茄为试材,采用培养皿培养,水培和盆栽的方法对多个品种番茄进行培养,并收集其根系分泌物进行植株研磨,研究了不同品种番茄对瓜列当种子发芽刺激作用的强弱.结果表明:“美罗迪”番茄品种在3种培养条件下均能刺激瓜列当种子发芽且发芽率相对较高,最高为53.65%.而“金圆宝202F1”和“奥米多9号”刺激瓜列当种子的发芽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白三叶对黑麦草、弯叶画眉草的化感作用初探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针对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与黑麦草Lotium perenne、弯叶画眉草Eragrostis curvula混播时导致后2种植物数量减少甚至消失的现象,通过白三叶的根部、地上部和植株水提液对黑麦草和弯叶画眉草种子进行发芽实验,以及白三叶与黑麦草、白三叶与弯叶画眉草种子混播进行实验,研究表明:白三叶(幼苗、2年生植株根及茎叶)的水提取液在原液以及稀释20倍时对受体植物的胚根和胚芽的生长均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在100倍稀释液时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白三叶与黑麦草及白三叶与弯叶画眉草种子混播实验,表明5∶1的比例为最佳混播比例.  相似文献   
8.
根寄生杂草列当(Orobanche spp.)已经严重制约全球许多地区的农业发展,寻找有效防除措施迫在眉睫。由于列当具有特殊生活史且与寄主关系密切,常规防除杂草措施难以达到理想防效。目前,尚无既能有效防除列当又不对寄主造成危害且便于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列当防除措施。在众多列当防除措施中,微生物防除越来越引起关注和重视。本文对微生物防除列当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防除机理进行了综述。目前,列当生防微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镰刀菌(Fusarium spp.)等列当病原菌和根瘤菌(Rhizobium spp.)等列当寄主植物共生菌上。微生物防除列当的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产生代谢产物直接影响列当的萌发和生长,或通过降解列当种子萌发诱导物质间接影响列当的萌发;二是通过提高寄主植物自身对列当的抗性间接影响列当的寄生和生长。此外,本文还重点介绍了植物土传病害的土壤拮抗微生物防除列当杂草的可行性及研究进展。植物土传病害病原菌和列当均首先通过在地下侵染作物的根系进而危害作物正常生长,而作物抗土传病害的机理也与抗列当的机理类似。因此,存在于土壤中具有防治植物土传病害能力的微生物可能也具有防除根寄生杂草列当的功能。本团队前期试验从植物土传病害的土壤拮抗微生物中筛选到在盆栽试验中能够有效防除向日葵列当(O.cumana Wallr.)和瓜列当(O.aegyptiaca Pers.)的放线菌各1株,分别为淡紫褐链霉菌(Streptomyces enissocaesilis Sveshnikova)和密旋链霉菌(Streptomyces pactum Bhuyan B.K)。其中,密旋链霉菌的菌剂在田间试验中既降低了瓜列当的出土数量又增加了番茄的产量。总之,微生物是防除根寄生杂草列当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柳枝稷规模化种植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柳枝稷是国际上公认的最适合作为生物燃料的能源植物。我国目前柳枝稷的种植规模不大,处于引种的初级阶段。柳枝稷引种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南方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简要叙述了我国柳枝稷引种历史和种植现状;根据近年来引种柳枝稷出现的问题,分析阐述了柳枝稷种植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以及我国柳枝稷种植的前景。作为一种有效的水土保持植物、优质牧草,能够在废弃的工矿地、盐碱地和不适宜农作物种植的地区种植的第二代能源植物,柳枝稷在我国有着广泛种植前景,需要政府-企业-农户有机的结合,有计划的引种种植。  相似文献   
10.
引种牧草柳枝稷对生菜化感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种高地品种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L.)Pathfinder、Forestberg、Nebraska 28、Dakota为研究材料,采用室内皿培的生物测试方法,利用甲醇和蒸馏水浸提柳枝稷根系和地上部,通过分析浸提液对受体生菜种子胚根、胚芽长及发芽率的影响来鉴定柳枝稷化感潜势。结果表明,4种供试柳枝稷中Nebraska 28对生菜化感最强,而Pathfinder化感作用最弱,Forestberg与Dakota差异不明显;Pathfinder与其他3种柳枝稷不同,根系化感作用强于地上部;浸提液经过稀释后其甲醇浸提液化感作用强于蒸馏水浸提液;高质量浓度浸提液对生菜胚根生长影响较大,而低质量浓度对胚芽的化感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