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了评价Eu~(3+)免疫探讨标记喹乙醇克隆抗体的效果,以环化二乙烯三胺五醋酸酐(cy DTPA)为螯合剂,将Eu~(3+)偶联到喹乙醇单克隆抗体(OLA-m Ab)上,制备喹乙醇铕标抗体(Eu~(3+)-OLA-m Ab),并在此基础上进行TRFIA反应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直接竞争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R)反应条件为包被抗原(OLA-OVA)浓度1.2μg·m L-1、铕标抗体浓度2.0μg·m L-1、CBS浓度0.05 mol·L-1、PBS稀释液0.01 mol·L-1、p H值7.0,采用含5%甲醇的PBS配制喹乙醇标样。反应条件筛选优化后建立标准曲线,其IC50和IC10浓度分别为9.29、0.66 ng·m L-1。以饲料为样品进行添加回收率试验,其回收率处于84.80%~113.60%之间,变异系数小于14%。本研究建立的TRFIA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等特点,为下一步研发喹乙醇TRFIA快速检测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杂环类双功能螯合剂在重金属铜人工抗原制备方面的效果,以2-S-(4-氨基苯)-1,4,7三氮杂环壬烷-1,4,7-三乙酸(P-NH_2-Bn-NOTA,简写为NOTA)为双功能螯合剂,采用戊二醛法将重金属铜离子分别与载体蛋白BSA、OVA偶联制备免疫原和包被原,并用合成的免疫原免疫制备免多克隆抗体,建立间接竞争ELISA(ic-ELISA)。结果表明,所建立的ic-ELISA线性回归方程为y=7.8632Ln(x)+9.6765(R2=0.9934),IC50和IC20值分别为168.70、3.72 ng·m L-1。交叉反应试验结果显示,除与锌交叉反应率达16%外,该抗体与其他重金属铁、铅和镉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5.6%。本研究成功合成了重金属铜人工抗原并制备了兔多克隆抗体,为杂环类双功能螯合剂应用于重金属快速检测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引进的鲜食葡萄新品种的抗寒适应性,筛选出在北疆地区适宜种植的品种.[方法]7个鲜食葡萄新品种为材料,选取1年生枝条分别在4、-12、-17、-22、-27℃下进行低温处理.测定低温处理后枝条的相对电导率、脯氨酸、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含量和SOD、CAT活性并拟合Logistic曲线、计算临界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低温处理后‘秋红宝’、‘夏黑’、‘夏至红’的相对电导率和半致死温度都显著较低;‘夏黑’、‘夏至红’、‘沈农金皇后’、‘秋红宝’低温处理后的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较高;‘夏至红’、‘沈农金皇后’、‘夏黑’低温处理后的丙二醛含量显著较低;‘夏黑’、‘夏至红’、‘沈农金皇后’低温处理后SOD、CAT活性显著较高.可溶性蛋白与相对电导率呈显著正相关;SOD与相对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脯氨酸、MDA、CAT与相对电导率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夏黑’、‘夏至红’、‘沈农金皇后’抗寒能力较强;‘新郁’、‘克瑞森无核’抗寒能力一般;‘爱神玫瑰’、‘新郁’抗寒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苹果果实酚类物质组成与果实褐变的关系,建立测定苹果汁中主要酚类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选取10个苹果品种,采用Folin-C法,测定总多酚含量,并检测果肉褐变度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苹果汁中表儿茶素、儿茶素、绿原酸、咖啡酸、香草醛、对香豆酸、根皮素7种酚类物质含量.[结果]黄魁的褐变度以及总酚含量相对较高,吉早红、寒富、瑞林的褐变度以及总酚含量较低;表儿茶素、儿茶素及绿原酸是苹果果肉中含量相对较高.果实的褐变度与总酚、表儿茶素、儿茶素及绿原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寒富、瑞林、吉早红的果实总酚含量相对较低,褐变度较低;果肉中总酚、表儿茶素、儿茶素及绿原酸对果实褐变程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利用西北地区136个气象台站1960—2004年逐月0 cm地表温度资料,采用主成分、旋转主成分和小波等分析方法,研究了西北地区年平均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5年来西北地区年平均地表温度表现为明显的升高趋势,且升温的空间分布较为复杂,高温区和低温区交错分布,陕西、甘肃、新疆东北部和新疆南部为高温区,青海和新疆北部为低温区。经验正交分解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年平均地表温度第1特征向量表现了西北全区地温一致偏高或偏低的变化特征,第2和第3特征向量分别表现出东西及中部与东、西部相反的差异。旋转经验正交分解后发现,地表温度存在5个空间异常区,即西北东部、西北北部、西北中部、新疆南部和新疆中部,其中西北东部区、西北中部区和新疆中部区表现为高—低—高的过程,西北北部区和新疆南部区则为一致的增加趋势。各异常区年平均地表温度均存在8~16年或16~32年的长周期,西北北部区还存在4~8年的短周期。 相似文献
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