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0篇
  7篇
综合类   46篇
水产渔业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越来越多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EDCs)不断释放到环境,并通过大气沉降、地表径流、土壤淋溶和直接排放等方式进入水体,从而使水体成为 EDCs 存在的主要场所之一。为引起社会对水体 EDCs 污染的广泛关注,并积极采取EDCs 危害防治措施,保护鱼类资源和水生态系统,本文介绍了 EDCs 的分类,详述了自然水体、饮用水源水以及自来水中EDCs 污染情况,阐明了 EDCs 对鱼类的生殖危害。资料分析显示,EDCs 能够扰乱生物体内分泌功能,导致生殖器官、生殖机能和生殖行为异常,引起生育力下降,甚至生物繁殖机能损害,并最终导致种群数量下降,以至物种灭绝。虽然国内外已经开展了一些关于 EDCs 对生物危害等方面的研究,但大都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基础研究薄弱、识别和鉴定困难或代价太大等问题,有关工作亟需全面、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2.
利用固定波长荧光分光光度法(Fixed-wavelength fluorescence,简称FF法)研究了苯并(a)芘暴露下罗非鱼胆汁代谢物的动态变化。在试验中首先优化了FF法测定罗非鱼胆汁代谢物的稀释倍数,将罗非鱼胆汁分别稀释1000、2000、4000、8000倍,在激发/散发波长380 nm/430 nm测定荧光强度。结果显示2000倍左右的稀释较为合理,结合其他研究,试验最终采用1600倍的稀释倍数。在此基础上利用优化后的FF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BaP(0.1、1、10、50μg·L-1)暴露下罗非鱼胆汁代谢物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0.1μg·L-1浓度组的BaP代谢物随时间变化无明显波动,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他3个剂量组从2 h起就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3个试验组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胆汁中BaP代谢物随浓度升高不断升高,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表明鱼体内胆汁代谢物可用来反映周围水环境中BaP的污染情况。这为将FF法应用于环境中BaP的生物监测,使胆汁代谢物成为BaP环境监测的有效生物标志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三种东方鲀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HA、秋水仙碱腹腔注射,活体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分别分析了菊黄东方鲀、条纹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的核型,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菊黄东方鲀核型为2n=4414m+6sm+24t,臂数:NF=64;条纹东方鲀核型为2n=4414m+4sm+26t,臂数:NF=62;暗纹东方鲀核型为2n=4414m+4sm+26t,臂数:NF=62。菊黄东方鲀的核型与后两者存在微小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雄性奥利亚罗非鱼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三丁基锡(TBT)对鱼类精巢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腹腔注射染毒TBT(剂量分别为0、1、3、5、10μg·kg-1体重),取染毒后的精巢,一部分用于制备石蜡切片,原位末端标记法(TUNTEL法)进行细胞凋亡分析,另一部分用于研究TBT对精巢细胞Ca2 -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染毒后24和48h,随着染毒剂量的升高,罗非鱼精巢细胞凋亡率先增高后降低,在5μg·kg-1体重时达最高;染毒后96h,相应细胞凋亡率先降低后升高,在5μg·kg-1体重时最低。与之相对应的精巢细胞Ca2 -ATP酶活性,低剂量组(1~3μg·kg-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在试验剂量范围内,Ca2 -ATP酶活性随着注射剂量的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5.
长江徐六泾段渔业水环境现状初步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5年12月至2006年9月对长江徐六泾段渔业水域水质现状进行了调查,采用均值型环境污染评价法,参照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及GBZB1-1999)确定水体污染程度。结果表明,在所选监测指标范围内,主要污染物类型为:总氮,综合质量指数为0.60,表明该江段水属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6.
邻二氯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邻二氯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方法]采用静态试验法,参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有关急性毒性方法测定邻二氯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结果]邻二氯苯对斑马鱼96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5.13 mg/L,安全质量浓度(SC)为0.51 mg/L.[结论]根据鱼类急性毒性分级标准,邻二氯苯属于高毒性物质.  相似文献   
7.
以一株脱氮副球菌(Paracoccus denitrificans)为试验菌株,研究了其在好氧环境下的最适生长条件以及在不同溶氧条件下对NO2ˉ-N、NO3ˉ-N的转化去除情况.结果表明,脱氮副球菌好氧下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值为7.0.在溶解氧比较充足的情况下(6.6~7.3 mg· L-1),脱氮副球菌对NO2ˉ-N、NO3ˉ-N的去除以同化吸收为主,少部分是经由反硝化作用去除,最大去除率可达100%和97.58%.随着溶氧的降低,脱氮副球菌的反硝化能力增强,NO2ˉ-N、NO3ˉ-N通过反硝化作用去除的比例增加.将活菌数≥109个·mL-1的脱氮副球菌按1.0、2.5 mg·L-1的浓度加入养殖水体,在10d内可使养殖水体中的NH4+-N下降41.89%~49.23%,NO2ˉ-N下降33.33%~42.86%,NO3ˉ-N下降48.28%~67.74%,对养殖水体中的氮素污染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研究显示,脱氮副球菌的好氧反硝化作用可以为养殖水体有氧条件下的脱氮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氮磷比对两种蓝藻生长及竞争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氮磷比条件下主要水华藻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isa)和巨颤藻(Oscillatoria princeps)的生长和种间竞争。结果表明,无论在纯培养体系还是混合培养体系中,微囊藻在中氮磷比(N/P=4.5)下生长最好,颤藻在低氮磷比(N/P=0.45)下生长最好;氮磷比对藻类的种间竞争抑制参数能够产生明显影响,中氮磷比时微囊藻对颤藻的竞争抑制参数最大,分别是高氮磷比(N/P=45)和低氮磷比时的1.38倍和1.35倍;而颤藻对微囊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则是在低氮磷比时最大,分别是高氮磷比和中氮磷比时的2.22倍和4.02倍。中、高氮磷比时微囊藻对颤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大于颤藻对微囊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而低氮磷比时则相反。根据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中两物种的竞争结局可初步判断,中、高氮磷比时,微囊藻在竞争中占优势,低氮磷比时,微囊藻和颤藻不稳定共存。  相似文献   
9.
养殖池塘系统反硝化作用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陈述了反硝化作用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对池塘中肯定存在的和很可能存在的一些反硝化菌进行了列举;重点对池塘中的反硝化作用及影响因素和池塘作为一些大水体的模拟生境的特殊作用进行了阐述,并对今后一些重要研究内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资源现状,并为该江段的生态环境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物量分布以及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等多项生物学指标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并应用聚类分析法研究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特征。[结果]2009年秋季,长江安徽-江苏段共检出绿藻(Chlorophyta)、硅藻(Bacillariophyta)、蓝藻(Cyanophyta)、裸藻(Eu-glenophyta)、隐藻(Cryptophyta)5门27种;其中,硅藻种数最多,16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59.3%;其次是绿藻,6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22.2%;之后分别是蓝藻、隐藻、裸藻,分别为2、2、1种,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7.4%、7.4%、3.7%;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巴豆叶脆杆藻(Fragilaria crotonensis)、意大利直链藻(Melosira italica)、隐头舟形藻(Navicula cryptocephala)、小环藻(Cyclotella)以及尖尾兰隐藻(Chroomonas acuta);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数量变化在5.68×104~7.08×104cells/L,平均为6.01×104cells/L,生物量变化在30.43~34.73μg/L,平均为32.46μg/L。[结论]与以往的研究相比,长江江苏段浮游植物种类数减少,数量和生物量上升,说明长江江苏段的水质恶化,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仍以硅藻为主要优势种,显示出长江江苏段水质的恶化程度尚不严重。浮游植物相似性聚类分析显示,长江安徽-江苏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大致聚为2类,南京、芜湖、江阴3站聚为一类,铜陵、安庆站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