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15篇
综合类   81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验证碾压消毒垫和驶过消毒池两种常见运输车辆消毒方式对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杀灭效果,采用生物学特性和理化特性相近的猪伪狂犬病毒(PRV)疫苗稀释液喷洒运输车辆车轮,测试两种消毒方式的消毒效果。结果显示:车辆碾压消毒垫后0、1、2、3、4、5 min以及驶过消毒池后0、2、5、10 min,车轮可被检测的PRV与表面细菌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杀灭效果随时间增加而增强。其中,碾压消毒垫后5 min无法有效杀灭所有PRV,细菌杀灭率为92.5%;驶过消毒池后10 min可有效杀灭所有PRV,细菌杀灭率为98.3%。本研究结果为提高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处置水平和日常防控消毒措施有效性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RRS)在黑土生态系统种植的安全性,经过连续3年田间和盆栽试验,分析了抗草甘膦转基因漂移(漂流)可能性.及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RRS)在黑土区对根际牛态系统微牛物数量,氮代谢和两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理花粉漂移几乎足不可能的,但如人为加大虫媒传播(大于10头·m-2),抗草甘瞵基因的漂移概率接近0.05%,漂移距离为0.7 m RRS除对根际真菌数影响不显著外,对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氨化和硝化细菌均表现降低趋势在大豆不同生育期,RRS除对根际上壤真菌数影响不显著外,对根际士壤细菌,放线菌,氨化和硝化细菌均表现降低趋势;RRS根际士壤细菌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均低于亲本RRS-S;氨化强度与RRS-S相比差异不显著,RRS根际土壤硝化强度显著低于亲本RRS-S;RRS降低了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  相似文献   
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平板培养法分离培养和鉴定土壤微生物只能反映极少数微生物的信息,种类只占土壤微生物种类总数的0.1%~1%,分子生态学方法应用于土壤微生物的鉴定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着重阐述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内容、意义及目前的采用分子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尤其以DGGE(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随机扩增的多态性分析方法更为精确和快速,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水生植物对水体中氮、磷的吸收与抑藻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佳  刘永立  叶庆富  王宏燕 《核农学报》2007,21(4):393-396,332
研究了不同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净化效果及其抑藻效应。结果表明: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浮萍(Lemna minor)和菹草(Potamogetom crispusLinn)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总氮、总磷、硝态氮、氨氮都有较好的去除作用,其中以空心菜和金鱼藻效果最好。培养21d后的空心菜对总氮和硝态氮的吸收率分别为76.93%和71.9%;培养21d后的金鱼藻对总磷和氨氮的吸收率分别达到了93.15%和91.2%。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金鱼藻、浮萍都具有较好的抑制藻类生长的作用,培养过以上3种水生植物的水体也表现出抑藻效应。  相似文献   
5.
城市污泥对大麦生长发育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章研究了城市污泥和污泥混合堆肥对作物生长发育、轮作中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污泥混合堆肥对大麦生长有较大影响,与对照相较,苗期株高差别不明显。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株高分别比对照高86%、117%和29.7%。产量数据表明,施用城市污泥的处理增产172%~272%,施用城市污泥-羽扇豆混合堆肥(简称混合堆肥)的处理增产236%~292%。土壤肥力明显提高,单独施用城市污泥15、30和60t·hm-2的土壤,速效氮含量分别增加32%、128%和213%,施用混合堆肥的土壤速效氮含量分别增加47%、242%和345%,城市污泥和混合堆肥中全磷的高含量使该元素在土壤中明显增加。耕层0~20cm中速效磷含量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分别成比例地增加了3.0、4.7和7.1倍,K2О的含量仅在施用了含钾的化学肥料时发现增长。  相似文献   
6.
通过3年定位试验对不同培肥方式下黑土土壤中与氮素转化有关的功能菌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肥处理和农肥化肥等量配比处理提高了土壤中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单施化肥的处理抑制了好气性自生固氮菌生长;农肥高量处理土壤中氨化细菌数量最高,是对照的108.87%,化肥低量处理氨化细菌数量最低,平均比对照高43.79%;农肥处理土壤亚硝酸盐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化肥处理,纯化肥处理土壤中反硝化细菌数量高于农肥处理,因此长期合理地施用农肥对降低土壤的反硝化作用,从而减少黑土氮素的损失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绿色农业是在探索生态农业、绿色食品产业等农业发展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也是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本文基于产业成产理论,以绿色农业提出的背景和发展历程回顾为切入点,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中国绿色农业产业成长为目的,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的规律性与机理:阶段性特征、动力源泉和发展机制等,阐述了国外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例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绿色农业发展经验,提出了促进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松针纤维素降解菌系,通过刚果红纤维素平板鉴别初筛菌株,以CMC、滤纸和微晶纤维素3种酶活性高低进行复筛,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3株松针纤维素分解能力较强的菌株。将复筛获得的菌株进行组合培养,并与其单独培养时酶活大小进行比较,得到1个酶活最佳组合,其CMC、滤纸和微晶纤维素3种酶活力分别为83.39、35.84和122.54 IU,均比单菌株各酶活力高。对该组合产酶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组合在以硝酸钠为氮源,6.0为起始p H时,加入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400时产酶最佳,CMC、滤纸和微晶纤维素3种酶活力分别达到98.03、50.84和140.06 IU。  相似文献   
9.
根据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黑龙江垦区2010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垦区2010年生态足迹为3.202hm2/人,而实际生态承载力为1.166hm2/人,生态足迹赤字为2.036hm2/人,这表明黑龙江垦区发展的可持续性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10.
在测试并确定农业生态系统各项参数和状态变量的基础上,应用数学模型方法建立了松嫩平原玉米带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型,进行了结构与功能的分析,探讨了不同农业技术模式,土壤有机质和农田产量之间消长的关系,结果认为,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应采取有机无机相结合的农业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