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利用电解质渗漏方法对5个小麦品种(系)(325-35,NPFP,881,中国春,SieteCerros 66)的8~12种同核异质系进行了耐热性测定,以研究异源细胞质对小麦耐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所有5个品种(系)的同核异质系耐热性均表现显著的遗传变异,一些异质系耐热性比核亲本明显增加,另一些异质系耐热性比核亲本明显下降;(2)同一种异源细胞质在不同核亲本遗传背景下对耐热性影响不同,如节节麦细胞质在352-35和 Siete Cerros 66核背景下降低耐热性,在 NPFP 和中国春核背景下增加耐热性,在881核背景下耐热性无明显变化,说明耐热性表现存在明显的核质互作;(3)个别异源细胞质(如高大山羊草和粗厚山羊草)在多数核背景下均增加耐热性,在小麦耐热性遗传改良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肉种鸭蛋重对孵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樱桃谷35周龄SM3肉种鸭蛋按蛋重分4组(A、B、C、D),相应为:84~87g、88-91g、92~95g、96~99g,使用41所孵化器入孵,在孵化不同时期测定各项孵化指标。测定和分析结果,35周龄不同蛋重各组孵化指标:受精率比较分别为90.7%、90.32%、89.42%、91.80%,统计分析各组差异不显著;入蛋孵化率比较分别为87,53%、87.06%、83.6%、83.07%,统计分析,A、B组与C、D组差异显著(P〈0.05);受精蛋孵化率比较分别为96.5%、96.32%、93.49%、90.49%,统计分析A、B组与C组差异显著(P〈0.05),A、B组与D组差异极显著(P〈0.01),C与D组差异显著(P〈0.05);受精蛋健雏率比较分别为95.0%、95.09%、88.56%、87.32%,统计分析,A、B组与C、D组差异极显著(P〈0.01);死胚率比较分别为0.03%、0.03%、0.06%、0.09%,统计分析,A、B组间无差异,A、B组与C组差异显著(P〈0.05),A、B组与D组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4.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绵土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不同耕作措施(传统耕作T、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翻埋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对黄绵土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1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下降较为明显, 并且在0~5 cm、5~10 cm和10~30 cm土层中, 均表现为由研究初期各处理相对差异较小到试验中后期各处理出现显著差异的变化。不同耕作措施下0~30 cm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在2002-2012年的平均含量均为NTS>TS>NTP>NT>T>TP。与传统耕作相比, 免耕各处理和传统耕作秸秆翻埋处理可增加1.2%~7.2%的土壤总有机碳, 5.3%~16.6%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 而传统耕作覆膜处理分别降低4.3%和2.7%。免耕和秸秆覆盖处理均有利于黄绵土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积累, 免耕结合秸秆覆盖效果最佳, 而多年传统耕作覆盖地膜后有机碳明显降低。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在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及2012年分别较2002年提高9.5%和42.9%、13.2%和67.6%、21.5%和71.5%、1.1%和15.9%、2.7%和12.6%。因此, 在西部黄土高原黄绵土区, 采用免耕结合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提高, 从而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持续改善。易氧化有机碳对不同耕作措施的响应比总有机碳更灵敏, 可以将其作为指示黄绵土有机碳变化的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