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37篇 |
专业分类
农学 | 47篇 |
基础科学 | 2篇 |
1篇 | |
综合类 | 35篇 |
农作物 | 18篇 |
畜牧兽医 | 1篇 |
植物保护 | 55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应用荧光定量PCR 技术分析普通菜豆品种中尖镰孢菜豆专化型定殖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尖镰孢菜豆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phaseoli)引起的菜豆枯萎病是菜豆生产中最严重的维管束类病害之一, 防治该病害有效方法是利用抗病品种。因此, 一种能够从菜豆受侵染组织中准确鉴定并定量检测枯萎病原菌含量的方法将有助于筛选抗性品种, 应用于普通菜豆枯萎病抗病育种。本研究基于荧光定量PCR技术开发出一种能够对定殖于菜豆组织中的枯萎病原菌准确定量的新方法。该技术对根、茎组织中病原菌DNA的最低检测量为1 pg, 能在接种病原菌6 d后明显区分抗病性不同的品种, 可在菜豆植株表现出明显发病症状前准确鉴定不同品种抗性水平的差异。经验证参试的感病品种BRB-130和A0640-1根、茎组织中定殖的病原菌DNA量显著高于抗病品种260205和黑芸豆, 与表型鉴定的结果完全符合。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能够在病原菌侵染早期快速、准确、高效定量菜豆组织中定殖的病原菌, 这对指导菜豆抗病育种和植物病害传播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玉米穗腐病样品中黄色镰孢的分离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甘肃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于2009年9月在甘肃省四大生态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以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对分离得到的镰孢菌菌落进行纯化和单孢分离后,以形态学为基础,参照Leisle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271株镰孢菌菌株中有105株经形态学鉴定为黄色镰孢,占分离镰孢菌的38.7%。分析发现黄色镰孢种群数量随采样区而异,陇东和陇南地区采集的样品中分离频率分别为52.0%,55.4%,本研究充分证明了黄色镰孢是甘肃省陇东和陇南地区玉米穗腐病的优势病原菌。按照柯赫氏法则用混合菌株接种法对沈单16和金穗96832进行致病性测定,证实了黄色镰孢对玉米果穗的致病性。随机选取3株黄色镰孢菌株进行rDNA-ITS基因序列分析,将PCR产物回收测序后在GenBank 上比对,菌株3-1-1与GenBank 中登记的黄色镰孢菌株K1004和K216、6-4-1和21-2-1与黄色镰孢菌株CBS122.73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9%。利用DNAStar 软件绘制其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表明,菌株3-1-1与K1004和K216、菌株6-4-1和21-2-1与CBS122.73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聚为一类,与形态学的鉴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
4.
5.
玉米疯顶病在中国的发生现状与病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玉米疯顶病在中国的发生现状、生产危害及症状特征,介绍了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性,同时论述了玉米疯顶病的发病条件及其流行规律。控制种子带菌传播病害是预防玉米疯顶病的重要技术措施,利用传统植物病理学技术并结合现代分子检测技术,研究玉米疯顶病的异地传播规律,能有效地控制病害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6.
7.
利用cDNA-AFLP技术和5'' RACE技术在玉米自交系黄早四Ht2上分离并克隆了QM(编码核糖体蛋白L10)同源基因(命名为ZmQM)。其cDNA全长为967 bp, 开放阅读框为738 bp,。该基因编码245个氨基酸的ZmQM蛋白,分子量为27.78 kD, 等电点(pI)为10.69, 预测含蛋白酶C磷酸化位点、N-酰基化位点和酰胺化等位点。玉米ZmQM蛋白与包括人类等l3个物种QM蛋白的同源性比较发现, 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66%~92%。RT-PCR分析表明, 在接种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 1号小种12 h后, 黄早四Ht2中ZmQM基因表达量较黄早四中明显上调,推测ZmQM基因可能参与黄早四Ht2对玉米大斑病菌1号小种的抗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1986—1989年对我国七省(区)提供的805份国内外籽粒茅豆品种进行了炭疽病抗性鉴定,获得抗病品种10个,中抗品种65个。以供种省(区)的菌系对抗病品种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证明这些品种的抗性是稳定的。对品种抗病性与籽粒色泽及株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对绿豆种质抗丝核菌根腐病鉴定方法及有关发病因素进行了研究。选用砂培灌根接种法,选择4日龄幼苗、7日龄菌、接菌浓度1.2~2×10~5菌丝段/毫升、25—26℃。对1104份绿豆种质进行抗病性鉴定,未发现抗病品种,中感品种有2份:山西的羊角角,山东的摘绿豆。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由4GZ-9型甘蔗割铺机、6BZ-5型甘蔗剥叶机以及7TS-15型甘蔗装载机组成的最小甘蔗收获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了应用效益分析。通过分析说明采用分段式甘蔗收获技术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在目前国情下宜以分段收获作为切入点,促进我国甘蔗收获逐步实现机械化作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