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16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6篇
  41篇
综合类   131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智能变电站中,保护系统封装性、模块化、扩展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全数字化的通信技术的应用使保护动作可靠性的实现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为确保主变差动保护动作行为正确、合理。本文分析了导致保护动作行为出现偏差的一些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达到提高主变差动保护动作可靠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年近50岁的姜英杰养猪十几年,养殖规模在100头左右.养了这么多年的猪,老姜认为,饲养管理和市场行情是对盈利起决定作用的两大因素.为此,他与盛世金农网合作,建立起"yy4382养猪人的家"这个网络大讲堂,聚拢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60余个养殖户,大家一起学技术、讲行情.经过去年低迷的猪市,这260个养殖户大多数都没赚多少钱,只有个别人抓住短暂的时机实现了较大盈利.接着,他就为记者算了一笔账.  相似文献   
3.
玉米逆境响应基因ZmGST23克隆和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s)是植物抗氧化系统的重要成员,在初生代谢、次生代谢、细胞信号转导及逆境响应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GenBank中公布的玉米谷胱甘肽-S-转移酶23基因(ZmGST23)mRNA序列(GenBank登录号:NM_001111524)为依据,采用RT-PCR方法从玉米(Zea mays)自交系F83中克隆得到ZmGST23基因669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222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24.84kD,理论等电点为5.68.保守结构域分析表明,该基因具有GSTs所特有的N端及C端结构域,并含有典型的G位点及H位点,属于Tau类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系统进化分析表明,ZmGST23编码蛋白与高粱(Sorghum bieolor)GST蛋白亲缘关系最近,且在不同物种间存在明显的种属特性.启动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ZmGST23基因启动子区含有多个响应逆境及植物激素的作用元件,包括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响应元件、生长素(auxin,IAA)响应元件、赤霉素(gibberellin,GA)响应元件、厌氧响应元件、防御及逆境响应元件以及干旱诱导的MYB转录因子(v-myb avian myeloblastosis viral oncogene homolog,MYB)结合位点.胁迫诱导表达分析表明,ZmGST23的表达显著受干旱脱水、水涝、盐、ABA、IAA、GA、低温及高温等非生物胁迫的诱导.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表明,ZmGST23基因在幼芽和成熟叶片中表达量较高,在幼根、花丝、苞叶、雌穗及雄穗中表达量较低,存在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将ZmGST23基因片段连接至原核表达载体pEASY-E1中,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用0.5 mmol/L的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β3-D-1-thiogalactopyranoside,IPTG)诱导表达1~4 h后获得30 kD的诱导蛋白.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利用该基因进行玉米抗性改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李玥  牟伯中  罗昌荣  钟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796-15798,15827
[目的]确立既不破坏大米淀粉天然结构与性质,又能有效分离制备大米淀粉的方法与工艺。[方法]研究并比较了碱法、表面活性剂法和酶法3种不同的制备大米淀粉的方法分离大米淀粉与蛋白的效果,以及对大米淀粉各项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3种制备方法除蛋白的能力相近,但酶法制备的大米淀粉,其颗粒的破损率最小;DSC测量的热力学参数显示,不同方法制备的淀粉其糊化热力学特性没有明显的差异;粒径分布图显示,酶法制备的大米淀粉具有最小的颗粒粒径。[结论]综合各项物理指标,得出酶法制备大米淀粉的方法相对于碱法和表面活性剂法有较高的优越性,能较好地保持大米淀粉的天然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沙门氏菌可视化环介导恒温扩增体系(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并在快速检测蔬菜栽培土壤中应用,为蔬菜栽培土壤中沙门氏菌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根据沙门氏菌特有侵袭蛋白A (invA)基因序列设计可视化LAMP检测引物,并优化LAMP反应...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成为科技领域关注的焦点。农业发展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和经营方式也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设备管理只注重设备管理的功能性,却忽视设备资产的经营性和利用率。设备管理始终处于不利局面,其改革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缺乏设备管理与维修的理论分析与研究。而农业资源设备管理系统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为基础,通过数据和信息的整合,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多角度的描述,因而重视农业资源设备管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可以促进农机化信息管理和农业现代化更加快速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植物根际非病原细菌介导的系统诱导抗病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非病原细菌可诱使植物产生诱导系统抗病性(ISR)。在拟献芥、菜豆、康乃馨、黄瓜、萝卜、烟草和番茄等植物上,已发现根际非病原细菌与病原菌隔离条件下诱导了对真菌、细菌、病毒的系统抗病性。诱导菌株在不同植物品种上表现不同的诱导活性。诱导ISR表达的因子包括脂多糖、嗜铁因子和水杨酸。根际非病原细菌诱导ISR的途径有所不同,一些根际细菌通过水杨酸途径,,而其它根际细菌则通过茉莉酮酸-乙烯途径诱ISR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区域生态坏境,而增加的林草资源并未得到相关产业的有效利用,退耕区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相悖态势存在,阻碍了该区农业的发展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从农户生计策略变迁视角研究了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变化,可揭示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机制及其作用路径,进而有效促进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良性耦合。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对退耕区域农户生计策略与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选取退耕区典型代表流域——纸坊沟流域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1)农户是农业产业—资源耦合系统的动力源,农户生计策略与系统耦合机制互制互动,农户生计策略受制于所拥有的生计资本和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机制,系统耦合机制又服务于生计策略,二者的主要驱动要素是生计资本、国家政策和农户经营理念。(2)农户生计策略包括自然型生计策略、扩张型生计策略、多样化生计策略、集约化生计策略和迁移型生计策略,纸坊沟流域先后经历了前4种生计策略。其中,自然型生计策略与系统耦合机制协同一致,其他3种生计策略与系统耦合机制总体上相协调,但局部驱动要素间出现冲突。(3)目前纸坊沟流域仍是集约化生计策略,其主要问题是大量林草资源未得到利用,资源禀赋与国家政策未达到有效耦合。因此,需考虑农户的生计策略,建立良性耦合机制,尽量将生态效益与农户的经济效益相结合,促使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农业产业—资源优化耦合。  相似文献   
9.
二化螟对转CpTI基因水稻的抗性演变与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转CpTI基因(单基因)的水稻明恢86(MH86CpTI)为对象,以明恢86(MH86)为对照,通过室内汰选等一系列试验,研究二化螟对MH86CpTI的抗性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经过17代汰选的二化螟对MH86CpTI表现出一定的抗性特征,表现在喂食MH86CpTI稻秆的二化螟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由F0的(89.27±5.63)%到F16只有(58.34±9.0)%;对二化螟生长发育如幼虫体重、体长、蛹期、孵化率等指标的影响也逐代减小.表明经汰选后的二化螟对MH86CpTI的适合性逐代增强,进入早期抗性阶段.可预测出二化螟对转基因水稻存在一定的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10.
抗真菌转基因水稻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非转基因水稻"七丝软粘"为对照,采用传统平板计数法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抗真菌转基因水稻"转品1"和"转品8"生长周期内对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真菌数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同生育期转基因水稻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数量与其非转基因对照水稻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转基因水稻的种植没有对根际土壤真菌数量产生明显影响;18S rRNA真菌群落DGGE图谱分析显示,相同生育期转基因水稻与其非转基因对照水稻的根际土壤真菌DGGE条带数量和条带位置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转基因水稻的种植没有对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产生明显影响。进一步分析相同生育期转基因水稻与其非转基因对照水稻的根际土壤真菌群落香农多样性指数(Shannon diversity index)和均匀度指数(Evenness index)的动态变化,发现两者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外源抗真菌基因的导入对水稻根际土壤中真菌群落数量和群落结构均没有明显影响。此外,将不同位置的真菌DGGE条带切胶回收,克隆、测序后,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主要归属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和未知真菌(unknown fungi)5个类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