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11篇
  11篇
综合类   73篇
农作物   24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对滚筒式切碎器采用不同定刃角和动刀数量进行试验研究,测定其对剪切功率的影响,探讨了定刀形状和动刀数量对铡草机性能的影响及提高铡草机的工作质量、减少剪切功率的措施,试验结果对滚筒式切碎器的设计及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1993~1995年建立不同丰产库的研究证明,最佳丰产库不仅能增加土壤的蓄水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供水能力,而且能改善土壤的“能流”状况,加大土壤的库容量,增强作物的营养,提高作物抗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为玉米的高产,稳定创造了良好的耕层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鉴定番茄DIR基因家族所有成员,并对其基因结构、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系统进化、染色体定位、共线性、启动子元件、表达模式、互作转录因子及内源竞争RNA预测等进行了解析,为探究DIR在番茄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中的作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基于全基因组数据对番茄DIR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运用Phytozome、MEME、PlantCARE、opsRNATarget和plantcircnet等在线网站获取染色体位置、保守基序、顺式作用元件、存在互作的转录因子、miRNA和circRNA等信息。利用Mapteace、TBtools、Cytoscape、OmicShare等作图软件及工具绘制染色体定位图、进化树、DIR与转录因子关系图、ceRNA网络等。采用NCBI的基因数据库结合转录组测序及qRT-PCR试验研究DIR基因家族在逆境下的表达情况。【结果】共鉴定到番茄中27个DIR基因,将其命名为SlDIR1SlDIR27,分别位于12条染色体上,且大部分基因位于染色体末端,其基因结构、基序和结构域相对保守,其中22个SlDIR具有一个外显子的经典结构。番茄DIR基因家族同拟南芥的共线性关系远高于水稻和大豆。基于系统进化关系将27个番茄DIR成员分为3个不同的亚家族。转录组数据表明大部分DIR基因在番茄根部具有较高的表达量。此外,DIR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含有多个与干旱、低温等非生物胁迫,以及MeJA、ABA、SA等激素诱导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且预测到与激素、生长发育、非生物胁迫相关的ERF、E2F/DP、MYB等互作转录因子。结合转录组数据分析,分别有5、10、10和13个SlDIR在农药、干旱、盐和冷胁迫后显著上调表达,其中,SlDIR23受到以上4种胁迫的诱导表达,而SlDIR8、SlDIR13SlDIR20特异性响应冷胁迫的诱导,SlDIR17特异性响应盐胁迫。番茄DIR的ceRNA调控表明,miR-156与靶基因SlDIR8可能共同作用调控番茄的逆境胁迫。【结论】共鉴定出番茄DIR家族基因27个,不均匀地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在根部有较高的表达量。SlDIR1SlDIR13SlDIR14等具有MeJA、ABA、SA等激素响应元件,其中,SlDIR6仅具有MeJA元件,SlDIR27仅具有SA响应元件。另外,SlDIR2SlDIR14、SlDIR23等参与干旱、盐、低温等多种逆境胁迫,其中SlDIR23在不同胁迫处理下均可被激活。此外,DIR基因和转录因子、非编码RNA相互作用,共同参与调控番茄植株的逆境胁迫。  相似文献   
4.
大米胶稠度近红外光谱分析数学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胶稠度是评价大米蒸煮食用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了运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检测大米胶稠度的测试原理,对60个样品的光谱数据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测定大米胶稠度的数学模型,其回判结果与化学分析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5,建模标准差为0.66;用41个样品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交叉验证,其检测结果与用标准化学分析方法测得结果的相关系数达0.92,预测标准差为0.78。试验证明,可以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大米胶稠度进行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5.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产量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6.
以农家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研究长期定位试验耗竭阶段土壤有机质的持续效应。4年耗竭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皆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农家肥、秸秆、化肥三种肥料的持续效应的大小顺序依次是:农家肥>秸秆>化肥。玉米连作不施肥区下降幅度不明显。绿肥—玉米轮作区变化有起伏;休闲区缓慢下降。从每两个培肥物质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来看,农家肥和秸秆、化肥和秸秆之间有明显的正交互作用,而农家肥和化肥之间交互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对玉米应力裂纹分形分析表明,裂纹具有近似的自相似性,即分形特征,因此,可以用分形理论进行研究。建立了应力裂纹4种扩展机制的分形模型,给出了生成元维数,并进行了应力裂纹扩展的动力学分析,表明裂纹沿晶扩展需要的扩展力最小,分叉扩展需要的扩展力最大。  相似文献   
8.
为了指导秸秆还田,以小丰2号为供试品种,分别在垄作和免耕条件下设置不同秸秆覆盖量处理,研究了垄作和免耕条件下秸秆还田对红小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干旱条件下免耕和秸秆还田有助于土壤保持较高含水量,进而提高红小豆种子萌发率,并且适量秸秆还田可促进红小豆生长发育,最终提高红小豆产量。  相似文献   
9.
烯效唑浸种对盐胁迫下糜子萌发和幼苗质量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烯效唑浸种对盐胁迫下不同糜子品种萌发和幼苗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浸种(CK1)和蒸馏水浸种(CK2)相比,烯效唑浸种显著提高了盐胁迫下粘丰5号的发芽势和发芽率,而对齐黍1号的作用不显著,且高浓度浸种起抑制作用;烯效唑浸种处理明显抑制了盐胁迫下两个供试品种糜子幼苗株高,并且抑制作用随浸种浓度的提高而加重;除粘丰5号的T5处理外,其它浸种处理均显著或极显著地提高了盐胁迫下两个供试品种幼苗侧根数和侧根总长;不同浓度浸种处理均对盐胁迫下粘丰5号主根长起抑制作用,而高浓度烯效唑浸种处理(T4和T5)则对齐黍1号主根长起促进作用;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处理对盐胁迫下粘丰5号叶和齐黍1号叶、根中SOD活性起抑制作用,而T1和T2对粘丰5号根中SOD活性起一定促进作用,而适当浓度烯效唑浸种(25~100 mg·L-1)可有效提高两个供试品种叶和根的APX活性。综合分析可知,T3处理(100 mg·L-1)虽对盐胁迫下两个供试糜子品种萌发的促进作用不是最显著,甚至起到抑制作用,但可明显促进幼苗重量、侧根发育、保护酶活性,在实际生产中可通过加大播种量的方法保证苗齐、苗壮。  相似文献   
10.
试验于2008-2009年进行。采用盆栽试验,重茬土壤条件下,研究不同浓度锰溶液浸种配合叶面喷施不同浓度锰肥对大豆光合指标的影响,结果指出:无论在正茬还是重茬土壤上,采用锰浸种与叶面喷施处理,均可以显著提高大豆的光合作用,浓度增加,光合作用效果越明显。对于叶绿素含量,正茬土壤上,采用锰浸种处理,各处理间没有产生明显差异,主要在喷施时产生较大影响。重茬土壤上,采用锰浸种处理,前期大豆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与不浸种处理相比,并没有产生明显差异。叶片喷施处理,对叶绿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后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