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11篇
  7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1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抗赤霉病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诱导与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春以小麦幼穗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上诱导、分化培养,获得批量再生植株。自体细胞无性系R_2代起,进入常规育种选育程序。经连续5年的田间选择和赤霉病抗性鉴定,1990年鉴定出抗赤霉病性较强的优良无性系894013和894037等。其抗赤霉病性好于或相当于抗病品种苏麦3号,丰产性接近或相当于大面积推广品种扬麦5号。是可供育种家利用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2.
利用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玉米(Zea mays L.)进行远缘杂交,通过玉米染色体的消失而获得小麦单倍体胚,再经幼胚离体培养及染色体加倍诱导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是小麦单倍体育种的一种重要途径,用这种方法创建的DH群体是进行小麦分子标记研究和QTL分析的重要遗传材料。本文对DH群体创建过程中影响单倍体胚产生、单倍体及双单倍体植株形成等因素以及双单倍体的应用进行了综述,重点探讨了亲本选配原则、花期调节技术、2,4-D处理、玉米花粉和小麦柱头发育状况以及环境因素等对诱导单倍体胚效果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状况,同时对利用小麦与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3个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抗赤霉病QTLs的SSR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对3个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苏麦3号/Alondra F_7、望水白/Alondra F_8、894037/Alondra F_8进行SSR分析,用单个标记方差及回归分析方法,结合接种鉴定资料,寻找与抗赤霉病性有关的的SSR分子标记。结果显示,在这3个抗病亲本的3B染色体上都存在一个主效抗赤霉病QTL,分别能解释2.6%~6.7%(苏麦3号)、47.4%(894037)、8.9%~27.0%(望水白)的抗性表型变异。在其它一些染色体上也发现一些微效QTLs,如2D、4B、4D、7A、6B染色体上,其中存在于4B染色体上的一个QTL来源于感病品种Alondra。在望水白/Alondra F_8群体中检测到了1个存在于2D染色体的抗赤霉病QTL,来源于抗病品种望水白,而在894037/Alondra F_8群体上检测到的1个存在于2D染色体的抗赤霉病QTL,则来源于感病品种Alondra,对其真实性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小麦赤霉病是中国南方麦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严重病害。文章系统阐述了中国在小麦抗赤霉病种质资源筛选、抗性遗传、抗性与其它农艺性状的相关、抗性机制和抗病育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尽管在小麦及其亲缘植物中还未发现免疫类型,但不同小麦品种间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小麦抗赤霉病性表现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不同抗源之间抗病基因的数目和所涉及的染色体也不同,彼此可以杂交重组。抗性与农艺性状之间不一定存在必  相似文献   
5.
苏麦3号抗赤霉病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苏麦3号(抗病亲本)与白免3号(感病亲本)杂交组合的RIL群体进行了小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苏麦3号×白免3号重组自交系群体的小麦赤霉病抗性符合3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的加性-上位性模型(G-1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75%左右,主基因间的互作效应也较显著,而且与主基因的加性效应相反,使赤霉病抗性减弱;赤霉病抗性的多基因效应较大,但其遗传率很小。因此在抗赤霉病育种时不仅要考虑基因间的加性效应,也要注意基因间的互作,同时也要加强微效多基因的效应累加。  相似文献   
6.
禾谷镰刀菌接种小麦幼芽及致病力鉴定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镰刀菌引起的赤霉病是危害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禾谷类作物的一种重要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温暖潮湿地区。在我国赤霉病发病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是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7.
8.
转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双价基因小麦的获得和鉴定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葡聚糖酶双价基因导入小麦品种扬麦10号和Bobwhite,共得到了13株T0代转基因植株,2个小麦品种的转化效率分别为1.4%和1.0%.T1代植株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对赤霉病具有一定抗性,小穗发病率4.76%~11.76%,低于抗病对照和感病对照.T1代植株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分离比例为2.33∶1,较低的分离比例可能与外源基因的丢失有关.  相似文献   
9.
兰州百合体细胞组织培养的光温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24小时全光照和26℃恒温生长箱条件下,每鳞片诱导再生苗数最多,为31.4株,幼苗绝对增殖比高达1:6.7,且幼苗生长旺盛;12小时光照和26±2℃培养室条件下,平均每鳞片诱导再生苗20.8株,增殖比为1:5.1;24小时光照和30℃恒温生长箱条件下效果最差,平均每鳞片诱导再生苗14.3株,高温明显抑制再生苗形成,但对不定芽的发生有促进作用。红、蓝、白、红蓝四种光质试验表明,蓝光下幼苗增殖比最高,为1:8.33,但幼苗素质以白光(与常规培养相似)下最好。  相似文献   
10.
春×冬小麦F_1的杂种优势及其与双亲性状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数研究报道认为,小麦与玉米、高粱一样,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但是根据国外在七十年代初期的试验结果,小麦杂种优势不能令人满意,在产量上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其主要原因在于亲本选配不当.近年来国外报道,利用不同生态型的丰产品种进行杂交,能获得最好的产量优势.本试验通过春性和冬性两类不同生态型的品种间杂交,连续进行二年杂种一代的优势测定,为有目的地选配杂交亲本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