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甘蔗镰刀菌(Fusarium sacchari)的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有效防治甘蔗梢腐病的药剂,本研究测定了温度、pH、碳源、氮源和光照对甘蔗镰刀菌菌丝生长速率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的毒力作用并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甘蔗镰刀菌的菌丝在光暗交替条件下生长差异不明显,最适宜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温度均为28℃,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3℃;最适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pH均为8。在供试碳源和氮源中,最适合甘蔗镰刀菌菌丝生长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酵母粉;最适合分生孢子萌发的碳源和氮源则分别为蔗糖和硝酸钠。在室内毒力测定的8种供试杀菌剂中,50%咪鲜胺锰盐、25%氰烯菌酯和50%多菌灵对甘蔗梢腐病菌具有强的毒力,其EC50依次为0.083、0.271和0.380 mg/L;田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25%氰烯菌酯1 200倍液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2%中生菌素、70%恶霉灵和20%粉锈宁等药剂的800倍液均梢腐病能较好地控制病害的发展,防治效果均为96.00%,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潜力。本研究为进一步防控甘蔗梢腐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番茄品种超级大明星中克隆LSm1蛋白同源基因LeLSm1。LeLSm1基因全长cDNA共有1 038个核苷酸,包含一个387个核苷酸的编码区,以及318个核苷酸的5′非编码区和333个核苷酸的3′非编码区,编码一个含128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分子质量为14.5 ku,等电点为4.94。LeLSm1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包含LSm1蛋白的保守功能域,与截形苜蓿、拟南芥和水稻等植物的类似LSm蛋白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在氨基酸水平上的一致性依次为82.8%、82.0%和72.1%。用PCR方法克隆了LeLSm1基因,其全长转录区共4 751 bp,其中包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LeLSm1是单拷贝基因。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LeLSm1在番茄五叶期和结果期的根、茎、叶以及花和果实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量无明显差异,是一个组成型表达基因。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virus,ZYMV)是否能通过罗汉果种子传播。本研究通过取ZYMV阳性的罹病罗汉果植株种子700粒,400粒直接播种于防虫网室中,300粒经表面消毒处理后播种于MS培养基上。最终获得213棵罗汉果实生苗。对所获得实生苗进行生物学鉴定及ZYMV特异性RT-PCR检测,均未检测到ZYMV阳性植株。结果表明ZYMV不能经罗汉果种子传播,或其传播率很低。 相似文献
4.
桑脉带相关病毒(Mulberry vein banding associated virus,MVBaV)属于番茄斑萎病毒科(Tospoviridae)正番茄斑萎病毒属(Orthotospovirus)的新成员,是广西桑树病毒病的主要病原病毒。本研究将MVBaV核外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 N protein)基因连接到pET-30a原核表达载体上,获得重组表达载体pET-30a-MVBaV-N并转化大肠杆菌菌株BL21(DE3),经IPTG诱导可表达产生一个含His标签、分子量约36.0 kDa的融合蛋白。用 Ni2 + -NTA树脂纯化融合蛋白,将其免疫日本大耳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测定抗体的效价为1∶256 000。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显示,该多克隆抗体在稀释倍数1∶1 000时与细菌表达的融合N蛋白及感病桑叶中的N蛋白产生特异性识别,但不与寄主蛋白产生交叉反应,表明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较高的灵敏度。将抗体按1∶2 500稀释后进行间接ELISA,可有效检出桑叶中的MVBaV。MVBaV N蛋白抗体的成功研制,为桑脉带病毒病的诊断及MVBaV与寄主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试剂。 相似文献
5.
药用植物粗提物对罗汉果花叶病毒病的防治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有效防治罗汉果花叶病毒病的方法。[方法]研究测定4种药用植物粗提物对罗汉果病毒病的防治作用。[结果]结果表明,板蓝根、贯众、大黄和黄芩的粗提取物对罗汉果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10%、46.20%、46.20%和57.60%;板蓝根粗提取物用水稀释5、10、50、100和200倍液对罗汉果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7.48%、59.15%、59.15%、52.14%和43.69%。[结论]该研究为探讨防治罗汉果病毒病的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柱花草炭疽病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柱花草炭疽病菌为盘长孢状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Sacc].病菌生长温度15~36℃;适宜生长温度25~30℃;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6~40℃,最适萌发温度为28℃;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下萌发率为83.1%,在饱和湿度加水滴中达87.9%;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9℃10min;病菌生长的pH值是2.5~14.0,最适pH值为6.4~7.2;病菌对碳源的利用较氮源好。 相似文献
7.
普通野生稻苗期耐冷性QTL的鉴定与分子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两份普通野生稻核心种质资源DP15和DP30为供体、9311为受体构建染色体片段代换系鉴定苗期耐冷性QTL;利用苗期耐冷性最强的1个代换系构建QTL作图群体,用SSR标记对其主效QTL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抗源DP15和DP30所含的苗期耐冷性QTL的数量、位点及耐冷性效应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基本上覆盖两个亲本全基因组的230份BC4F2代换系中共发现19个苗期耐冷性QTL,分布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第3和第8染色体上有比较密集的苗期耐冷性QTL分布。这19个分布于全基因组的苗期耐冷性QTL被分别分离到不同的野生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里,效应最小的微效QTL位点所在的代换系在苗期耐冷性鉴定中的活苗率仅为8%,而效应最大的主效QTL位点所在代换系的活苗率达到74%。这个主效QTL qSCT 3 1被定位在第3染色体着丝点附近长臂上的RM15031―RM3400区间,距离最近的标记RM15040、RM1164的遗传距离为1.8 cM。 相似文献
8.
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4种拮抗真菌(Trichoderma koningii、T.pseudokonin-gii、T.harzianum和Gliocladium spp.)分别用紫外光诱变,得到抗氧氮化铜、扑海因和多菌灵的变异菌株,这些变异蓖株对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f.sp.melonis)和生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minor)仍有较强的拮抗性。 相似文献
9.
南宁市朱槿曲叶病毒病病原分子鉴定和寄主范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明确南宁市朱槿曲叶病毒病的病原及其寄主范围,初步了解各朱槿品种的抗病性。[方法] 对采自南宁市区的朱槿病株分离物进行分子鉴定及寄主范围测定;进行朱槿曲叶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根据发病率高低和症状轻重对南宁市常见的朱槿品种抗病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 基因克隆与序列比较结果表明,该病的病原为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otton leaf curl Multan virus, CLCuMV),其DNA A全长含2 737个核苷酸,伴随有卫星DNAβ分子,分子大小为1 346个核苷酸;研究发现该病毒可以通过B型烟粉虱传播,烟粉虱接种和PCR检测试验〖JP2〗结果表明,该病毒可侵染朱槿、红麻、棉花、西菲葵、黄蜀葵等5种供试的锦葵科植物,表现典型曲叶症状;初步调查评价结果,‘朱砂红朱槿’、‘泰国黄朱槿’、‘重粉朱槿’、‘锦球朱槿’和‘马旦朱槿’属于高度感病品种;‘阿美丽坚朱槿’、‘乳斑朱槿’属于感病品种;‘大红朱槿’、‘大红花’和‘粉喇叭’属于中抗品种;‘红龙朱槿’、‘红喇叭’、‘青杆吊钟’和‘七彩朱槿’属于高抗品种。[结论] 上述结果可为有效控制朱槿曲叶病毒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1995年以来,广西的钦州市、邕宁县、平南县、田东县和隆安县等地水稻上相继发生一种新病害,该病害的症状特点是:稻株受害后,初期茎基部稍膨大,剥开叶鞘可见稻株生长点处长出白色或黄白色、长锥形的瘤状物,随着稻株生长瘤状物逐渐膨大,当稻株抽穗灌浆后,膨大的瘤状物分泌出白色胶状物布满整个瘤的表面,随后瘤状物变黄褐色或黑褐色,外包2片叶鞘,受害稻株不再长新叶,也不能抽穗;主苗和分蘖苗均可受害,一般以分蘖苗受害多,主苗受害后,分蘖减少,分蘖苗受害后,植株矮小,叶片黄且短.根据该病害的症状特点,将其定名为水稻节瘤病(Rice node tumour diseas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