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6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以河西荒漠灌区2~7龄(2~7 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研究对象,探究紫花苜蓿干草产量、营养品质和植被碳密度对种植年限及茬次的响应。结果表明,低龄(<5 a)苜蓿第2茬产量较高,而高龄(≥5 a)苜蓿第1茬产量较高;5 a苜蓿干草总产量显著高于其他种植年限,较6 a和7 a苜蓿分别提高27.81%和27.97%;5 a苜蓿产量动态指数亦较高。苜蓿粗蛋白含量在第4茬较高,介于17.67%~19.38%之间,7 a苜蓿第4茬相对饲喂价值较其他年限分别显著提高75.22%、50.91%、39.58%、42.68%和31.62%。植被碳密度变化规律与产量类似,即5 a苜蓿植被碳密度显著大于其他种植年限,较2、3、4、6 a和7 a苜蓿分别提高18.58%、27.37%、15.30%、25.14%和17.18%。随刈割次数增加,同龄苜蓿干草产量逐渐降低,营养品质和植被碳密度为第1茬较高。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表明,河西荒漠灌区紫花苜蓿建植后2~5 a是生长旺盛时期,且第1茬生产和生态价值较高。因此,注重苜蓿草地建植前5年及第1茬生长期的合理管理对于维持苜蓿的优质高产和延长草地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披碱草属四种植物主要形态特征的变异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披碱草属四种不同生境来源的18个居群的180份材料进行形态特征比较分析.变异系数分析结果表明:(1)披碱草属4种植物的不同居群在形态特征上具有变异性;(2)不同居群内及居群间的形态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3)穗部形态特征中的颖及稃特征是种间和种以下分类的重要依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颖长、颖脉数、外稃长、内稃长、小穗长、小穗宽等是种间分类的重要特征指标.系统聚类分析法分析表明:在欧式距离等于5时可将来自不同生境的18个居群分为3类,经鉴定第一类为披碱草和老芒麦,第二类为麦宾草,第三类是圆柱披碱草;其中麦宾草的归类清晰.  相似文献   
3.
孙守江  马馼  祁娟  师尚礼  刘文辉 《草地学报》2022,30(10):2549-2557
为探讨老芒麦种子响应自然老化的抗氧化作用机制和细胞染色体端粒酶活性变化规律,本试验以‘青牧1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Qingmu No.1’)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常温贮藏1,2,4,5和6年后,老芒麦种子活力、生理生化代谢产物、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端粒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增加,老芒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芽长和活力指数均逐渐降低,端粒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葡萄糖含量和浸出液电导率明显上升;贮藏初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缓慢降低,贮藏2年以后,上述指标活性急剧下降,从而加快了老芒麦种子的老化进程。老芒麦种子在自然贮藏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的降低造成活性氧不能及时清除,导致细胞膜脂过氧化,膜通透性增加,继而影响了种子的萌芽以及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马玉宝  徐柱  李临杭  祁娟 《草业科学》2008,25(11):45-49

摘要:为了筛选出优良的牧草材料用于寒冷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草地改良与建设,研究对不同来源冰草属Agropyron的5种牧草进行农艺性状评价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均能完成全生育期,年均生育时间119124 d,越冬率高达93%以上;同时供试材料间各项测试性状也有显著差异。综合考虑鲜草、干草及种子产量等指标,供试的5种牧草中,采自河北的冰草A.cristatum表现第一,来自美国的细茎冰草A.trachycaulum表现第二,而来自山西的光穗冰草A.cristatum 、美国的沙生冰草A.desertorum、甘肃的蒙古冰草A.mongolicum表现一般。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间作行宽对玉米和高丹草青贮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的影响,以玉米和高丹草宽行(6∶ 12)、中行(4∶8)和窄行(2∶4)种植模式下的材料为研究对象,以其单播为对照,在蜡熟期进行刈割及青贮发酵处理,青贮 60 d 后,测定其营养成分及发酵指标。结果表明:在宽行种植模式下,玉米青贮后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较对照降低了 5. 4%,泌乳净能提高了 2. 4%,高丹草青贮后粗蛋白含量较对照提高了 10. 8%,乙酸含量较对照提高了 480%;在中行种植模式下,玉米青贮后泌乳净能较对照降低了 1. 9%, 高丹草青贮后粗蛋白含量较对照提高了 7. 0%,泌乳净能较对照降低了 0. 8%;在窄行种植模式下,玉米青贮后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提高了 27. 6%,乳酸含量较对照提高了 49. 2%。高丹草青贮后干物质含量较对照降低了 1. 0%,泌乳净能较对照提高了 0. 8%。经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表明,玉米在窄行种植模式下青贮品质最好,高丹草在中行种植模式下青贮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6.
草地生态化学实验课是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科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的必修课。通过该实验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植物及土壤样品采集与制备、营养指标的测定原理与技术等技能。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还加入了土壤测定指标数据分析及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环节,使学生学会用Q检验法科学取舍所测定数据,掌握通过模糊数学中的加权乘法原理对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数据统计方法,了解分析采集样地土壤肥力特征,进而提出土壤的管理利用措施。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及其对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是对实验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补充及诠释,从而形成野外“观”+室内“测”+数据“统计”+结果“分析”的较系统全面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思路及体系的补充与完善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敢想敢为的素质,为学生今后从事草业科学教学、科研、生产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测定10份不同生境来源野生披碱草属(Elymus L.)种质24个表型性状,探究其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为西北干旱区优异种质材料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供试材料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介于1.17~1.89,其中种子长、株高和千粒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较大,分别为1.89,1.83和1.75.24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5.23%~51.98%,整体表现为茎叶部性状变异大于穗部和种子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表型性状与经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茎粗、穗下茎长、小穗长、种子长和千粒重受显著影响(P<0.05).通过聚类分析,将10份材料划分为4大类,其中第Ⅰ、Ⅲ类群表现一般,可作为一般种质保存;第Ⅱ类群作为饲草育种材料保存,第Ⅳ类群作为抗倒伏和生产种子材料保存.利用主成分综合分析发现,E8,E7,E6和E5四份种质在甘肃河西地区综合表现优良,可进一步引种驯化.  相似文献   
8.
披碱草属野生种质材料在干旱与半干旱区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灰色理论系统,以搜集自我国8省区的38份披碱草属植物野生种质材料为研究对象,对其株高、叶面积生长动态、草产量、茎叶比、鲜干比及种子产量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从拔节期到抽穗期增幅较大,而叶面积从分蘖期到拔节期增幅较大;38份材料鲜草及干草产量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39.275%和43.087%;大部分种质材料茎叶比在1.0~2.0之间;不同材料种子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大;产量与各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鲜干比>种子产量>茎叶比>叶面积>株高.综合分析发现,适应性较好的种质材料有NMC32、BJT37、QHD19、SXD36、XJD11、XJD15、XJS8、XJT2、XJE13和XJD5.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放牧强度下温性荒漠草原土-草体系中微量元素锰和铜的变化,对土壤、牧草中锰和铜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除中牧区以外,其他放牧区土壤锰含量随季节的推移极显著下降(P0.01),夏季牧区极显著高于其他放牧区,冬春季和秋季则轻牧区极显著高于其他放牧区(P0.01)。除对照外,轻牧,中牧和重牧区土壤铜含量夏季极显著高于其他两季(P0.01),冬春季和秋季不放牧或轻牧区极显著高于中牧和重牧区(P0.01)。各放牧区牧草中锰和铜(除中牧区)含量均冬春季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夏秋两季,同一季节不同放牧区则各有变化。  相似文献   
10.

以不同间作比例(2 ꞉ 4、2 ꞉ 5、2 ꞉ 6、2 ꞉ 7和2 ꞉ 8)建植第3年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草地为试验对象,通过研究牧草-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探讨间作模式下各组分C、N、P转化与利用特性,揭示最佳的间作比例及其生长限制因素。结果表明,间作下老芒麦相对紫花苜蓿的C、N和P竞争比率均小于1,紫花苜蓿具有较强的养分竞争能力。紫花苜蓿有机C含量较其单播差异显著,且2 ꞉ 4间作处理显著提高17.35% (P < 0.05),而老芒麦仅在2 ꞉ 7和2 ꞉ 8间作处理下较单播显著提高5.39%和1.62% (P < 0.05);2 ꞉ 7间作处理下,紫花苜蓿与老芒麦N含量均较高,分别较其单播显著提高20.08%和6.83% (P < 0.05),紫花苜蓿C ꞉ N较其单播显著降低12.32% (P < 0.05),N ꞉ P显著提高18.48% (P < 0.05),老芒麦N ꞉ P和C ꞉ P较其单播显著提高27.63%和25.86% (P < 0.05),而老芒麦C ꞉ N在2 ꞉ 4间作处理下较其单播显著降低18.56% (P < 0.05)。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及N ꞉ P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土壤有机碳和C ꞉ N在2 ꞉ 6间作处理下较紫花苜蓿单播分别显著提高了33.12%和116.26% (P < 0.05)。冗余分析表明,牧草与土壤均受N素限制,2 ꞉ 7间作处理更有助于缓解N素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