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垦农4号”为材料,利用锰浸种和初花期叶面喷施,在小区试验的条件下研究了锰对大豆根系伤流量、伤流液中硝态氮和氨基酸含量调控的效应。结果表明,适量的锰浸种与叶面喷施可增加大豆植株的伤流量,提高大豆植株主动吸水能力和根系生理活性。不同浓度锰浸种对大豆伤流液中硝态氮与氨基酸含量影响不是很明显;适量锰叶面喷施可明显促进大豆伤流液中硝态氮与氨基酸含量,使其高于对照与高浓度锰处理。 相似文献
2.
采用3因素5水平2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在田间布置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平的氮、磷和种植密度处理对红小豆伤流量及成分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对伤流量的影响,氮、磷起主要作用,互作均不显著;理想氮、磷和密度组合方案为N 20.60~25.80 kg.hm-2,P2O520.67~32.45kg.hm-2,密度21.04万~23.96万株.hm-2。适宜的氮、磷和密度能够提高植株伤流量。氮、磷和密度对伤流量及氨基酸含量影响都呈正抛物线状,氮肥达到了显著水平;氮—密度互作达到显著水平;理想氮、磷、密度组合范围为N 24.97~30.85 kg.hm-2,P2O526.14~42.86 kg.hm-2,密度为19.63万~22.70万株.hm-2。伤流量及氨基酸含量变化与红小豆氮素的吸收效率有相似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4.
2017年11月1日-2017年12月25在乌鲁木齐米东区以每24小时为一个周期采集了34个大气PM_(2.5)样品,结合同步的污染物实时排放数据分析了颗粒物PM_(2.5)汞浓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乌鲁木齐米东区颗粒物PM_(2.5)汞浓度范围为57-543pg/m~3,平均值为269±131pg/m~3,在我国处于中等污染水平,高于全球背景值,降雪对颗粒物PM_(2.5)汞有显著去除作用。3个点位颗粒物PM_(2.5)汞较大的变化范围表明除了地表汞的释放外,监测点明显受周边的人为汞排放源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试验点位颗粒物PM_(2.5)汞浓度与大气污染物SO_2、NO_2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人为汞排放源对颗粒物PM_(2.5)汞浓度有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6.
不同耕法的土壤理化及农艺学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耕作能有效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综述了翻耕法、垄作法、深松耕、少免耕和保护性耕作五种耕法对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研究进展,阐述了各耕法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锰对大豆氮代谢相关指标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大豆品种垦农4号为材料,在大田小区试验的条件下,研究EDTA-Mn浸种和在初花期(R1期)叶面喷施对大豆叶片可溶性蛋白、硝态氮、游离氨基酸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在浸种处理(A)还是叶面喷施处理(B)中,中浓度锰(即A3 1.54g/L和B3 20g/L)处理对大豆叶片可溶性蛋白、硝态氮、游离氨基酸含量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浸种处理对各指标影响效果逐渐减弱。同时,中浓度的锰处理有利于大豆单株粒数、荚数和单株产量的提高,从而达到大豆增产的目的,且能够使大豆的蛋脂总量明显提高。高浓度的锰(即A4 15.4g/L或B4 60g/L)处理则对上述指标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不同耕作措施对黑龙江西部干旱地区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黑龙江西部干旱地区,2007~2008进行了秋旋、深松、春旋和原垄卡四种耕作措施以及中耕对土壤温度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原垄卡和深松能有效地调节土壤温度,在早上8∶00温度较低的时候,提高地温0.5~1℃,在温度较高的下午14∶00,能减缓土壤温度升高过快.中耕在高温时能极显著提高地温1~2℃,但温度下降也很快,对调节土壤温度没有积极作用.综合来看,在黑龙江西部干旱地区,原垄卡和深松且不中耕的耕作措施可使土壤的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创造良好的农田小气候,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而旋耕措施不适宜该地区农业耕作. 相似文献
9.
10.
锰叶面喷施对大豆光合特性及叶绿体色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垦农4号”为材料,在大田小区试验的条件下,研究在初花期叶面喷施EDTA-Mn对大豆叶片光合特性及叶绿体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锰叶面喷施能提高大豆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增大叶片的气孔导度和气孔相对开度;增加了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含量有所降低。较高浓度锰叶面喷施可对上述指标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