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蜜蜂多样性的下降引起了各国科学家与政府对与农业可持续生产密切相关的传粉服务的关注。为了认识和了解区域传粉服务的供给和需求状况,为制定区域传粉管理策略奠定基础,本研究在2016年对北京昌平7种常见生境的野生蜂多样性、植被组成、土壤紧实度、作物种植面积等数据进行了调查,根据野生蜂的物种组成、飞行距离、筑巢偏好和活动季节,生境的植物资源数据和筑巢适宜性数据,结合In VEST模型对研究区传粉服务的供给进行了评估;根据研究区传粉依赖作物种植面积和各种作物对传粉服务的依赖程度,对研究区传粉服务的需求进行了评估;通过叠加传粉服务供给和需求分级图,评估了研究区的传粉服务供需匹配状况。结果显示,自然林是最适宜野生蜂的生境,其次是人工林、荒草地和边界生境;果园既是野生蜂的生境,也对传粉服务有较高的需求;大棚几乎不供给传粉服务,但对传粉服务有较高需求。对传粉供需等级匹配的结果显示,昌平区供给等级高于需求等级的区域占34.2%,大部分分布于山区,有较高的传粉服务供给和较低的传粉服务需求,具有较高保护价值;供给等级低于需求等级的区域占13.9%,多分布于靠近山区的平原地区,虽然具有较高的传粉服务供给,但也具有最高的需求等级;供给等级与需求等级持平的区域占51.9%,远离山区的平原地区由于具有较多半自然生境,传粉服务的供需基本是匹配的。最后,文章对研究区传粉服务提升提出了管理建议:对于高供给-中/低需求的区域(重点保护区),建议发展低管理强度的有机农业,保护区域内的生境;对于中/低供给-高需求的区域(重点提升区、一般提升区),建议使用养殖蜜蜂提升传粉服务,同时在景观尺度上增加自然/半自然生境比例,建立生态廊道以增加生境之间的连通度;对于供需等级较为一致的区域(重点维持区、一般维持区),建议降低农业区域的管理强度,同时增加生境间的连接度,以实现传粉服务的可持续供给。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抗寒丹参机理及物质基础.[方法]以抗寒丹参和普通丹参为材料,采用大田栽培试验,利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法测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愈创木酚法测POD活性、NBT还原法测SOD活性、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可溶性多糖含量,研究抗寒丹参和普通丹参形态、叶片和根茎的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多糖含量的差异,探讨抗寒丹参机理及物质基础.[结果]在形态上,抗寒丹参叶片浓绿而厚实,受冻害地上部分不枯萎;普通丹参叶片翠绿而薄,受到冷害时地上部分枯萎.抗寒丹参叶片内的SOD、CAT酶活性显著高于普通丹参叶片,而POD酶活性则两者相差甚微;抗寒丹参根及根茎中POD、CAT酶活性显著高于普通丹参根茎,SOD酶活性略低于普通丹参;抗寒丹参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普通丹参叶片.[结论]该研究为培育出具有优良抗寒能力的丹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沼液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磷浓度及淋溶的影响,为指导农业废弃物利用和农田面源污染防控提供理论支撑。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4个处理即空白对照(CK)、常规施氮(CON)、优化施氮(OPT)和秸秆+沼液还田(SMB),通过测定作物产量、土壤硝态氮残留与总磷淋溶,探讨秸秆和沼液还田后土壤氮磷浓度变化和淋溶特征。结果表明:SMB处理产量分别达到CON和OPT处理的99.6%和95.4%,氮、磷吸收量分别达到84.9%、78.4%和85.7%、82.4%,但是氮磷农学效率比CON和OPT处理提高了13%。SMB处理土壤硝态氮浓度和淋溶量分别比施氮处理降低43%和77.3%,表观淋失系数仅4.83%,硝态氮残留量仅为施氮处理的28.9%。SMB处理总磷平均淋溶量为0.045 kg/hm2,土壤无机磷浓度为常规施磷量80.7%,80%无机磷转化为Fe-P和Ca-P,同时SMB处理活性有机磷占比为55.8%显著高于常规施磷34.2%,说明沼液和秸秆还田提高土壤磷有效性。综上所述,沼液和秸秆还田是一种环境友好的资源化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5.
北京昌平区农业景观野生蜂多样性的时空动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生境质量的下降和生境丧失,野生蜂多样性急剧下降,严重威胁传粉服务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揭示野生蜂在农业景观镶嵌体中的时空分布格局及不同生境对野生蜂保护的重要性,本研究于2016年4—9月采用网捕法调查了北京昌平农业景观4种主要生境类型(人工林、自然灌木林、荒草地和桃园)中的野生蜂,分析不同生境类型中野生蜂多样性及其时间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野生蜂及其中的大体长蜂和独居蜂的物种数和个体数,以及中体长蜂的个体数均在自然灌木林中最高,人工林中小体长蜂个体数最多,野生蜂总个体数和总物种数均在桃园中最低。在不同月份,所有功能群野生蜂均在自然或半自然生境中最高,5月桃园中最低,原因可能与桃园中对地表杂草的集约化管理有关。多度最大的4个优势物种依次为黄胸彩带蜂、铜色隧蜂、黄芦蜂和隧淡脉隧蜂,其在生境间的时间动态特征不同。调查的4种生境均为野生蜂提供了可利用资源,但自然生境和半自然生境的作用更大;其中,自然灌木林维持了较多具有较高潜在传粉效率的中体长和大体长野生蜂,具有更高的保护价值。为了促进该地区农业景观中不同功能群野生蜂多样性及传粉服务,需提高生境类型的多样性,同时在野生蜂活动高峰季节采取低集约化的生境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16种常用图像特征指数在不同受渍时长下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小麦叶绿素的相关关系,并建立了基于图像特征指数衰减量的小麦叶绿素灾损估算模型。结果显示,红光(R)、红光标准化值(NRI)、绿-红差值指数(GMR)、超红指数(EXR)、植被颜色指数(CIVE)、Woebbecke指数(WI)随渍水时间的增加极显著上升,而绿光标准化值(NGI)、归一化绿红差值指数(NGRDI)、超绿指数(EXG)、绿红比值指数(GRVI)则极显著下降;且这10个图像特征指数均与小麦叶绿素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的最大绝对值达到0.98;基于图像指数衰减量建立的叶绿素减少量的估算模型均以二次多项式为最优模型,且以NGRDI、CIVE、EXG、NGI和GRVI指数衰减量构建的估算模型精度较高,R2均达到0.99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基于数字图像技术可以有效估算小麦叶绿素含量,进行小麦渍害监测,且NGRDI、CIVE、EXG、NGI和GRVI可作为灾损图像指数来反映小麦叶绿素的受渍程度。 相似文献
7.
定量分析沼液施用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及重金属累积的综合效应,旨在明确等氮沼液对作物产量、土壤肥力参数和重金属累积的影响,为优化沼液施用综合管理措施,发挥沼液施用积极效果提供数据参考。运用Meta分析方法将中英文数据库中已发表有关等氮沼液(BS)和全施化肥(CF)处理对作物和土壤肥力影响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共选出有效文献62篇,获得可进行分析的试验数据591组。研究结果表明:与全化肥处理相比施用沼液作物增产7.62%但差异不显著(p=0.07);土壤容重降低6%、总孔隙度增加14%、较大团聚体含量增加10%~20%,差异显著(p<0.05);土壤有机质、总氮、速效磷、阳离子交换量和电导率增幅6%~20%并导致盐分累积加剧(p<0.05);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及微生物碳氮含量、香农指数和辛普森指数增幅6%~21%(p<0.001);土壤Cu、Zn和As含量比全化肥(CF)处理显著增加10%~18%。沼液施用对作物增产和土壤肥力提升显著正效应,需要考虑沼液施用年限、土壤类型、作物种类,严格控制施用量降低盐分和重金属累积风险,实现沼液安全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8.
磷素子粒生产效率不同品种的小麦磷素吸收利用差异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盆栽试验研究了130份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重、磷素含量、子粒产量等指标,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磷素子粒生产效率从低到高依次分为Ⅰ、Ⅱ、Ⅲ、Ⅳ、Ⅴ和Ⅵ 6个类型,研究不同类型磷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 1)供试品种的磷素子粒生产效率差异较大(CV=1660%),Ⅰ、Ⅱ、Ⅲ、Ⅳ、Ⅴ和Ⅵ类品种的平均磷素子粒生产效率为P 13629、15167、16916、18589、20132、24466 g/g。子粒产量随磷素子粒生产效率提高呈增加趋势(r=03203**)。2)不同生育时期,小麦植株磷浓度与吸磷量类型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成熟期磷素子粒生产效率与植株磷浓度极显著正相关(r=06969**),子粒产量与抽穗期、成熟期植株吸磷量显著或极显著相关(r=02966*、r=09271**)。3)不同生育时期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的类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成熟期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与磷素子粒生产效率极显著正相关 (r=07391**)。4)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重均表现出随磷素子粒生产效率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成熟期尤为突出。拔节期成熟期磷素吸收量是影响子粒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磷素子粒生产效率高的品种在拔节期后有较强干物质和子粒产量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