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篇
  36篇
综合类   64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3篇
  196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生产现状 泰国蚕业生产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热带栽桑、养蚕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目前泰国共有桑园约3.65万公顷,约40万户农民种桑养蚕。1985—1988年年均产丝量在900—1000吨之间。1989年产丝量达到1200吨,其中优质白色丝约200吨,低级黄色丝约1000吨。  相似文献   
2.
对于养蚕者来说,蚕品种应该是土地生产性能高且收益大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认为,应该改变育种目标,争取缩短品种的经过日数,提高对食下量增量和食下量的丝量生产率。缩短经过日数有许多好处:可以节省劳力,减少  相似文献   
3.
关于家蚕杂种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为了充分利用杂种优势,我们于1979年用一些现行品种和保存种,组成种种杂交组合,对17个经济性状和不同地理种的杂种优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家蚕经济性状的杂种优势可分为四个类型:有中国系统参加的组合,均有强大的杂种优势,即杂种优势大小顺序为中×日>中×中>中×欧>日×欧>欧×欧>日×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蚕桑学会蚕种学组于1980年3月15日至19日在杭州召开了“桑蚕新品种选育学术讨论会”,总结交流我省桑蚕新品种选育和鉴定的有关学术问题。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我省各育种单位、省农业局、省一轻局、省商业局、省科协、省科委、蚕品种生产鉴定单位的代表共38人,收到论文和有关资料9份。会议邀请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易文仲、徐孟奎两位同志到会指导。  相似文献   
5.
6.
家蚕现行品种孤雌生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运用温汤处理方法对 16个现行家蚕品种进行了孤雌生殖研究 ,调查了不同品种的孤雌生殖发生率 ,提出了适合现行蚕品种的诱导条件及使处女蛾自然产下较多的未受精卵再进行诱导的方法 ,并且初步选育了几个孤雌生殖系。  相似文献   
7.
土壤中的铁和锰均为植物生长发育的有益元素。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进行茶树盆栽土培试验,以铁、锰肥为自变量,茶叶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为目标函数,设二因素五水平,探讨了铁锰配施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锰肥施用浓度为0.12 g/kg和铁肥施用浓度为0.03 g/kg时,茶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交互效应最高,平均含量分别为24.78%和2.96%;当锰肥施用浓度为0.12 g/kg和铁肥施用浓度为0.24 g/kg时,茶叶中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交互效应最高,达到理论最高值,平均含量分别为2.19%和2.65%。  相似文献   
8.
于正义  夏建国  肖欣娟  谢楠 《土壤》2021,53(3):571-577
本研究利用响应面模型分析不同比例生物质炭、初始p H、初始磷浓度以及初始氟浓度下川西黄壤磷和氟的竞争吸附特征,以为土壤氟固定和土壤施肥技术提供新思路。研究表明:在竞争作用下,不同处理条件对磷的吸附量影响大小顺序为:初始氟浓度>pH>初始磷浓度>生物质炭比例;对氟的吸附量影响大小顺序为:初始氟浓度>初始磷浓度>pH>生物质炭比例。考虑到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根据响应面模型得出在pH、生物质炭比例、初始磷浓度、初始氟浓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的最优反应条件为:p H 5.0、生物质炭比例2.9%、初始磷浓度144.0 mg/kg、初始氟浓度178.8 mg/kg,在此条件下模型预测的磷、氟的吸附量分别为949.6 mg/kg、1 622.0 mg/kg。  相似文献   
9.
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磷释放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四川瀑布沟水电站消落区典型土壤磷释放室内模拟试验,研究淹水及干湿交替条件下消落区土壤性质变化情况以及土壤性质与磷释放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预防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水库消落区合理利用与科学制定管理对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淹水能够提高土壤活性氧化铁(Feox)含量,淹水风干后土壤Feox含量降低至淹水前的水平;淹水后Feox变化幅度为:旱地〉水田〉果园,紫色土〉冲积土。土壤磷吸持饱和度(DPS)与无定形铁铝氧化物Alox密切相关;土壤最大吸磷量(Qm)淹水时最高增加至2 758.01 mg/kg,土壤淹水后Qm、土壤最大缓冲容量(MBC)、土壤吸磷指数(PSI)值升高;淹水能够明显提高土壤的磷素缓冲容量、土壤的最大缓冲能力和吸附能力、土壤磷的保持率,其原因也是与淹水后土壤无定形铁铝氧化物含量大幅度增加有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土壤磷释放能力主要与土壤磷水平和土壤吸磷能力有关,且主要指标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OM)、土壤有效磷含量(Olsen-P)、土壤磷保持率(f)、土壤最大吸磷量(Qm)、土壤活性氧化铁(Feox)、土壤活性氧化铝(Alox)等,说明四川省瀑布沟水电站消落区土壤存在较大的磷释放风险。  相似文献   
10.
以名山河流域不同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3种土壤类型(黄壤、紫色土、水稻土)和4种土地利用方式(水田、旱地、果园、茶园)下腐殖质的组成特征。结果表明:名山河流域3种类型土壤腐殖质含碳量为9.74~21.66g/kg,表层土壤(0—20cm)大于下层土壤(20—40cm),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水稻土紫色土黄壤,水稻土与紫色土、黄壤腐殖质碳含量差异显著,腐殖质各组分碳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从土地利用方式看,水田腐殖质含碳量显著高于果园、茶园和旱地,且腐殖质碳含量与H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的腐殖化程度表现为黄壤紫色土水稻土。不同利用方式下重组碳含量表现为水田果园茶园旱地,茶园表层土壤腐殖质松紧比最大(1.37),为水田下层土壤的2.14倍;3种类型土壤团聚体中HA含量为0.02~4.57g/kg,且随着粒径的减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除2~5,0.25mm粒径团聚体外,5,1~2,0.5~1,0.25~0.5mm粒径团聚体均与其HA含量呈正相关(P0.05)。土壤腐殖质组成受土壤类型及人为耕作管理活动的影响,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田土壤肥力最高,HA含量受5mm粒径团聚体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