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0篇
农学   42篇
基础科学   3篇
  8篇
综合类   123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拟南芥的APETALA1(AP1)是花分生组织的决定基因,同时也是萼片和花瓣正常发育的控制因子.本研究构建了含有AP1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CAP,启动子为CaMV 35S,通过农杆菌侵染法转化油菜.用PCR方法对转基因植株进行了DNA和RNA水平上的分子检测,证明AP1基因已经整合到转基因植株的基因组中,并且得到了有效的表达.获得的转基因植株也表现出提前开花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AP1基因在促进成花方面的关键作用不具有种属特异性,利用基因工程可以快速高效地进行油菜早熟性的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2.
稻田马铃薯连续免耕栽培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大面积推广应用稻田马铃薯免耕覆盖栽培技术支撑提供理论依据,对马铃薯免耕覆盖栽培的稻田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连续定点测定,结果表明:稻田马铃薯免耕覆盖栽培较常规翻耕稻田表层(0~15cm)土壤的孔隙度,微团粒含量,有机质和速效N.P.K含量高,容重却略低;并随着持续免耕有改善表层土壤结构和肥力的趋势;但免耕对深层土壤(15~30cm)的理化性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农杆菌介导葡萄糖氧化酶基因转化油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蓝型油菜带柄子叶为转化受体材料,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GO)基因的转化,经卡那霉素抗性筛选获得大量的不定芽.PCR检测结果显示其中22株呈阳性.淀粉-KI染色结果表明在转基因植株中检测到H2O2.在转基因植株×非转基因植株(F1代)中,卡那霉素抗性筛选显示86%的株系呈现典型的孟德尔单基因显性遗传.F1代盛花期茎秆菌核病活体接种结果证实,转基因植株后代菌核病抗性明显提高.证实GO基因已转入油菜植株中并得到有效表达.  相似文献   
4.
锈色粒肩天牛与寄主树种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桂华  唐燕平 《林业科学》2002,38(3):106-113
在连续 3a的定位观测和分析基础上 ,本文初步报道了锈色粒肩天牛与文献报道中的几种寄主树种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 :(1)根据室内饲养下成虫对不同树种的取食及产卵情况和在不同树种上接种 (卵 )的幼虫情况 ,可将几种寄主树种分为 4类 :高感树种 (国槐 )、低感树种 (云实、黄檀 )、抗虫树种 (刺槐 )、免疫树种 (旱柳 ) ;(2 )酚酸类物质在旱柳中的含量 (3 0 3~ 9 73mg·(10 0g) - 1 ) ,显著高于其它树种中的含量 (1 71~5 39mg·(10 0g) - 1 ) ,可能是锈色粒肩天牛在旱柳上表现拒食、拒产卵、拒钻蛀的重要原因。氨基酸含量较高、组分相对最全 (17种 ) ,以及较高的C N值 ,是国槐基本营养物质的显著特征 ,这可能是锈色粒肩天牛嗜食国槐 ,对其造成严重危害的根本原因。锈色粒肩天牛很少取食危害刺槐 ,这与刺槐树种的各部分C N值过低 ,造成营养失调有关。黄檀木材纤维平均长度为 0 837mm ,平均宽度为 18 90 μm ,长宽比为 5 0 96 ,其韧性是参试树种中最大的 ,因而可能造成幼虫啃食困难 ,加上木材中的C N低 (0 36 ) ,因此 ,具有较强的抗虫性。云实树皮薄而光滑 ,造成成虫产卵困难 ,因此 ,在自然状态下 ,锈色粒肩天牛不易对其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5.
于2010年4—8月通过对两种不同类型悬铃木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方翅网蝽危害程度进行了测定,并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光合作用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虫口密度与叶绿素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且不同类型悬铃木间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方翅网蝽危害使叶绿素含量减少是影响光合作用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原因。生长季节各月所选典型天气下的Pn大小顺序表现为7月>8月>6月>5月>4月;其中4、5月悬铃木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现"单峰"曲线,经分析发现大气温度、光合有效辐射、气孔导度是影响Pn变化的主要因子;6—8月Pn日变化呈现"双峰"曲线,环境因子大气水汽压差、相对湿度和胞间CO2浓度成为主要影响因子。由此可见,悬铃木生长季节光合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各环境因子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刘桂华  廖晓明  董乐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350-9352
[目的]研究细枝木麻黄小枝多酚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方法]以细枝木麻黄小枝为原料,以乙醇为提取溶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细枝木麻黄多酚,并研究细枝木麻黄小枝多酚提取液的体外抗氧化作用及其对玉米油的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细枝木麻黄小枝多酚浓度为0.90 mg/ml时,对DPPH.的清除率为95.4%,半清除率(IC50)为68 mg/L;浓度为1.20mg/ml时,对.OH的清除率达99.0%,IC50为74 mg/L;浓度为1.20 mg/ml时,对O2-.的清除率达98.9%,IC50为240 mg/L。对玉米油脂抗氧化性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贮藏10 d,空白对照过氧化值(POV)82.78 mmol/kg;添加0.016%细枝木麻黄多酚时,POV值为41.73mmol/kg。[结论]细枝木麻黄多酚体外可清除DPPH.、.OH和O2-.,具有较强的综合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分子有机酸对龙葵吸收镉(Cd)的影响,以期为提高贵州地区黄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种植龙葵,待龙葵生长60 d后,将不同浓度的低分子有机酸(柠檬酸、苹果酸和酒石酸)及其复合处理(柠檬酸+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以溶液形式加入土壤,以添加500 mL去离子水为对照(CK),1个月后收获植株样品并采集土壤样品,分析不同处理对龙葵生长及吸收转运重金属Cd的影响.[结果]柠檬酸添加量为2.5 mmol/kg时龙葵单株生物量最高,较CK显著增加6.75%(P<0.05,下同),其他处理的生物量均低于CK.3种有机酸均能强化龙葵根、茎、叶和果实对Cd的吸收,表现为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各部位的Cd含量表现为叶>茎>根>果实,且均在苹果酸添加量为5.0 mmol/kg时达最大值,分别为CK的1.68、1.53、1.21和1.32倍.添加2.5 mmol/kg酒石酸和5.0 mmol/kg苹果酸时龙葵对Cd的累积量较高,二者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添加柠檬酸、苹果酸和酒石酸均能提高龙葵对Cd的转移和富集能力,作用表现为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其中,添加5.0 mmol/kg苹果酸时龙葵对Cd的富集系数最大,为12.81.相对于单一有机酸处理,复合有机酸处理对龙葵富集Cd的能力无明显优势.[结论]添加适当浓度的柠檬酸、苹果酸和酒石酸均能提高龙葵各部位对Cd的吸收及土壤Cd从地下向地上部转移的能力,促进龙葵对Cd的转移和富集;其中苹果酸添加量为5.0 mmol/kg时,龙葵对Cd的累积量相对较高且富集系数最大,对土壤中Cd的植物修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林木种苗是我国实现林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保证造林绿化的关键所在。林木种苗基地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环境,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为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通过RT PCR技术从盐生植物三角叶滨藜总RNA中,扩增并克隆了BADH68基因。该基因全序列显示,核苷酸序列长1520bp,12~1515bp为1个开放阅读框架,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全长为500个氨基酸残基,其核苷酸序列与菠菜和山菠菜同源性分别为89%和95%。利用BamHI和SacI酶切位点将BADH68基因连接到pCAMBI A2301的多克隆位点,并把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分别连接到BADH基因的上游和下游的多克隆位点上,获重组植物表达质粒pCAMATBADH682,并转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中,获LBA4404(pCBAMATBADH682)菌种。  相似文献   
10.
1奶牛的消化特点 动物和植物一样,为了本身的生长和繁殖必须吸收各种养分,这种对食物进行加工并将其输送到血液中的整个过程就是消化。消化包括把较大的颗粒破碎(咀嚼)成较小的颗粒,用化学的方法把较大的分子分解成较小的分子(把纤维素分解成挥发性短链脂肪酸),利用微生物的方法把许多元素合成化合物,以及把许多小的分子转变成氨基酸和维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