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森林作为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进一步的增加。森林不仅提供木材,还具有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的作用。森林也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在当前人类与自然矛盾加剧的今天如何更加合理的进行森林的采伐,使森林资源源源不断,可持续的为人类提供资源。 相似文献
2.
山地红黄壤是亚热带地区耕地的重要来源,目前,这一地区土地开垦主要采用机械平整和人工平整方式。为了解整地方式对新造梯田耕地质量的影响,在浙江省选择酸性火山岩和泥页岩2类母质发育的红黄壤,采用多地采样分析的方法,比较机械平整和人工平整对新造梯田耕地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开垦前的土壤比较,无论是机械平整还是人工平整,都明显增加了表层土壤(020 cm)中砾石和砂粒含量,降低了土壤有机质、有效养分的含量。人工平整的新造梯田耕地质量好于机械平整,前者土壤黏粒、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是后者的1.251.27、1.421.57、1.351.39、1.261.37和1.131.14倍,土壤中>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前者是后者的1.441.59倍。人工平整的新造梯田耕地土壤保蓄性和保水性高于机械平整。 相似文献
3.
解淀粉芽孢杆菌F11对核盘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猕猴桃软腐病菌、烟草炭疽病菌等12种作物病原菌具有高效、广谱的抑菌效果,研究其生物防治机理可为该菌株应用于植物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混菌法、牛津杯法及显微镜观察法探究了菌株F11发酵液不同稀释倍数、发酵液3种分离液(菌株发酵液离心分离获得上清液A,上清液A继而进行酸沉淀和甲醇提取分别获得发酵上清液B和胞外代谢物粗提液)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及抑菌特性。混菌法结果表明,菌株F11的抑菌效果随稀释倍数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但1 000倍稀释液对樟树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相对抑制率和10倍稀释液与发酵原液对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核盘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猕猴桃软腐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相对抑制率均达100%,且所列稀释液与发酵原液间无显著差异。牛津杯法结果表明,上清液B中不含抑菌活性物质,而上清液A与胞外代谢物粗提液中均含有抑菌活性物质。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胞外代谢物粗提液中的抑菌活性物质可使病原菌菌丝消融、断裂、扭曲、缠绕变形、原生质体凝集渗漏、形成泡囊结构等。研究表明,菌株F11病原菌的抑菌效果随发酵液稀释倍数增加而下降,其对樟树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防治效果最好,发酵液经1 000倍稀释后相对抑制率仍达100%;对烟草黑胫病菌、核盘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猕猴桃软腐病菌四种病原菌则可采用10倍稀释液代替发酵原液进行防治。其抑菌活性物质存在于胞外代谢物粗提液中,该物质的抑菌特性和脂肽抗生素的作用基本一致,推测为一类脂肽抗生素。 相似文献
4.
5.
对浙江省典型茭白种植区表层(0~20 cm)土壤中的磷素丰缺状况和磷库特征进行调查,分析茭白种植年限与土壤磷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样本茭白田土壤的全磷和有效磷(Olsen-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876.73、63.30 mg·kg-1,土壤磷积累明显,有效磷水平达丰富级别的占比高达81.05%。样本土壤的磷素以无机磷为主,平均占比达到79.91%,水提取态无机磷(H2O-Pi)、NaHCO3提取态无机磷(NaHCO3-Pi)、NaOH提取态无机磷(NaOH-Pi)、HCl提取态无机磷(HCl-Pi)、NaHCO3提取态有机磷(NaHCO3-Po)、NaOH提取态有机磷(NaOH-Po)和残余态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16、122.06、213.03、103.22、22.18、158.52、241.86 mg·kg-1。除残余态磷和HCl-Pi外,其他形态磷的含量均随茭白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土壤磷吸持饱和度随茭白种植年限延长逐渐增加,土... 相似文献
6.
桑树新稍顶端喷药防治桑瘿蚊一是好操作,使用喷雾器进行桑树新梢顶端喷药,一个劳力一天可治虫0.268hm2-0.402hm2,喷头对准新梢顶端边喷边走,打药简单方便;二是花工少,土壤施药防治桑瘿蚊工作面广量大,操作复杂,从桑园清杂,晒干细土,药剂拌和,田间撒药,浅锄复土,每 667m2桑园需花工日2个以上,加之土壤施药期间气候异常,劳动强度大,群众难以接受,而进行桑树新梢顶端喷药防治桑瘿蚊只有土壤施药五分之一的用工量;三是成本小,桑树夏伐后至秋季养蚕前,进行桑树喷药治虫每667m2的成本在10元左…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利用方式改变引起的土壤酸度变化及其机理,从浙江省选择淡涂泥田、黄斑田和黄泥田等3类代表性水稻土,基于不同利用方式下农田水分条件及酸与盐年输入量的差异,模拟研究了多年种植水稻、露地旱作和大棚种植等环境下的土壤酸化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模拟周期的增加,3种利用方式下土壤均呈现酸化,露地种植旱作和大棚种植环境下土壤pH的下降明显大于水稻种植环境;大棚种植环境下土壤酸化速率明显高于露天旱地.随着土壤pH的下降,土壤中交换性酸也随试验周期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同时交换性铝占总酸的比例却逐渐上升.不同土壤对酸的缓冲能力:黄斑田<黄泥田<淡涂泥田.水田转变为旱地后,原土壤中还原性物质氧化加剧了土壤的酸化;施肥量大、盐分积累明显是导致大棚种植环境下土壤pH快速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永嘉县湿地资源基本情况和利用现状,分析并指出了其存在湿地污染较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保护意识不强、盲目开发、随意占用导致湿地资源遭受破坏,缺乏湿地管理的统一协调机制,基础研究薄弱,技术水平落后,保护宣传教育滞后等主要问题,从开发治理、持续利用、湿地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