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探究带状采伐后毛竹更新效果以及影响恢复更新的关键因子,以带状采伐后翌年生毛竹纯林为对象,探讨土壤养分、林分结构和地形因子等对毛竹恢复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对新竹平均胸径、平均高、样地株数影响显著,其中,土壤全碳是影响最显著的因子。原有林分平均高对新竹平均胸径和平均高影响显著,原有林分年龄均匀度直接影响新竹平均高,原有林分结构对新竹株数影响不显著。不同地形的新竹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平均胸径和平均高差异不显著;新竹株数在不同地形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阴坡大于阳坡,缓坡大于陡坡;地形因子的交互作用对新竹平均胸径、平均高和株数的影响不显著;土壤养分、林分因子和地形因子的交互作用解释了新竹胸径和竹高的大范围变异。改善带状采伐后翌年的新竹生长更新,可通过控制土壤养分等环境因子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绿色廊道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对改善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绿色廊道的路径选线直接影响其属性特征,因此,通过优化绿色廊道的景观格局来降低城市的热岛强度是行之有效的生态途径和方法。  方法  选取福建省福州市为研究对象,以缓解热岛效应为目标,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model,MCR)和水文流域模型,对福州市绿色廊道的景观格局进行优化布局。  结果  ①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模型(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用提取的30个生态源斑块构建综合生态阻力面,利用MCR模型将其生成福州市绿色廊道,共74条,总长度918.11 km。根据源斑块重要性评价分为4级:一级9条,132.88 km;二级14条,207.48 km;三级14条,153.57 km;四级37条,424.18 km;②通过水文流域模型,将74条绿色廊道与福州市地表温度叠加分析,共提取80个生态“交点”、176个降温生态节点、35处需降温区域。  结论  据此福州市新增14条绿色廊道,其中道路型绿色廊道8条,滨水型绿色廊道6条。优化后的绿色廊道对福州市的热点区域覆盖更全面,对改善城市热岛问题具有更明显的生态调节功能。图2表4参25  相似文献   
3.
以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上坪乡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地为试验地,设置9 m带状采伐宽度,采用施肥配比(A)和施肥量(B)2因素3水平试验设计,探究带状采伐后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的影响,以及土壤养分对新生竹林空间和非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处理A1B1(N、P、K元素质量比为4∶2∶3,施肥量为449.7 kg/hm2)是提高土壤水解氮、有机质、全氮及有效磷质量分数的最优处理组合;(2)施肥配比在竹林立竹度和树高的生长中起主导作用,施肥量在竹林胸径的生长中起主导作用;(3)竹林的立竹度与土壤各养分质量分数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但胸径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树高与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两者都与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4)经过A1B1处理后,竹林的空间结构综合指数最大,为0.556,且土壤全氮质量分数与空间结构综合指数的关联度最大,为...  相似文献   
4.
城市通风廊道的构建及选线对缓解城市热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局地环流理论和水文流域模型方法,对福州市通风廊道的选线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福州市作用空间和补偿空间呈中东部“热”、西北部“冷”分布格局。2)通风潜力各影响因子按通风效能由大到小依次为城市路网>带状水系>面状水系>平均建筑高度>平均建筑密度>带状绿地>高程>面状绿地>坡度。3)基于局地环流理论构建的5条(一级2条、二级3条)福州市通风廊道空间分布格局未能有效覆盖主城区的“热点”区域,对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效益不够明显;结合水文流域模型优化后,形成15条(一级2条,二级8条,三级5条)通风廊道,通过优化新增的10条廊道,在数量、等级、路径选线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对降低城市热岛强度的效果更加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通风廊道的管控建议,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福建顺昌埔上国有林场的杉木新造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疆Phantom 4 Multispectral无人机分2次获取研究区的无人机影像,并以无人机影像为数据源,从研究区的数字表面模型(DSM)中提取冠层高度模型(CHM)。根据局部最大值算法和分水岭算法,从CHM中获取研究区杉木的树高和冠幅数据;同时在研究区设立15个标准地,采用测量杆测定各标准地内所有杉木的树高和南北冠幅;以随机选取、且在影像中具有精确位置的265棵杉木为单木水平的实测数据,以及各标准地内杉木的平均树高和平均南北冠幅为林分水平的实测数据,分别从单木和林分角度对杉木树高和冠幅的遥感估测精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次飞行作业之间树高的估测精度分别为90.86%和91.34%,南北冠幅的估测精度分别为83.55%和83.95%;在单木水平上,遥感估测的树高精度为R2=0.89、RMSE=22.37 cm、EA=91.00%;南北冠幅精度为R2=0.70、RMSE=27.33 cm、EA=82.22%;在林分水平上,树高的估测精度为R2=0.95、RMSE=12.27 cm、EA=94.61%;南北冠幅的估测精度为R2=0.82、RMSE=11.24 cm、EA=92.20%。遥感估测的树高均值比野外测量的树高均值小0.07 m,南北冠幅均值比野外测量的均值小0.04 m。基于无人机三维信息实现了研究区杉木树高和冠幅的精确估测,且在飞行参数一致的情况下,不同飞行区域和飞行批次之间的估测精度相近。研究可以为杉木新造林快速、稳定的监测和经营管理策略的科学制定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以福建平潭岛木麻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基于无人机可见光遥感数据的株数提取方法,探讨多种方法在不同林龄木麻黄人工林株数提取的适用性。通过轻型旋翼无人机获取研究区可见光相片,经预处理生成无人机可见光正射影像(DOM)和冠层高度模型(CHM);分别选取成熟林、幼龄林6块标准地区域,使用基于冠层高度模型的局部最大值方法(LMC)、基于正射影像的局部最大值方法(LMD)、基于正射影像的多尺度分割方法(MST)提取标准地株数;最后通过3种方法提取的株数和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3种方法中LMC总体提取精度最高,Fscore为0.97,而LMD和MST总体提取精度明显降低,Fscore分别为0.90、0.78; LMC方法对幼龄林和成熟林的株数提取精度相近,幼龄林和成熟林的Fscore皆为0.97。 LMD方法在成熟林的株树提取精度略高于幼龄林,尤其2种林龄类型的P值相差较大,幼龄林RE:0.97、P:0.81、Fscore:0.88;成熟林RE:0.94、P:0.89、Fscore:0.91。 MST方法在成熟林的株树提取精度明显高于幼龄林,幼龄林 RE:0.88、P:0.67、Fscore:0.76;成熟林RE:0.88、P:0.74、Fscore:0.81。因此,3种方法中,LMC总体株数提取精度最高,且适用于不同林龄的木麻黄人工林株数提取,可以满足实时、快速提取木麻黄人工林株数的需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