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高速冲床的液压控制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该液压系统的动态性能进行研究。首先对液压控制系统进行数学模型建立和动态分析,然后利用Simulate软件对该液压控制系统的频率与时域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速冲床液压控制系统在快降行程、冲压行程、返回行程中都稳定,但是高速液压冲床在快降行程、冲压行程、返回行程时的阶跃响应调节时间偏长,超调量过大,严重影响了冲床在冲压过程中的快速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在研磨加工领域,主轴往复液压控制系统中的伺服阀,重点介绍该系统中特殊伺服阀的设计和计算。设计的伺服阀的阀芯驱动方式与用比例电磁铁驱动的传统伺服阀不同,该阀芯用伺服电机加滚珠丝杠的方式驱动,可以精准控制阀芯,也可以克服液动力对阀芯位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通过室内控制实验,研究了不同曝气比率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生长过程影响,构建了曝气比率与ODmax、μmax、Cmax的适配曲线。实验设置0%、2%、10%、20%、30%、50%、70%共计7组曝气比率,在1 000 lx光强和20℃条件下,采用BG-11培养基培养小球藻至稳定生长。结果显示,适宜的曝气能促进小球藻生长,其最适曝气比率为20%,过量曝气会抑制小球藻生长;曝气比率(x)与ODmax、Cmax、μmax拟合方程分别为:Omax=170.63x3-231.83x2+84.341x+1.8439(0x50%;R2=0.9850)、Cmax=15.844x3-19.803x2+6.8594x+0.0521(0x50%;R2=0.9285)、μmax=8.1202x3-11.428x2+4.4963x+0.1173(20%x30%;R2=0.8581);50%x70%的关系式有待进一步验证。探究不同曝气比率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可为其优化培养与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是一个水产大省,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对虾养殖业以及随对虾养殖业发展起来的饲料、水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曾是沿海各县市农民奔小康和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途径;90年代初开始兴起的养鳗业和甲鱼养殖业曾是我省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刚刚兴起的大黄鱼网箱养殖立马又面临病害、养殖大黄鱼品质不佳等问题;现今养鲍城东山的鲍鱼正经受着病害的大肆侵袭…… 纵观我省水产业的沉浮,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较,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分析,首先,水产科技在水产业发展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是先导作用、指导作用;还是水产科技的发展落后于产业的发展,水产科技对水产业仅起到了服务作用和“救火效应”。其次水产科技推广部门是否真正起到了推广示范和教育的作用。第三,在水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品种布局上,市场导向、科技导向、政府引导各自发挥了多大作用,是不是纯粹的市场行为。第四,水产科技工作者是以产业发展为己任或是以做实验写论文为目标;是仅致力于自己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红寺堡扬水灌区的红寺堡灌域为例,阐述了红寺堡灌域基本概况,分析了灌区水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进一步在红寺堡扬水灌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促进灌区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宁夏红寺堡扬水灌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区,管理处紧扣“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历史机遇,2019年引用干渠直开口用水量测新设备新技术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测控一体化闸门比传统闸门在远程监测、定量供水、自动计量、优化配置水资源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免疫增强蓝藻作为日本鳗鲡黑仔饲料添加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增强蓝藻是把胸腺素α1(Tα1)基因转移到蓝藻--聚球藻PCC 7942(Synechococcus sp.PCC7942)染色体上后获得稳定表达的转基因蓝藻,经小鼠实验初步表明其具有生物学活性并且口服有效.通过采用该免疫增强蓝藻饲喂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黑仔,并采集分离了一种鳗鱼养殖流行性发病弧菌,对饲喂了免疫增强蓝藻的黑仔鳗进行多次感染试验,结果表明饲喂添加免疫增强蓝藻的饲料后,黑仔鳗各检测组织器官Tα1含量显著提高;免疫增强蓝藻提高了试验鱼的免疫能力,增强了试验鱼的抗逆、抗病菌感染能力,并具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免疫增强蓝藻作为鱼类饲料添加剂适口性好,适宜添加量为0.5~1.0 g·kg-1. 相似文献
9.
试验结果表明,杂交晚粳适宜的施氮总量为225kg/hm2左右,末次氮肥施用适期为7月9~16日.宜在末次施氮肥时增施112.5kg/hm2左右氯化钾. 相似文献
10.
甲壳动物生长发育总是与蜕皮联系在一起的 ,而其胚后发育具有一系列形态各异的幼体期 ,每一期幼体的形态和生理特点通过蜕皮而改变 ,或者通过蜕皮变态发育成为后期幼体或具有成体的形态。各期幼体的这种发育类型一般是与蜕皮周期相关的[1] ,蜕皮周期可分为蜕皮 (molt或ecdysis)、蜕皮后 (postmolt或metecdysis)、蜕皮间 (intermolt或anecdysis)和蜕皮前 (premolt或proecdysis) ;对于甲壳动物 ,根据Drach和Tchernigovtzeff[2 ] 的标准可把蜕皮周期进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