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篇 |
农学 | 3篇 |
1篇 | |
综合类 | 18篇 |
农作物 | 1篇 |
畜牧兽医 | 4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5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5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3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所测定的白色力克斯兔(WR)、哈尔滨白兔(HW)及杂种一代(F_1,?WR×?HW)和回交一代[B_1,?WRX×?F_1,包括分离出的力克斯毛型(B_1R)和正常毛型(B_1N)]的5个血液蛋白多态系统——红细胞酯酶(Es—1、Es—2和Es—3)、前转铁蛋白(Prt)和后白蛋白(Po)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新率,比较了群体间的基因分布,估算了各群体内的平均杂合度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并运用类平均聚类法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白色力克斯兔和哈尔滨白兔基因分布差异最大.亲缘关系最远;杂种一代和回交一代基因分布差异最小,亲缘关系最近;杂交一代和回交一代与白色力克斯兔亲缘关系较近,与哈尔滨白兔较远;回交一代中B_1N和B_1R间基因分布也存在一定差异.各群体平均杂合度大小为0.5223(HW)、0.4182[B_1,0.4846(B_1N)和0.3223(B_R)]、0.1105(F_1)和0.3946(WR).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蛋白多态性探讨家兔品种或品系间亲缘关系以及区分家兔品种或品系是可行的.此外,本文还结合各群体的变异性,对白色力克斯免和哈尔滨白兔的选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3.
猪HMGA1基因的组织表达及其多态性与背膘厚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旨在探究HMGA1基因在猪不同组织、不同日龄下不同品种中的表达谱,并对该基因编码区及3′UTR区的多态性与猪背膘厚进行关联分析。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白猪HMGA1基因在7种组织的表达情况,及其在60、150和210日龄大白猪和民猪背部脂肪中的差异表达。对576头大白猪×民猪F2代资源群体的基因组DNA重测序进行HMGA1序列分析,筛选其编码区及3′UTR区SNPs,并以屠宰体重为协变量与背膘厚(第6~7肋)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HMGA1 mRNA在大白猪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组织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在肺中的表达量最高,而在心和肌肉中微量表达。在60和150日龄时,HMGA1基因在民猪背部脂肪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大白猪(P0.05);210日龄时在两个猪种中的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对F2群体HMGA1序列分析,在编码区检测出1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其中包含2个错义突变位点:g.3261GA和g.5818GA,且g.3261GA位点与背膘厚显著关联(P0.05)。在3′UTR区检测到3个SNPs,且位于小RNA(microRNA, miRNA)结合靶点,其中g.7217GC和g.7280TC与背膘厚显著关联(P0.05)。研究结果表明,HMGA1作用于猪背部脂肪组织,且该基因g.3261GA、g.7217GC和g.7280TC位点可作为猪背膘厚选育的潜在分子标记,为猪的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旨在构建可高效表达pGH基因和IGF-Ⅰ基因的双基因共表达载体,制备转双基因(pGH+IGF-Ⅰ)猪,以期探索pGH基因和IGF-Ⅰ基因对猪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节粮型高瘦肉率新品种猪的培育奠定理论基础。从长白猪耳样中提取总RNA,经反转录RT-PCR获得pGH基因不含终止密码子的编码序列和IGF-Ⅰ基因完整的编码序列,经酶切连接克隆至pc DNA3.1(+)真核表达载体上,构建pc DNA3.1(+)-pGH-IGF-Ⅰ双基因共表达载体。将其转染PK15细胞,Q-PCR检测2个目的基因在PK15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将构建的双基因共表达载体用纳米材料包裹后转染长白猪精子,采用精子载体法制备转双基因猪。PCR及测序鉴定转双基因阳性个体,Q-PCR检测2个目的基因在转双基因猪体内的表达情况。PCR及测序鉴定追踪检测转双基因猪体内pGH基因和IGF-Ⅰ基因的稳定情况。RT-PCR及测序结果表明,成功克隆了长白猪的pGH基因和IGF-Ⅰ基因的编码序列。酶切和测序分析表明成功构建了双基因真核共表达载体,转染PK15细胞后,Q-PCR检测表明,pGH基因和IGF-Ⅰ基因均在mRNA水平成功表达。母猪妊娠获得13头仔猪,经PCR及测序检测,其中4头仔猪为转双基因阳性,转双基因阳性率为30.76%。Q-PCR检测外源pGH基因与IGF-Ⅰ基因在转双基因猪体内成功表达。1~7月龄均可检测到外源pGH基因与IGF-Ⅰ基因,证明2个外源基因在转双基因猪体内稳定存在,并未随着生长而丢失。在转双基因公猪的精液中均能检测到2个外源基因,证明外源基因存在稳定传代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根据已报道的家猪着丝粒卫星DNA序列设计引物,对家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得到AC2卫星DNA序列。用PCR法将D ig-dUTP插入目的片段中得到标记DNA,然后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13/17易位染色体。研究结果显示杂交信号位于所有端着丝粒染色体和13/17易位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表明13号染色体和17号染色体虽然融合为一条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但仍含有端着丝粒AC2卫星DNA,13/17易位染色体的AC2卫星DNA未发生缺失。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选取野生型乌苏里貉和红褐色乌苏里貉为研究对象,克隆得到长为395bp的Agouti基因的CDS序列,分析两种貉Agouti基因的多态性及与其它物种的同源性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Agouti基因在2种毛色貉中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褐色乌苏里貉Agouti基因编码序列的在130 bp碱基由G突变为T,导致其编码的氨基酸由色氨酸变为甘氨酸.红褐色乌苏里貉Agouti基因编码序列与犬、家猫、黑猩猩、野猪、马、绵羊的同源性分别为99.49%,87.50%,86.47%,85.71%,85.82%,85.82%.利用SPSS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Agouti基因在2种貉皮肤组织中均可稳定表达,利用F=(1+E)-△△Ct计算可知Agouti基因在红褐色乌苏里貉中的表达量是野生型乌苏里貉的1.09倍,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几种提取乌苏里貉毛囊核酸方法的比较(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该研究旨在探讨提取乌苏里貉毛囊核酸的可靠方法。[方法]本实验分别利用改进的有机酚法,chelex-100法,PCR缓冲液法和试剂盒法,从乌苏里貉毛发中提取核酸DNA,对所提核酸进行PCR扩增及电泳分析,并且对四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经分光光度计测定和凝胶电泳检测,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chelex-100提取的核酸有蛋白质等杂质,PCR缓冲液法提取核酸浓度低有机酚法和试剂盒法提取的DNA浓度高,且没有杂带。[结论]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高效,简便的提取乌苏里貉毛囊核酸DNA提供了有力的科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9.
13/17罗伯逊易位猪CMYA3基因多态性分析(摘要)(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3/17罗伯逊易位杂合子猪[2n=36,rob(13;17)]互交后代中的148个体进行CMYA3基因的多态性分析。[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CMYA3基因在13/17罗伯逊易位猪群中的多态性。用酚-氯仿抽提法从猪耳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以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反应体系为25μl:dNTPs 2μl,上下游引物各0.5μl,Taq酶1 U,模板DNA1μl,用ddH2O补足至25μl。PCR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30 s,53℃退火45 s,72℃延伸30 s,共35个循环;72℃延伸10 min。PCR产物经PCR纯化试剂盒纯化,限制性内切酶Bsh1236 I 37℃酶切过夜后,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酶切结果。[结果]通过PCR扩增所有个体均能获得507 bp的目的片段,PCR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Bsh1236I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此群体中具有A和B 2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0.699和0.301,具有AA、AB和BB 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15、0.169和0.216。因此,在该试验猪群中,A为优势等位基因,AA基因型频率最大。[结论]该研究为13/17罗伯逊易位猪的分子育种和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了13/17染色体易位纯合子、杂合子及染色体数正常猪群的血液淀粉酶-2(Amy-2)的遗传多态性。结果:3群猪均表现出特殊的Amy-2多态性分布,其Amy-2位点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除测得Amy-2A、Amy-2B基因控制的A、B带外,还测到1对迁移率比A、B带快的C、D带;2对等位基因呈现出共显性特征,但除个别个体2对等位基因所控制的表型染色强度相同外,大部分个体出现D带染色较A、B、C带弱的特点;不同核形猪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有明显差异,个别个体缺乏Amy-2C、Amy-2D基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