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玉米果穗喂入形式与籽粒破碎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玉米籽粒脱粒过程中的机械损伤,掌握玉米果穗在不同籽粒含水率、不同喂入形式和不同脱粒辊转速下在双喂入口脱粒装置上与玉米籽粒破碎率的关系,对不同含水率的玉米穗进行了不同喂入形式和不同脱粒辊转速的脱粒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籽粒含水率25%时,籽粒破碎率明显高于含水率13.5%的值;玉米穗从A喂入口喂入是以冲击脱粒方式为主,玉米籽粒破碎率高;从B喂入口喂入是以差速脱粒方式为主,玉米籽粒破碎率低;在同一含水率下,从A喂入口与B喂入口喂入,籽粒破碎率都随脱粒辊转速的增加而增加。研究成果为改进脱粒工艺和减少玉米破碎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黑龙江生态省建设第一阶段(2001—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的测度,将黑龙江省资源利用的动态特性融入到生态足迹模型中,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黑龙江省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结果表明:2001—2005年黑龙江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呈整体上升趋势,由2.2467hm2·人-1攀升到3.0084hm2·人-1,增长近1.34倍。其中,草地和能源生态足迹对黑龙江省人均生态足迹贡献最大,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2001—2005年黑龙江省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整体呈下降趋势。5a间黑龙江省均表现为生态赤字,且随着人均生态足迹的不断增大,生态赤字逐渐加大,黑龙江省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2001—2005年黑龙江总GDP的生态足迹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表明资源利用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消耗增大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总体上,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省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紫椴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分别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设计2种方法对影响紫椴ISSR-PCR反应体系的4个因素(Taq酶,Mg2 ,dNTP,引物)在3个水平上进行优化试验.正交设计选用L9(34)方案,采用直观分析法获得影响因素最佳反应水平.单因子试验分别研究各因素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情况,找出最佳反应水平.2种方法所得影响因素最佳水平存在差异,通过综合比较与分析,最终建立了紫椴ISSR-PCR的最佳反应体系:在20μL的反应体系中,Taq酶1.0U,Mg2 2.0 mmol·L-1,dNTP 0.20 mmol·L-1,引物0.4μmol·L-1,1×PCR buffer,30 ng模板DNA.在此基础上筛选出14个扩增稳定、多态性丰富的ISSR引物,并通过梯度PCR试验,确定引物最佳退火温度. 相似文献
5.
6.
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氮素有效性是调控全球变化反馈机制的重要因子。本研究以东北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15N示踪技术,通过野外原位控制实验,研究湿地植物小叶章对不同氮素形态(NH+4、NO-3、NH+4-NO-3)的吸收及小叶章N2O排放通量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氮素形态处理下,小叶章叶生物量表现为处理A>NA>N>CK;A处理,茎生物量最大,比对照提高了35.7%;NA处理,地下生物量显著高于A和CK(P<0.05);NA处理,根冠比最大,是对照的1.82倍。(2)不同氮素形态处理下,小叶章叶、茎、地上以及根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CK)(P<0.05),不同处理之间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3)不同氮素形态处理下,小叶章叶、茎以及地上部分Ndff和15N含量均表现为处理A>N>NA>CK,并且各处理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各处理之间达到显著差异(P<0.05)。(4)不同氮素形态处理下,处理N湿地N2O排放量最多,且显著高于处理A和处理NA(P<0.05),处理N、A、NA显著高于对照(CK)(P<0.05)。阐释了不同形态氮素在植物-土壤-大气系统中周转与分配策略,以及对N2O排放的影响,为湿地氮生物地球化学和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8.
9.
10.
玉米果穗籽粒间缝隙走向对其循环力衰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果穗形状、籽粒类型、籽粒含水率、籽粒间缝隙走向、籽粒组砌规律、籽粒硬度等玉米果穗籽粒自身因素对其脱粒的难易程度以及损伤程度影响很大。其中,玉米果穗的缝隙变化趋势与缝隙线的走向规律对玉米果穗的脱粒效果及籽粒间循环力衰败的影响更大。为此,通过Micro Shot图像处理系统对玉米果穗籽粒间缝隙的走向进行微观分析,获得不同籽粒含水率的情况下,籽粒间缝隙走向及其变化规律对籽粒间循环力衰败规律的影响机理,进而为低损伤玉米脱粒机的研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