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73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华南地区滨海砂土上山地木麻黄苗的生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南部沿海9个有代表性的木麻黄人工林中收集土壤,在温室中进行山地木麻黄苗培育试验,结果发现:山地木麻黄苗高、地径、地上干重、根系干重和总干重在土壤间有显著差异,土壤中有效P、B或Ca含量与苗木地上干重呈显著正相关,有效P或全Co含量与苗木总干重呈显著正相关,而pH值、有效N、K、Mg、全Cu、Zn、Mn和Fe的含量与苗木指标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巨尾桉瓶内菌根化组培苗的造林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3~ 1994年 ,在广东省开平市国营镇海林场建立了 2个巨尾桉组培苗瓶内接种外生菌根菌的野外造林试验。 2个试验中 ,共采用 17个外生菌根菌菌株。造林后定期观测了 12或 2 4个月树高、地径和胸径等生长指标。试验结果表明 :除试验 2造林初期的树高外 ,其他所有生长指标在菌根菌处理间均有极显著差异或显著差异 ,菌根菌间对巨尾桉生长有不同的影响 ;从多重比较和接种效果分析看 ,菌株E4 0 70、H4 5 0 9、E4 2 4 0、H6 177、H4 339、E4 72 6、C930 1、C92 13和C92 0 3,在造林后 6个月开始可明显地促进巨尾桉树木生长 ,说明组培苗瓶内菌根化技术是完全可行的 ,有关菌株对巨尾桉幼树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木麻黄人工林中蛹虫草的发现及开发利用潜力蛹虫草(Cordycepsmilitaris(L.)Link)属子囊菌亚门虫草菌科虫草属,与冬虫夏草同属,也是重要的药用真菌。在我国贵州、安徽、福建、广东和广西等省(区)均有分布,一般出现在阔叶林和混交林林地上...  相似文献   
4.
从我国南部沿海9个有代表性的木麻黄人工林中收集土壤,在温室中进行山地木麻黄苗培育试验,结果发现:山地木麻黄苗高、地径、地上干重、根系干重和总干重在土壤间有显著差异,土壤中有效P、B或Ca含量与苗木地上干重呈显著正相关,有效P或全Co含量与苗木总干重呈显著正相关,而pH值、有效N、K、Mg、全Cu、Zn、Mn和Fe的含量与苗木指标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6.
世界木麻黄科植物的引种和育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世界木麻黄科植物的引种和育种木麻黄科植物天然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亚及太平洋群岛。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已有广泛的引种和栽培,并已证明其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广泛的社会效益。它们可用于营造薪炭林、速生用材林、农用林、防护林、行道树及庭园绿化...  相似文献   
7.
接种AM菌对麻楝不同种源苗期的生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接种3个AM菌株对5个种源麻楝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90068×种源CH01菌根感染率为96.3%,感染率分级为5,菌根依赖性中等;菌株90068×种源CH27在生长生物量方面作用显著;麻楝幼苗接种5至6个月后,菌株90068×种源CH01生长促进作用显著增强;矿质元素吸收方面,菌株90068×种源CH13对磷元素的吸收显著高于其他接种处理.此外,菌株90036与菌株9004在接种后幼苗测定的各项指标中表现各有优劣.其中菌根合成、生物量和苗高增长方面,菌株9004优于菌株90036;而对于矿质元素的吸收,菌株90036要优于菌株9004.综合比较而言,供试菌株90068表现较优,为对5个种源麻楝幼苗生长效应最佳的菌株.  相似文献   
8.
滨海木麻黄引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年在海南省琼海县引种了2个种源的滨海木麻黄。利用7年多的观测资料,叙述了2个种源的形态、结实、抗风率和保存率等差异,并分析了这2个种源树高和胸径生长特点。初步结果表明:滨海木麻黄可成功地引种于海南省东部地区;来自昆士兰种源的结实数量、抗风率及保存率都好于来自新南威尔士种源;与NSW种源相比,QLD种源的树高和地径生长特点是早期生长者较慢,但造林后4年多时其胸径开始超过NSW种源的胸径,并且  相似文献   
9.
9 mycorrhizal fungi, including 4 ectomycorrhizal fungi (ECMF) and 5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 were used to explore their effect on seedling growth of Mytilaria laosensis. The study shows that M. laosensis is one of the species with both VAM and ECM. Mycorrhizal infection rate of all ECM inoculation methods reached level 3, and that of AMF infection rate was 88%-93%, of which AM91 became the highest. In different periods, different inoculation treatment expressed different effects on seedling growth.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the height, ground diameter, underground dry mass and upper ground dry mass of seedling inoculated with PX0801 and 9006 respectively increased by 71%, 45%, 128%, 184%, and 65%, 54%,150%, 208%, which exhibited the best overall effect. Coinoculated seedlings with AM90036, AM3008 and AM91 had advantages over uninoculated ones in all the tested growth indicators, which suggest to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growth of M.laosensis. The results obtained provide reference for mycorrhizal fungi application on M. laosensis.  相似文献   
10.
菌根真菌菌种的更替与其可持续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巨尾桉菌根化组培苗试验林中所接种的彩色豆马勃,已持续生存达10a之久;而接种的西澳粘滑菇、漆蜡蘑仅生存2~6a,之后则被其它菌根菌种所更替。自然条件下未经接种的的蓝桉人工林,造林后2~4a的林中以硬皮马勃、漆蜡蘑等菌根真菌为主;之后则先后由鸡油菌和牛肝菌所取代。松茸菌在适合的自然条件下可在林中生存达数十年之久,其持续性十分明显;人工接种松茸菌的云南松幼苗上,经6a的连续观察,菌丝体仍然生长旺盛。菌根真菌的菌种更替现象及可持续性与菌种本身的生长特性有关。若菌种能适应其环境条件,则生长可持续下去;反之则可能被其它菌种所更替,因此,菌根技术的推广应用,应坚持“适地适菌”和“适树适菌”的原则,方可取得持久的接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