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旌香1A"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不育系研究团队于1996年夏季在四川泸州用大粒、优质、香型保持系"泸香90B"与广东优质常规品种"胜泰1号"杂交,经系谱和品质穿梭选择优良保持系单株做轮回亲本,从F5代开始与K17A测交和连续回交育成的三系不育系。于2012年通过四川省技术鉴定,组配的"旌优127"于2013年通过四川省审定(川审稻2013001,品质达国颁优质二级标准);组配的旌优3485在2015年度国家长江上游中  相似文献   

2.
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选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8个表现突出的杂交组合,以小偃22作对照,从亲本和杂种一代产量性状、株型、株高、抗病性等农艺性状角度对其组合选配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个组合在产量性状上均表现出正向的杂种优势。产量构成因素中以千粒重的优势为最大,其次为穗数和穗粒数;多穗型亲本与早熟大穗亲本型组配,且双亲株高在75~80cm左右,株型紧凑,抗病,较容易选配出理想的强优势组合,为杂种小麦生产实现产业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小麦不育系257A为母本,中国春、阿勃、甘麦8号、陇春7号、陇春11号、宁春4号、宁春16号、KUZA、西农1376为父本,杂交后代F1、F2和BC1为材料,调查F1结实率和F2代不育株数与可育株数分离比率,结果表明:F1正常结实,平均结实率为87.4%,F2代不育株数与可育株数分离比符合1∶3的单基因遗传分离规律和回交遗传的1∶1分离规律。证明该核不育突变体为单隐性核基因突变,具有普通小麦细胞质,不育性遗传稳定、彻底,不受光温变化的影响。利用该核不育突变体(2n=42W(msms)=42)和蓝粒附加系小麦[2n=42W(MSMS)+2(4E)=44]杂交,经连续多代自交选育,创建了"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实现了小麦隐性核不育性的有效保持,开辟了我国小麦核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新方法。组配的杂交种2574A/墨引45在2003年的产量比较试验中,小区平均折合产量为9 183 kg/hm2,比对照宁春4号增产15.3%,表现中矮秆,株高91.5 cm,优质、高产,具有良好的生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叶瘟抗性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用水稻7个不育系、7个恢复系及其按NCⅡ设计配制的49个杂交组合,在4个指标上研究了杂交水稻叶瘟抗性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的叶瘟抗性不仅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而且在组合间变异很大;叶瘟抗性遗传力高,其受加性和非加性遗传共同控制,但加性遗传明显较为重要,源于恢复系的加性效应明显相对重要于不育系的加性效应;亲本叶瘟抗性与其一般配合力效应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缙恢1号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较大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可作为优良抗病亲本加以利用,K42A、K40A、多恢1号、成恢149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较小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在抗稻瘟育种中具有较大利用价值。讨论认为:在抗叶瘟育种中,对亲本的抗性评鉴和选育抗病亲本尤其是恢复系至关重要,但不能以此忽略对杂交组合的抗性评鉴。  相似文献   

5.
小麦杂交组合早代耐盐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00个杂交组合F0代种子盐水发芽实验、F1代植株盐土盆栽试验,研究了杂交组合亲缘与早代后裔耐盐性的关系,旨在寻求耐盐品系选育的最佳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母本为高代耐盐材料的298个组合中,F0代种子发芽组合数占49.33%,母本同亲缘组合较好的耐盐材料×(耐盐材料×本地材料);F1代植株成穗组合占总组合数的6.33%,在成穗19个组合中,最好的2个组合母本亲缘外地材料×耐盐材料;倒3叶干尖比较小的组合母本亲缘为外地材料×耐盐材料;收获粒数较好的为外地材料×耐盐材料,表现最好的为耐盐材料的3交;平均单穗粒数在30以上的组合为4个,3个为多交。由此可见含有耐盐材料母本亲缘的单交,有利于提高F1代植株的耐盐性;含有耐盐材料的母本亲缘的3交,有利于提高盐土中F1代产量。  相似文献   

6.
通过Shukla稳定性分析方法对4个玉米早代材料即A037、A026、A025、A15M9系列测交种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遗传方差分量和F1杂种优势进行分析.联合方差分析和遗传方差分量估算结果表明:4个玉米早代材料40个测交种小区产量杂交优势明显,群体平均优势都为正值,其中A037×PQ47组合增幅最大,为42.17%,增幅最小组合是A15M9×桂M130,为6.21%,其中增幅达到20%以上的组合就有34个.株高受显性效应、加性效应和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其占总表型变异的比率分别为16.14%、20.65%、11.34%;穗位高受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比率为12.27%;穗长受加性效应和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比率分别为28.10%、31.15%;穗粗受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比率为17.65%;行粒数受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和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比率分别为34.07%、27.24%、62.06%、41.63%;百粒重受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和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比率分别为42.86%、66.00%;出籽率受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和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比率分别为121.86%、85.63%.通过遗传差异研究表明:4个亲本与10个测验系之间遗传关系的远近与F1基因型值具有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以籼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汕优63以及常规籼稻扬稻6号为材料,通过稻草覆盖旱种、地膜覆盖旱种、裸地旱种和常规水种(对照)比较试验,研究了旱种水稻产量与品质的表现及其生长发育的特性.结果表明,覆草旱种产量与水种稻产量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覆膜旱种与裸地旱种.覆草旱种稻米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与水种稻无显著差异,而覆膜旱种与裸地旱种稻米的垩白度及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水种稻,胶稠度则显著低于水种稻.水稻旱种后,淀粉谱的最高粘度和崩解值降低,消减值提高,覆膜旱种尤为明显.与水种相比较,覆盖旱种后籽粒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的时间提前,活跃灌浆期缩短.水稻覆草旱种后有效分蘖期前生长缓慢,明显低于水种及覆膜旱种,但最终成穗数及成穗率较高,抽穗至成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较水种减少,但抽穗至成熟干物质积累显著高于另外两种旱种方式,物质运转率和收获指数较水种显著提高.文章最后对水稻不同种植方式间在产量和品质形成上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不同水稻品种花期耐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96个主导水稻品种为材料,于水稻开花期进行水分处理10d,研究水分胁迫下不同水稻品种与 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开花期水分胁迫对水稻每穗粒数影响不显著,结实率和千粒重有着不同程 度的下降。根据水分胁迫指数将供试品种分为耐旱型(WSI<0.0599)、中间型(0.06000.2600)3类。筛选出9个耐旱型品种,其中粳型常规水稻1个、籼型常规水稻1个、籼型两系杂交水稻2 个、籼型三系杂交水稻5个。籼稻品种的酎旱性明显优于粳稻品种,来源于同一母本冈46A的冈优527、冈优188和 冈优725在本试验中都表现出良好的耐旱性。  相似文献   

9.
以两个抗旱性不同的芥甘种间杂交获得的甘蓝型油菜品系‘290’和‘299’为材料,设置3种干旱处理,即T1(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13%~17%)、T2(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7%~9%)、CK(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48%~49%),研究新型甘蓝型油菜花期干旱下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等,结果表明:(1)花期干旱处理可同时诱导油菜叶片和花蕾中丙二醛的积累,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剧,叶片中丙二醛含量较对照增幅持续增加,其中抗旱品系‘290’与不抗旱品系‘299’在T1干旱下,叶片较对照分别增加了0.28%和63.83%;T2干旱下,叶片丙二醛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29.12%和64.18%。叶绿素a/b值持续下降,其中,T1处理下品系‘290’与‘299’叶片中叶绿素a/b的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7.43%和22.70%;T2处理下,品系‘290’与‘299’叶片中叶绿素a/b的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20.59%和26.61%。花蕾中丙二醛含量较对照的增幅在较重干旱下有所降低且低于叶片。表明在较重的干旱胁迫下,花蕾的细胞膜受氧化伤害程度小于叶片,而不抗旱品系受害更明显。(2)干旱处理可诱导油菜叶片和花蕾中脯氨酸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加,在轻度干旱T1处理下叶片中脯氨酸和抗氧化酶含量较对照增加明显,其中,品系‘290’与‘299’叶片中脯氨酸积累量分别较对照增加1583.45%和838.32%;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85.71%和173.53%;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40.52%和42.80%;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较对照增加了93.62%和68.59%;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重度干旱T2处理下叶片的脯氨酸较对照增幅与轻度干旱T1相比有所下降,其中,品系‘290’与‘299’叶片中脯氨酸积累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992.67%和635.37%。叶片中CAT活性较对照分别增加了278.94%和231.09%;叶片中POD活性较对照分别增加了85.00%和47.06%;叶片中品系‘290’的SOD活性较对照增加了41.84%,品系‘299’的SOD活性较对照降低了21.79%,而花蕾较对照除SOD活性外均有持续增加。T1处理的抗旱品系表现更明显。表明轻度干旱下油菜主要启动叶片的防御机制,而重度干旱下应激性启动花蕾防御机制,防止花蕾的脱水,以保证最大限度结实。(3)干旱处理后恢复生长至成熟期,对产量构成因素的考察表明,单株有效角果总数下降明显,经T1干旱处理植株,品系‘290’与‘299’单株有效角果总数降幅分别为18%和47%;经T2干旱处理植株,品系‘290’与‘299’单株有效角果总数降幅分别约为18%和54%,而每角果粒数和千粒重受害相对较小。表明干旱恢复生长阶段的干物质优先分配给籽粒,进而保证了结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