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高空、地面和探空资料,对2015年2月27日至3月2日发生在青海地区的春季大风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冷槽及其槽底的西风急流,是造成3月1—2日大风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2月27—28日的大风天气是由强冷空气快速过境造成的典型冷锋型大风,而3月1—2日的大风天气是一次典型的大范围、持续时间较长的高空动量下传型大风天气过程;强盛的高空急流为高空动量下传至地面产生大风提供了高空动力条件,午后至傍晚近地面层快速升温为动量下传型地面大风的产生创造了地面热力条件;海拔越高,就越接近急流带,高空动量越容易下传至近地面,从而导致风速更大。  相似文献   

2.
对2010年4月26日山东省一次高空冷涡诱发渤海气旋产生大风过程的天气形势及物理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此次冷空气大风过程,大风发生前散度场、垂直速度、(总)温度平流、涡度平流为高层与中低层的反位相垂直分布特征,并在大风发生时发生逆向突变;地面的低压尾部,加上高空的涡度平流、高空急流、暖海面加热是地面气旋能够形成并发展的关键,降水凝结释放潜热维持上升运动是气旋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中低空强的下沉运动为地面风速加大提供了动力条件,高空较强的冷平流使冷锋后高压加强,冷锋附近气压梯度增大、变压明显,变压风直接导致地面出现大风过程;高空深厚且较强的冷平流在垂直方向上控制了对流层中下方,有利于动量下传加大地面风速。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雷达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江苏沿江地区一次雷雨大风过程的天气形势、热动力因子及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此次雷暴大风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雷暴大风天气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前倾槽、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是主要影响系统,冷暖空气交汇导致不稳定能量触发;大的CAPE值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与能量条件;高空辐散与低空辐合的配置为雷暴大风的形成和维持提供有利的动力条件;VIL值达到最大后快速减小对雷暴大风灾害的预警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谭玮 《现代农业科技》2011,(10):308-309
对2010年3月19—20日中卫市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过程前期当地基础温度较高,同时也积聚了一定不稳定能量,为后期大幅度降温及大风天气的产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此次寒潮天气过程的高空环流形势属槽脊型,冷空气移动速度快,高空冷平流明显;地面冷高路径属西北路路径,中卫市冷空气势力较强;受冷高压控制,当地降温幅度大,温度低;强垂直速度梯度为大风的产生提供动力条件;高空散度场辐合增强了上升运动,有利于大风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2017年5月3日锡林郭勒盟中西部地区出现了一次大风、沙尘天气,文章从环流形势、物理量等几个方面对这次沙尘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发现:沙尘暴发生前后,地面气象要素有很明显的变化,午后地面增温最强,大气层结不稳定度显著增大,有利于高空动量下传产生大风,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高空冷涡与强锋区是激发这次沙尘暴的重要动力机制,蒙古气旋是造成这次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6.
2009年6月5日安徽致灾大风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劲  顾松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443-7445,745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红外卫星云图,结合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09年6月5日发生在安徽的致灾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此次大风过程是由发展强烈的强对流系统引起的,其产生于对流层中高层槽后干冷空气向南大范围扩散,低层辐合,大气层结非常不稳定,深层大气垂直风切变中等的背景下。高空冷平流和低空暖平流产生的对流不稳定是强对流天气系统形成的基本条件。低层存在干线和风向辐合为强对流发生提供了触发机制。对流风暴下部强烈冷性下沉气流形成了地面雷暴高压,雷暴高压与周边低压区之间较大的气压梯度是形成地面大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周琴  谢启玉  李洪梅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4):138-142,157
应用探测资料及地面台站的观测资料,对2008年3月30—31日在青海高原东北部形成的一次大风沙尘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地面冷锋演变形势及影响大风发生的持续的关键物理量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总结归纳出了此次灾害性大风天气的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1)此次大风天气过程具有日变化明显(昼强夜弱),过程中伴随沙尘暴、寒潮、弱降水等复杂天气的特点;(2)西伯利亚横槽转竖携带冷空气向南暴发,与地面系统发展共同造成的强气压梯度、高低空强的温度差动平流是造成此次大风的主要原因;(3)低层辐合上升运动与高空急流入口区次级环流叠加加大低层位势梯度和地面气压梯度,配合冷锋过境,使得白天近地层不稳定性加大,湍流加强,动量下传加大地面风速,导致地面持续强劲的大风;(4)柴达木盆地作为沙源在前期干燥无降水的气候条件下,加之层结不稳定和湍流活动造成的地面持续强劲的大风是引起沙尘天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石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554-5558
[目的]分析一次渤海气旋引发的大风成因。[方法]选取烟台浮标站和纪姆岛自动站作为实况参照资料,对2010年4月26~27日发生在烟台的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此次大风天气是由于高空强冷空气入侵,促使地面低压快速发展加深为渤海气旋造成的,而高空风动量下传作用使地面风速加大。天气在线和烟台Grapes模式在此次大风预报过程中,对大风的量级、风向以及影响系统预报基本准确,尤其是对10m风场预报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结论]该研究为今后此类大风的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呼伦贝尔市中西部的一次沙尘天气的成因。[方法]以天气学方法结合生态环境变化,对2006年5月30日呼伦贝尔市中西部一次典型的沙尘天气的发生及影响进行分析,深入地阐述了该市沙尘天气的发生机理,从生态环境变化角度提出沙尘天气的根源所在。[结果]在呼伦贝尔草原日益沙化的大环境背景下,春季异常干旱的气候条件是导致这次沙尘的主要因素;严重干旱加上沙尘形成前期的持续升温导致了表土层的疏松干燥,牧草的延迟返青,干土层的加厚,这些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因子是诱发这次沙尘天气的决定性因素。从地面到高空的异常增暖,为这次沙尘天气的形成提供了热能条件,促使了大气层结不稳定度的增加;另外,高低空急流的存在对地面大风的形成起到了动量下传的作用。地面蒙古气旋的形成及发展为这次沙尘天气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其带来的大风是沙尘天气形成的直接因素。[结论]该研究为该市沙尘天气的防治提供可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大风天气是奈曼旗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夏末秋初虽然出现频率低但致灾最严重。2019年8月26日15:00—16:00奈曼旗大沁他拉、土城子、固日班花苏木等3个乡镇出现大风灾害,造成经济损失3 850.275万元,受灾总面积为3 861.28 hm~2,受灾人口24 727人。利用Micaps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雷达资料以及地面观测资料等对2019年8月26日奈曼旗大风天气的大气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压槽和地面冷锋过境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因素;奈曼地区前期干暖气候为大风天气提供良好的环境因素;地面冷锋前强烈抬升和锋后强烈下沉作用明显,加剧了大风天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大风天气是奈曼旗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夏末秋初虽然出现频率小但致灾最重。2019年8月26日15~16时我旗大沁他拉、土城子、固日班花等3个苏木乡镇出现大风灾害,造成经济损失3850.275万元,受灾总面积为3861.28公顷,受灾人口24727人。利用Micaps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雷达资料以及地面观测资料等对2019年8月26日发生在奈曼旗的大风天气的大气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压槽和地面冷锋过境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因素;奈曼地区前期干暖气候为大风天气提供良好的环境因素;地面冷锋前强烈抬升和锋后强烈下沉作用明显,加剧了大风天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2021年3月14—15日阿拉善盟一次区域性大风沙尘暴天气为例,从地面气象要素演变、环流特征、动力条件等方面对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此次阿拉善盟大风沙尘暴最强时段为14日夜间—15日清晨,沙尘暴发生时,地面气象要素发生显著变化;(2)影响该区域大风、沙尘暴的因素主要包括500 hPa冷平流触发作用、700 hPa大气斜压性作用、变压梯度风、锋生作用以及必要的大气层结条件等;(3)阿拉善盟北部前期受冷锋后西北大风的影响,发生扬沙、沙尘暴,而在冷锋过境之后,阿拉善盟大部分地区又受地面冷高压影响,沙尘粒子自蒙古国随偏东、东北大风向西南方向传输,与阿拉善盟本地沙源汇合,从而造成全盟大部分地区强沙尘暴天气。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10年3月19~20日山西省一次罕见大风天气的天气形势及主要影响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不稳定小槽和地面冷锋是引发这次罕见大风的主要天气系统。高空急流、风速垂直切变、气压梯度、3 h变压、冷暖平流、散度场等要素对大风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综合分析大风形成物理机制的基础上,得出了大风天气的预报着眼点,为大风预报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高大风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减轻大风天气对社会及人类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2020 年4 月9 日下午,甘肃酒泉市出现区域性东大风沙尘天气,其境内的敦煌雅丹地区瞬时极大风速达33.3m/s(12 级),属历史罕见。为了探究此次大风沙尘过程的发生发展机制,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NCAR提供的2.5°×2.5°每天4 次的再分析资料,对此次过程从气候背景、天气形势、气象要素特征和相关物理量场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高压脊不断向北发展,冷空气在横槽后部堆积,随着冷锋过境,在气压梯度力和地形狭管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此次区域性东大风沙尘天气。另外,大气从对流层低层到中高层呈现出一致的上升运动,地面3 小时变压也与大风区有较好对应关系。沙尘暴发生前,近地面干燥且存在逆温层,午后热对流的产生表明大气处于极不稳定状态,为此次天气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15.
利用赤峰市的CINRAN/CD型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体扫描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和速度方位显示风廓线(VWP)产品资料,结合地面大风灾情报告和实况资料,对地面灾害性大风出现前VIL值的演变、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大风出现时高低空均存在急流,且风速较大。VIL值达到30 kg/m2是地面灾害性大风出现的阈值,VIL值达到或超过40 kg/m2则可以看做是大风的一个预警指标;VIL值达到最大后的快速减小意味着将出现地面灾害性大风,VIL值快速减小后的突然跃增则是地面灾害性大风开始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0—2017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重庆永川大风时空分布规律、极端性特征及其天气学背景,为大风预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永川出现了58次大风过程,风向以NNW或N为主,集中在中部地区和河谷地带.(2)四季皆有大风出现,4月、5月、8月大风较为频繁,主要出现在凌晨前后、傍晚前后.(3)非单站型较单站型大风偏多近40%,非单站型在午后到夜间易发生,影响全区大部地区;单站型02—07时最多,集中在永川中部偏北一带.(4)每年均有9级以上大风出现,区域性最强大风过程为2013年4月5日(A过程),城区最强大风过程为2015年5月10日(B过程),均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的特征.(5)对比A、B过程,相同点在于高空有深厚低槽东移过境重庆,地面有冷高压发展,永川受较强冷空气的影响;不同的是,A过程是受冷高压前沿气压梯度差造成的梯度大风,B过程在高空为槽前西南气流,地面上有热低压发展,出现了混合性大风.  相似文献   

17.
应用2013年4月17日宁夏强沙尘天气过程各站实况观测资料、MICAPS提供的相关资料、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3年春季大风沙尘天气的成因、层结状态特征、以及涡度、散度、垂直速度和温度平流等物理量场特征。结果表明:本次大风沙尘天气是东北冷涡南压、蒙古横槽南摆转竖和动量下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700 hpa中高层有强冷平流影响宁夏;地面气象要素反映沙尘暴发生前气压、相对湿度降到这一天的谷底,而气温上升至当日最高,在强的热低压梯度和冷锋的作用下产生大风;散度场与垂直速度场相互配合,低空辐合高空辐散有利于气流上升,为大风、沙尘天气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盛夏最强的一次雷暴大风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雪艳  张梦远  姚瑶  张硕 《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402-10404,10428
利用高(低)空观测数据、多普勒雷达等相关资料,从天气背景、热力条件、水汽分布、能量场分布特征、不稳定度参数特征等方面,分析了2006年7月13日吉林省盛夏最强的一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这次雷暴大风天气是由飑线造成的,低空增温、增湿与对流层中层干侵入的相互作用下使得对流风暴发展旺盛,下沉气流外流,导致地面出现强风;多普勒雷达提供的反射率因子及径向速度图能有效监测雷暴大风,反射率因子回波为带状或线状,在径向速度图上有大风区和中层径向速度辐合,风场上有明显的垂直切变,这些指标对大风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受东海气旋影响,2015年1月13—14日舟山市普遍出现了强风暴雨天气。从风力强度、出现时间和年均次数来看,此次东海气旋过程较为罕见。分析资料发现,气旋自身的发生发展是引起此次大风过程的主要原因,北高南低的地面形势又为大风的产生提供了基础的气压梯度条件。深厚的南支槽提供的涡度平流、各层暖湿气流提供的温度平流以及水汽凝结产生的潜热释放是东海气旋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充沛的水汽、有利的垂直上升运动和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导致了暴雨的产生。对比日本和EC2家数值预报,日本对于此次大风过程有更好的反映,在降水预报方面,2家模式均较成功。  相似文献   

20.
2008年沈阳春季透雨过程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MICAPS常规资料对2008年4月的透雨过程进行了分析。这次降水是高空槽东移、低空低涡和地面低压北上共同作用的结果。低空低涡北上为降水带来了充裕的暖湿气流;高空槽东移带来的冷空气为后续降水的持续与加强提供了动力条件;前期持续的偏南大风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而日本气象中心、欧洲气象中心和国家气象中心对这次降水的预报准确而且一致,有利于准确判断降水的强度和起始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