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ERA-interim(1°×1°)再分析资料等对2014年4月24—25日定西市短时突发性暴雪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蒙古低涡后部横槽转竖南压,槽后强冷空气南下;700 h Pa等压面上湿位涡和低层大气辐合区对应湿位涡正压项MPV10和湿位涡斜压项MPV20大值中心区;MPV1和MPV2大值中心和θ_(se)/P0对流不稳定区对应,湿位涡诊断对暴雪爆发阶段有很好指示。  相似文献   

2.
陈华凯  崔淼  周成 《现代农业科技》2014,(5):264-265,26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micaps3.2数值模式产品剖面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4月19—20日发生在德州市的春季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低槽东移时与北方冷空气结合而形成的回流降雪,暴雪产生在500~700 hPa槽前西南气流的前部、850 hPa东南风与东北风的辐合区域;中上层的西南风急流和低层的东南风气流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暖湿空气,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以及较强的上升运动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此外降水相态与850 hpa的温度场(-4℃线)对应较好,同时925 hPa气温低于0℃、地面温度低于2℃或者0℃层高度明显低于925 hPa也可以作为雨雪相态转换的判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应用NECP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9年11月10~12日河南省出现的大范围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横槽断裂使东西两段先后转竖,引导冷空气南下与低空切变线的配合是形成此次暴雪的主要原因;偏南急流为暴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是暴雪产生的必要条件;湿位涡的负大值区的分布对暴雪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强烈的上升运动的出现及加强与暴雪的发生和发展有较好的对应,是出现暴雪的动力条件;在广泛的15~25dBz的回波区内一波又一波地不断出现30dBz以上的对流单体,导致了此次暴雪过程的产生;回波伸展到很高的仰角之上,强回波中心位于中上层。  相似文献   

4.
江淮流域一次急流暴雪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常规天气学资料,对2008年1月27~28日江淮流域出现的急流暴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空西南急流是影响大暴雪的主要系统,急流的加强北抬导致江淮流域动力辐合和水汽辐合的加大,有利于降雪强度的加大。降雪强度的增加与低空急流出口处正涡度的增长关系密切,高空正涡度厚度的增加对暴雪增幅期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高空抽吸作用也是降雪加强的动力学机制。高低空垂直螺旋度绝对值高值区和低空水汽通量高值区的叠加区域与暴雪落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利用NCEP逐日4次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9年2月12~13日发生在辽宁的雨转暴雪过程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着重讨论和分析了强雨雪发生所需具备的低空急流条件、温度条件以及水汽与动力的耦合机制。结果表明,低空急流为该次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供应;低空辐合和高空辐散导致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底层冷空气的楔入是快速雨转雪的主要原因;强降水落区与湿位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朱凯全  肇启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511-1451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结合分析大气环流及各层物理量特征基础上,对2010年3月19~20日沈阳地区暴雪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东北地区特定的马蹄形地形条件下,容易形成中低层下沉气流,抬升上升气流与高层冷空气形成不稳定大气层结,高层强辐散的抽吸效用对暴雪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气旋入海后迅速加深形成的准暴发性气旋对水汽的阻挡是此次降雪形成的主因。暴雪的水汽来源于黄海和渤海,沈阳上空的湿位涡区与暴雪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资料、卫星及fnl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发生在青海省三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研究.得出结论:(1)位涡中低层为负值,高层为正值,有利于低层气旋性涡度的增加,易储存和释放不稳定能量,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更利于暴雨发生;(2)低层中MPV1的大绝对值中心、等值线密集区与强降水对应较好,等值线密集区呈西南—东北向分...  相似文献   

8.
利用NCEP2.5×2.5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内蒙古西部1971~2014年共44年冬季逐月降水资料,对内蒙古西部冬季一次极端降雪过程进行气候背景分析,结果表明:2月极涡强度强,中心位置偏向东半球,形成深厚的阻高系统,高低空风场在欧亚范围呈现西北"+"、东南"-"分布,内蒙古西部从低层到高层主要受偏东、偏南气流影响,为降水创造了水汽输送的背景;2月平均降水量与平均环流场在欧亚范围存在强相关区域,呈现"-,+"分布,也是造成2月降雪异常偏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杨文艳  任智勇  赵铭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616-9617,9628
利用地面、高空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2月12~13日盘锦小雨转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和降雪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以雨雪相态转换时间为着眼点,探讨了降水相态转换时间对该次降水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环流调整,极涡东移南下,冷空气活动频繁是影响盘锦2月份降水明显偏多的主要因子;冷暖空气势均力敌,长时间维持,西南急流提供充分的水汽条件,是造成盘锦强降雪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11.
12.
河北省一次暴雨过程的Q矢量及湿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NCEP/NCAR FNL 1°×1°时间分辨率为6 h再分析资料对河北省2016年7月19—20日暴雨过程的准地转Q矢量与湿位涡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非地转气流的作用下冷暖空气汇集于河北南部,此处亦是Q矢量锋生区。Q矢量辐合区与暴雨区基本重合,强度变化基本一致,但辐合中心与暴雨中心并不重合;非地转气流的辐合辐散对垂直运动起着明显的作用,低层辐合形成上升气流,上升支两侧的下沉气流又在低层向38°N汇聚,增强了低层辐合。对流不稳定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均起到了明显作用,暴雨区基本位于对流稳定区与对流不稳定区的过渡带内。  相似文献   

13.
高维英  李明  张弘  李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020-2024
采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11月华北出现的罕见暴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雪发生在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大气层结中;500 hPa低槽、锋区和700 hPa横切变是影响这次暴雪的直接影响系统;700 hPa低涡前的西南急流是主要的水汽输送系统,900 hPa以下东北风急流携带的强冷空气是暴雪形成的重要动力条件和温度条件,这次暴雪具有典型的回流冷锋特征;极锋急流激发的次级环流的下沉支在暴雪发生前将高层高动量强冷空气携带到低层,加大低层的大气不稳定。  相似文献   

14.
15.
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常规的地面观测资料,对四川中东部2009年7月31日的局地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场及重力波进行了诊断与分析。由于绝热、无摩擦大气中湿位涡守恒,可以得出湿位涡的分布及时空变化与暴雨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散度场分布和非线性平衡方程的诊断结果表明,暴雨过程中重力波特征有非常明显的变化。大气的不稳定性不仅是暴雨的激发源,伴随的还有重力波的产生发展,因此湿位涡和重力波都对暴雨预报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利用绝热、无摩擦大气湿位涡守恒理论和常规的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山东省西北部2012年7月30日~8月1日的农业致灾暴雨过程的湿位涡特征及不稳定能量进行了诊断和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副高边缘低涡切变类暴雨天气过程,500 hPa副热带高压和地面倒槽的稳定为该次暴雨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湿位涡"正负区叠加"的配置形势有利于低涡暴雨的发展,暴雨区位于850 hPa MPV1和MPV2的正负值过渡的零值区附近;在降水发生之前有较强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存在,降水开始由冷空气入侵所致对流不稳定能量触发,后期由于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而使得大气层结接近对流中性;在降雨区中低层对流不稳定减弱以后,900 hPa以上有对称不稳定能量增强,倾斜对流得以发展,这是造成暴雨增幅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利用西藏地区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NECP/NCAR资料及卫星云图等对西藏地区2012年6月25日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得出:500 h Pa槽前西南涡是此次暴雨天气主要影响系统,而水汽条件、热力条件等物理量条件均有很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18.
淮河流域大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实时观测资料和网格间距2.5°×2.5°、间隔6 h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5年7月淮河流域大暴雨发生的大尺度背景、环境场条件以及触发和维持机制及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的优势配置,耦合形势的建立以及高空急流右侧的强辐散场的存在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暴雨区中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均大于周围区域,中低层为对流不稳定层结;暴雨区位于湿位涡和湿相对位涡负值中心附近偏暖湿气流一侧,对暴雨落区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林确略  刘金裕  彭武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78-16881
[目的]分析广西一次前汛期暴雨的湿位涡及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广西一次前汛期暴雨过程进行了湿位涡(MPV)及条件性对称不稳定(CSI)分析,探讨当地暴雨发生前后MPV各分量的特征及CSI对暴雨的作用。[结果]925 hPa MPV1正值区(MPV2负值区)东南侧等值线密集带、剖面图倾斜MPV1正值柱(MPV2负值柱)下方以及θe等值线密集带下方与强降雨落区有较好对应关系;在系统发展旺盛后,MPV1、MPV2梯度和强度的增强预示着暴雨增幅。强降雨暴发初期,850~650 hPa对流不稳定与CSI共存,对流不稳定和垂直运动起主要作用;在强降雨中后期,高空弱冷空气的进一步往南入侵,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迫使原来倾斜的θe密集带变得陡峭,有利于倾斜涡度发展,大气逐渐转为对流中性状态,CSI和斜升运动起主要作用,从而使暴雨得以持续。[结论]该研究为MPV和CSI理论应用到当地日常业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UCAR提供的逐日1°×1°间隔6 h FNL模式的全球对流层分析资料,对2019年5月11—12日发生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强沙尘暴事件进行等熵位涡分析。结果表明:沙尘暴发生时,从位温垂直剖面图上分析可以得到各等压面上位温垂直分布特征;在850~700 hPa上,等位温线近似垂直与横坐标,位温随着等压面升高而不变,低层大气十分接近绝热状态,混合层状态特征显著。在700~200 hPa上,取4个可以覆盖沙尘暴发生区域的位温垂直剖面图,位温取交集合并得位温取值范围;根据位温取值范围和相应的位势高度场,选取需要的位温,计算得到位势高度和位温所对应的等熵位涡;等熵位涡与位势高度场、全风速场、高空急流、西风低空急流、强沙尘暴发生区域之间存在着数值关系特征和位置关系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