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1 毫秒
1.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建立以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灾害承受体脆弱性和防灾抗灾能力为主的评估体系,选取河北省沧州市1986—2017年的逐日降水量、小麦播种面积、减产率等指标,利用GIS分析技术和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河北省沧州市小麦干旱气象灾害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大面积的小麦干旱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青县地区、沧州市区,大多是由于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较大所致;东部承载体易损性相对低,导致干旱灾害发生的风险较低;沧州市区西部的环境敏感性特别高,市区北部防灾减灾能力较差,市区西部的小麦干旱灾害发生风险高于东部。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1981~2010年皋兰县各乡镇气象灾害(干旱、沙尘暴、暴雨洪涝和冰雹)数据,通过对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载体易损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等多因子综合分析,利用GIS技术和加权综合评价法,以及层次分析法对灾害风险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黑石和西岔处于干旱、沙尘暴和冰雹灾害的高风险区;九合和什川为暴雨洪涝高风险区,干旱、沙尘暴和冰雹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玉米低温冷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玉米作为研究对象,在自然灾害风险理论的基础上,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构建评估模型,对玉米低温冷害进行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玉米致灾因子危险性等级与孕灾环境敏感性等级均是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承灾体易损性等级为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对玉米低温冷害风险进行区划,高风险区和次高风险区分布在北部的大同、忻州地区;次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分布在南部地区;中等风险区主要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区。整体而言,北部地区玉米低温冷害风险等级高于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玉米作为研究对象,在自然灾害风险理论的基础上,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构建评估模型,对玉米低温冷害进行风险研究,得出:山西省玉米致灾因子危险性等级与孕灾环境敏感性等级均是南部地区要高于北部地区;承灾体易损性等级为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对玉米低温冷害风险进行区划,高风险区和次高风险区分布在北部的大同、忻州地区;次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分布在南部地区;中等风险区主要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区。整体而言,北部地区玉米低温冷害风险等级高于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5.
西藏山南市干旱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藏山南市所辖气象站1981—2013年逐日降水量、2013年山南市12区县灾情数据以及山南市1∶25万河网、植被、高程等地理信息数据,综合分析山南市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风险因子,探讨山南市干旱灾害综合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山南市干旱灾害高风险区主要位于沿雅鲁藏布江中游的贡嘎、扎朗、乃东、隆子西南部;次高风险区位于山南西部浪卡子大部、加查大部以及南部隆子主体;中等风险区主要落区在沿江一线的桑日、曲松、琼结、措美大部、洛扎西部、错那县北部;次低或低风险区位于琼结与浪卡子交界处、洛扎县东南部、错那县。  相似文献   

6.
武都山区干旱气候特征与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志强  刘丽  赵彦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3,(17):7624-7626,7734
根据气象干旱等级标准(GB/T20481-2006),统计分析陇南市8县1区9个气象站1971~2010年年平均各类干旱频率,并利用各站经度、纬度、海拔高度与各站年平均干旱频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武都区各地年平均干旱频率,结合各地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干旱灾害危险性图层,再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近40年武都区有30年均有干旱出现,共出现各类干旱49次,其中,发生频率春旱40.0%、春末夏初旱20.0%、伏旱35.0%、秋旱27.5%,年际出现干旱的频率为75.0%。武都区白龙江流域半山河谷和东南部低海拔区干旱危险性等级最高,年际干旱频率62.3%,由此向北向高干旱危险性等级递减,干旱灾害风险由白龙江干热河谷向四周递减。  相似文献   

7.
根据气象干旱等级标准(GB/T20481-2006),统计分析陇南市8县1区九个气象站1971—2010年年平均各类干旱频率得出:近40年陇南市平均出现干旱的年频率为60.3%,其中,春旱39.3%,夏初旱20.5%,伏旱38.5%,秋旱35.3%。利用各站经度、纬度、拔海高度与各站平均干旱年频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陇南市各地平均干旱年频率,结合各地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干旱灾害危险性图层,再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陇南市白龙江、白水江流域低海拔区干热河谷和徽成盆地及文县东南部干旱危险性等级最高,干旱年频率大于60.0%,由此向北向高干 旱危险性等级递减,武都区的池坝乡、马营乡高海拔区和宕昌西北部及文县西北部高海拔区干旱危险性等级最低,干旱年频率小于50.0%。徽县、成县、两当中部及西和北部以及武都、文县境内的白龙江、白水江流域低海拔区为干旱高风险区;宕昌与武都池坝乡、马营乡高海拔区和文县西北部高海拔区为干旱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区雾霾灾害风险区划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四川盆地区1981-2014年逐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社会经济数据,选取不同等级雾、霾频率作为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指标,以人口密度、公路密度和地均三产业值作为孕灾环境脆弱性影响因子,考虑地形因子、河网密度和地均GDP作为承灾体易损性评估指标,从这3个角度出发,基于GIS技术,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影响四川盆地区雾霾灾害的风险评估模型,得到四川省盆地地区的雾霾灾害风险区划结果.分析表明:四川盆地区雾霾灾害风险等级呈现出从盆周山区到盆底区域不断升高的基本特征.高、次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盆地底部的大部分区域,与高原接壤的高海拔区域和盆周山区处于雾霾灾害低风险区和次低风险区,与盆周山区相邻的盆底边缘地区大部分为中等风险区,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青海省东部地区6个县的气象、社会经济和地理信息数据,从干旱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选取11个评价指标,运用GIS空间数据分析功能完成了青海省东部地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青海省东部地区干旱灾害风险在中部和南部地区的风险性较高,东北部和西部以及北部偏西地区的风险性较低。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海南岛台风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海南岛台风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进行分析。[方法]以自然灾害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为出发点和支撑点,选取台风灾害发生较为严重的海南岛为研究对象,采用1949~2009年台风灾害数据库相关资料,以台风致灾因子发生的频次、日最大降雨量、台风的大风潜在破坏力为评价指标,建立台风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技术绘制海南岛台风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区划图,并进行等级划分。[结果]台风在海南岛发生较为频繁,其年际变化无一定的规律性,月际变化主要发生在6~10月份。台风登陆频次高危险区主要分布东部沿海一带;年均日降雨量呈现由中部山区向四周递减的规律;台风潜在破坏力的高危险区出现东部、南部、西部沿海;低危险区主要出现在中部地区;海南岛台风灾害综合致灾因子危险性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逐渐减小,各等级分布面积呈现低危险区〉中等危险区〉较高危险区〉次低危险区〉高危险区。[结论]该研究为政府部门统一组织和指挥防灾救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淮河流域洪水灾害综合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家福  梁雨华  马国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510-2511,2561
基于洪水灾害风险评估基本原理,从洪水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及承灾体易损性出发,选取降雨、径流量、河网密度、地形、人口、经济指标等数据,利用标准化方法对各影响因子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因子权重,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地图代数功能及信息量统计法,得出洪水灾害综合风险等级图。结果表明:危险性等级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中西部及部分东部、东北部地区;而在北部及西北部地区,相对风险较低,为中低风险性地区。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石羊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石羊河流域区1960—2011年气候要素资料,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干旱灾害空间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合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的暴露度和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等指标进行基于GIS的石羊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1960—2011年,石羊河流域春旱发生频率在21.2%~67.3%之间。春季特旱发生频率下游区域大于中上游区域。初夏干旱发生频率在13.5%~61.5%之间。初夏特旱发生频率下游区域也大于中上游区域。伏旱发生频率在21.2%~86.5%之间。伏期特旱发生频率下游区域亦大于中上游区域。石羊河流域干旱综合风险高风险区为民勤县和金川区大部、凉州区中北部、永昌县东部,位于石羊河流域的中下游区域。就各县区而言,干旱灾害综合风险最大的区域为石羊河下游的民勤县,金川区次之,天祝县风险低。  相似文献   

13.
基于灾损的安徽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干旱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产生的重要的影响,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a)、累积湿润度指数(Ma)、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以及降水距平百分率(Pa)开展对比分析及在安徽省冬麦区适应性研究,最终选取CWDIa作为干旱致灾危险性最优指标。根据冬小麦期望减产率划分干旱危险性强度等级,计算超越致灾临界值频次,结合承灾体脆弱度及暴露度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开展冬小麦干旱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受地理位置、承灾体脆弱性等因素影响,不同干旱风险等级频率空间差异明显,总体上冬麦区中北部干旱高风险频率较高,而南部高风险频率较低。1999/2000年典型年干旱风险也呈北高南低分布,减产率分布与干旱风险基本一致。由此可见,所构建的干旱风险指标及评估模型适用于安徽省冬小麦干旱风险评估,研究结果对于提升区域灾害风险管理和决策水平提供参考,以减轻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基于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和人口经济空间分布等数据,对1970—2020年我国雪灾致灾因子的时空特征和风险评估区划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50年来,我国雪灾3个致灾因子下降趋势显著;空间分布均表现为在青藏高原、东北及新疆北部较大,在华中地区较小,在华南南部沿海、我国北方以及新疆南部最小;(2)雪灾高和较高危险性等级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和新疆北部,东北地区雪灾危险性等级较低,其他地区基本上为低等级;(3)人口、经济风险高风险与较高风险等级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华北平原和东部沿海地区。对雪灾致灾危险性及风险进行探讨,可作为了解和认识我国雪灾及其对人口经济影响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建立以致灾因素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灾害承受体脆弱性和防灾抗灾能力为主的评估体系,选取2010—2018年雷暴频次、极大雷电活动频次、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指标,利用GIS分析技术和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沧州市雷暴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大面积的雷暴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任丘地区、沧州市区、海兴北部地区和黄骅市东南部地区,主要是由于雷暴致灾因子危险性较大;中西部环境敏感性和承载体易损性相对低,导致雷暴灾害发生的风险较低;沧州市区的承载体易损性特别高,市区东部承灾体易损性也较差,导致沧州市区东部的雷暴灾害发生风险高于东部。  相似文献   

16.
肖志强  赵彦锋  刘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376-14378
分析了武都山区近40年来暴洪灾害发生变化规律,通过对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多因子综合分析,利用ArcGIS软件得到大到暴雨灾害危险性图层,再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大到暴雨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武都山区大到暴雨主要出现在5~9月,7~8月是多发时期,60%以上的大到暴雨出现在这一时段,6月和9月次之,5月份大到暴雨出现最少,其他月份尚无出现过暴雨;武都山区大到暴雨主要出现在夏半年,且年际趋势变化不大。武都山区大到暴雨危险性等级南部高于北部、山区高于川区,由西北高海拔区域向西北低海拔区域递减,由南部向北部递减;大到暴雨洪涝风险等级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相似文献   

17.
综合干旱类型,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敏感性、易损性及防灾减灾能力4个指标出发,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干旱灾害风险变化。结果表明,长清区干旱危险性分布特征总体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干旱灾害孕灾体敏感性总体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干旱灾害易损性分布基本以行政区为单位,高易损性分布在除平安街道办事处外的西部地区;干旱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总体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干旱综合风险性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8.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建立以致灾因素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灾害承受体脆弱性和防灾抗灾能力为主的评估体系,选取河北省2010—2018年的暴雨频次、暴雨强度、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指标,利用GIS分析技术和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沧州市暴雨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大面积的暴雨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海兴、黄骅和盐山地区,该地区暴雨发生危险性和环境敏感性较大;中南部地势低且平坦,环境敏感性和承载体易损性相对低,导致暴雨灾害发生的风险较低;沧州市区的承载体易损性特别高,市区西部的防灾减灾能力也较差,导致沧州市区西部的暴雨灾害发生风险高于东部。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三江平原地区防洪设施建设,降低因洪涝灾害导致的农业损失,建立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划定灾害风险等级,提出因地制宜的防灾措施建议。综合2010-2020年三江平原地区的水文、地理、气象及社会经济等数据资料,构建农业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加权几何平均法得出风险评估值,结合ArcGIS划立县域维度的洪涝风险等级分区并进行风险评估区划。结果表明,三江平原西部致灾因子危险性较低,承灾体易损性由东北到西南降低;三江平原孕灾环境敏感性在西南方向较高,东北方向较低,防灾减灾能力普遍较弱。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洪涝灾害综合风险等级中部较低,东部和西部较高。基于致灾因子、承灾体、孕灾环境三方面的考量,提出洪涝灾害应对措施。通过建立三江平原农业洪涝灾害风险指标体系,利用空间分析模型划定三江平原农业洪涝灾害风险等级,依据风险区划结果为当地政府抗洪措施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利用会东县及周边县的历史气象资料,综合会东县自然、社会、经济与防灾减灾具体情况,对会东县的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载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等因子建立相关指标,利用加权综合评价与GIS自然断点法,得到会东县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等级呈东—西向分布,最高和次高风险区基本集中在会东县的西部乡镇;此外,堵格镇、铁柳镇、大崇镇和铅锌镇的西部地区灾害风险等级也较高;中部、东南部地势较高的乡镇和东部地区灾害风险等级均较低;其余乡镇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等级介于高、低值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