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人体消化吸收、预防心血管疾病、控制血糖等。梨渣是梨果经榨汁、酿造后得到的副产品。梨渣中膳食纤维含量丰富,可作为食品膳食纤维的优质来源。但因梨渣中石细胞含量高,适口性差,造成大量浪费。如若改进梨渣中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再进行加工、改性,可大大提高梨渣膳食纤维的利用率,增加其利用价值。本文概述了梨渣膳食纤维的提取及改性方法,总结了梨渣膳食纤维在食品中的应用,并对梨渣膳食纤维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提高梨渣的综合利用率和梨渣膳食纤维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下脚料——菇柄为试验材料,利用超声波法提取其中水溶性膳食纤维,采用正交试验L9(34)对菇柄水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菇柄水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为:超声波时间20 min,超声波功率为450 W,溶剂用量为20 mL/g,提取温度为70℃.该工艺条件下,水溶性膳食纤维粗品SDF得率为11.32%,SDF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为80.68%.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苹果榨汁过程中产生的苹果皮渣为原料,采用蒸汽爆破技术对其进行改性处理,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苹果皮渣膳食纤维的蒸汽爆破改性工艺。结果表明:蒸汽爆破最佳工艺为爆破压强0.9 MPa,保压时间100 s,复水率40%。在此条件下,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最高可达22.56%,较改性前提高了141%,为苹果皮渣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枣渣为试材,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对枣渣中膳食纤维的酶法提取工艺及其功能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浴温度、水浴时间、酶的种类及酶添加量对枣渣中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得率有很大影响,枣渣中不溶性膳食纤维酶法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1.0%α?淀粉酶用量、90min水浴时间、70℃水浴温度,在此条件下枣渣中不溶性膳食纤维得率为24.8%,是化学法提取工艺的1.50倍,但酶法提取的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与化学法提取的不溶性膳食纤维相比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水提碱提结合法提取苹果渣中的膳食纤维,其最佳提取条件为:pH=12、温度为40℃、料液比为1∶8,浸泡时间为60min,不溶性膳食纤维为59.04%,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为9.83%.同时对膳食纤维脱色,其中醇氨法对水溶性膳食纤维最佳脱色条件为:无水乙醇的用量65%,料液pH=7-8.不溶性膳食纤维H2O2脱色最佳条件为:4%的H2O2、pH=8、40℃、浸泡3h.  相似文献   

6.
以酸枣果肉为原料,采用碱解醇沉法从中提取水溶性膳食纤维(SDF);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研究A(NaOH浓度)、B(料液比)、C(碱解温度)、D(碱解时间)对酸枣果肉水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酸枣果肉水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大小为ACBD;优化选择出酸枣果肉水溶性膳食纤维最佳提取工艺为碱解温度90℃,料液比1∶8g/mL,NaOH浓度8%,碱解时间60min,在此条件下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得率可达40.42%。  相似文献   

7.
水果中膳食纤维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黄月 《中国果菜》2021,(6):101-104
膳食纤维具有增加饱腹感、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控制血糖、降低胆固醇等作用,水果是膳食纤维丰富的来源之一.本文主要综述了水果中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法、物理法、酶法、微生物发酵法,旨在为水果中水溶性膳食纤维和不溶性膳食纤维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红枣渣为原料,利用化学方法提取红枣渣中水不溶性膳食纤维(IDF),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研究了氢氧化钠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及时间对红枣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并进一步优化了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红枣渣中IDF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氢氧化钠浓度5%,料液比1∶4 g/mL,水浴温度50℃,水浴时间40 min,在该条件下红枣渣膳食纤维得率可达17.01%,此时产品呈淡黄色,无异味.  相似文献   

9.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以苦瓜加工废弃物一苦瓜渣为原料,采用生物酶解,物理挤压、超微粉碎等综合技术研发出苦瓜膳食纤维,有效保留了苦瓜渣中的降血糖成分和营养成分,具有很好的持水性和分散性,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10.
柿子膳食纤维饮料加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了柿果膳食纤维饮料的加工工艺技术和生产条件,并对柿果的脱涩方法和膳食纤维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