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绵羊Callipyge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遗传方式、基因座定位、遗传效应及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等方面 ,对一个引起绵羊双臀性状的Callipyge基因进行了阐述 ,旨在加强对Callipyge基因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为其今后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绵羊Callipyge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llipyge基因是对绵羊瘦肉率,屠宰率和饲料利用率等多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基因,本文综述了Callipyge基因的遗传方式,遗传效应及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1羊的品种 1.1基因效应对绵羊胴体组成和肉质有影响的主基因是Callipyge基因,Callipyge位点已定位于绵羊第18号染色体上,表型具有非孟德尔遗传方式特征.Callipyge绵羊的瘦肉率和屠宰率都比正常绵羊高;Callipyge绵羊肌肉的数量比正常羊要多42%;Callipyge绵羊的背最长肌、股二头肌、半膜肌、半腱肌比正常绵羊分别重32.1%、42.1%、38.3%、26.4%;Callipyge绵羊背最长肌的嫩度比正常羊低,Callipyge Dorset公羊后裔肉的嫩度没有正常羊的高,研究认为,肌原纤维的断裂减少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Callipyge基因是能对绵羊瘦肉率、屠宰率和饲料利用率等多方面产生影响的主基因。本文综述了 Callipyge基因的遗传方式、遗传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绵羊主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主要就绵羊的Callipyge基因、FecB基因及FecX基因的遗传方式、效应、作用机理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并进一步探讨它们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绵羊Callipyge基因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臀绵羊18号染色体端部的一个A-G的单碱基突变,产生了Callipyge表型,部分肌肉过度发育肥大,Callipyge基因属于印记基因家族,表现为父本极性超显性遗传,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影响了1个顺式作用元件LRCE(long range control element)的功能,可能激活了1个增强子,也可能抑制了1个沉默子.Callipyge绵羊的瘦肉率和屠宰率较一般绵羊高,但是背最长肌的剪切力较高,影响了食用口感.育种工作可以利用Callipyge基因来提高绵羊的瘦肉率.  相似文献   

7.
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证实有可增加绵羊瘦肉产量三分之一的基因存在。根据该校分子遗传学家Cockett的观点,可将该基因称为"Callipyge”(拉丁语意为美丽的臀部)。它可使绵羊增肉大约30%,所增加的肉大部分在骨盆处,且均为瘦肉。这个遗传性状是美国Oklahoma地区的一个养羊者于1983年在他的公羊群中发现的。 Cockett已经发现能鉴别带有纯合该基因公羊的遗传标记。带有纯合基因的公羊将会把该基因遗传给后代。Cockett的最终目标是识别Callipyge基因,以及证实是否能把  相似文献   

8.
对宁夏滩羊(TAN,n=87),特克塞尔(TX,n=73),萨福克(SF,n=70)和无角道塞特(PD,n=112)4个绵羊群体DLK1-GTL2印记化结构域的Callipyge、Meg3.1和DLK1-INTR1.1基因座位进行SNP检测,并对Callipyge基因进行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Callipyge基因没有发现A→G的突变,但在该位点其上游35bp处检测到1个C→T的突变。在Meg3.1位点附近发现了2个呈紧密连锁的突变,在DLK1-INTR1.1座位附近发现了5个SNP位点。提示,上述绵羊群体在DLK1-GTL2印记化结构域表现丰富的SNP多态,基因及基因型频率群体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小黑麦品种石大1号为母本(P1)和小黑麦品系C18为父本(P2)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采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十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小黑麦的芒长、穗长、小穗数、穗密度、穗粒数等性状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 表明:芒长的最优遗传模型是4MG-AI,受4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其主基因遗传率为85.06%;穗长和小穗数的最优遗传模型相同,均为MX2-CE-A,受2对互补作用连锁主基因十加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控制,穗长、小穗数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35%、31.7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2.93%、32.48%;穗密度和穗粒数的最佳遗传模型相同,均为PG-AI,由加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穗密度和穗粒数的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35.34%、86.96%.芒长存在主基因遗传特性,主基因遗传率高(85.06%),受环境影响较小,育种时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实现单株定向选择,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0.
以小黑麦品种石大1号为母本(P1)和小黑麦品系C18为父本(P2)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采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十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小黑麦的芒长、穗长、小穗数、穗密度、穗粒数等性状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 表明:芒长的最优遗传模型是4MG-AI,受4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其主基因遗传率为85.06%;穗长和小穗数的最优遗传模型相同,均为MX2-CE-A,受2对互补作用连锁主基因十加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控制,穗长、小穗数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35%、31.7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2.93%、32.48%;穗密度和穗粒数的最佳遗传模型相同,均为PG-AI,由加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穗密度和穗粒数的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35.34%、86.96%.芒长存在主基因遗传特性,主基因遗传率高(85.06%),受环境影响较小,育种时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实现单株定向选择,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