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灭生性除草剂草铵膦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进草铵膦(Glufosinate ammonium)的合理应用,综述了草铵膦在国内外的销售情况,以及对作物、果园、蔬菜等杂草的防除效果。 相似文献
2.
3.
为研究草铵膦在油菜植株、土壤中的消解情况及其残留对下茬作物水稻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油菜施用灭生性除草剂草铵膦后叶片和土壤中草铵膦的消解动态及对后茬作物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施用1%草铵膦,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油菜叶片中的半衰期分别为5.3 d和3 d,喷药后21 d,转基因油菜叶片中测不出草铵膦存在;在田间条件下夏季土壤和秋季土壤中草铵膦的半衰期分别为2.5 d和6.6 d,夏季土壤和秋季土壤分别在中第14天和第28天检测不到草铵膦;室内恒温4℃和25℃情况下,草铵膦降解速率较田间环境中缓慢,半衰期分别为21 d和14.4 d。水稻播种前15 d,土壤喷施1%和10%浓度草铵膦,水稻出苗率明显低于不施处理,10%处理叶片SPAD值在播种后30 d内一直最低,肉眼可见偏黄绿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处理出苗数与叶片SPAD值接近,处理间根长、农艺性状、产量等因素差异不明显,说明油菜田施用草铵膦对后茬作物水稻安全。本研究为草铵膦在油菜和水稻轮作体系中的使用提供合理指导。 相似文献
4.
5.
6.
7.
猪粪发酵沼液沼渣在豇豆种植中的应用及重金属积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种养一体规模化循环农业园区,以豇豆为材料,研究了猪粪、沼渣为底肥和不同浓度沼液灌溉对豇豆品质、豇豆可食部分和土壤重金属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水灌溉对照相比,各处理豇豆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比对照显著增加;粗纤维含量比对照显著降低;硝酸盐含量增加,但未超标。当沼液浓度较大时,豇豆可食用部分重金属含量比对照略有增加,但低于国家标准(GB2762-2012)规定的含量;收获后土壤中Cu,As含量比种植前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1.5%~8.3%和2.2%~15.4%;Zn,Pb,Hg,Cd,Cr含量较种植前有所下降,其中Hg含量降幅最大,为11.1%~25.0%,其次为Cd含量,降幅为0~17.6%。收获后各处理土壤重金属含量都在国家标准(GB15618-2008)规定的土壤一级重金属含量阈值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土壤调理剂对桃园土壤、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适宜用量,在桃园设计不同用量处理,分析了土壤调理剂对产量、品质、土壤理化性状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土壤调理剂提高了桃产量,每公顷用量1125 kg时产量最好,比对照提高了24.98%;施用土壤调理剂提高了桃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土壤调理剂提高了桃园土壤p H值、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锌和有效性铜的含量。综合效果,每公顷施用1125 kg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有机肥在基质栽培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机基质栽培技术是利用各地易得的有机肥和无机肥为肥源,代替营养液使用,不但具有传统无土栽培的优点,而且使无土栽培系统的一次性投资大幅降低、并且操作简单。在基质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用量有机肥对油菜一苋菜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供试有机肥系发酵猪粪。肥料以底肥形式一次施入。研究结果表明,高量有机肥处理(有机肥70,90kg/m^3)显著抑制了头茬作物油菜的生长。而进入苋菜生长阶段低有机肥用量处理(10kg/m^3)生长相对较弱。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氮、磷、钾养分平衡指数升高、利用率下降,不同有机肥用量条件下氮、磷、钾的利用率分别为9.5%-34.5%,2.5%-7.1%,24.4%-46.6%。作物生长122d后,所有有机肥处理基质中速效氮含量均已处于极低的水平,速效磷的累积明显,同时还对高量有机肥一次底施方式用于果菜长季节栽培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11.
减氮增苗对抛秧晚稻稻曲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减氮增苗条件下稻曲病的发病规律,本试验比较了3 个氮肥水平(N1、N2、N3)和4 个抛秧密度(M1、M2、M3、M4)对稻曲病发生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氮肥水平条件下,各发病参数随密度增加均呈递减趋势,而在相同密度水平条件下,各发病参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均呈递增趋势。N3M1组合各发病参数均为最高,其病粒率、病穗率、病蔸率分别为0.89%、21.69%、95.88%。SPAD值与病粒率、病穗率、病蔸率之间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668、0.8472、0.9441,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单穴叶面积与病粒率、病穗率、病蔸率之间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143、0.9427、0.984,均达极显著水平。综上所述:减少氮肥的施用并适当增加栽植密度有利于晚稻群体结构的合理构建,同时能有效减轻稻曲病的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2.
育秧方式与机插密度对早稻机插栽培的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季早稻机插栽培技术研究对水稻机械化栽插及配套栽培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早稻机插育秧方式与机插密度又是该项技术中的关键点。本研究以‘中早39’为材料,对育秧播种量、育秧床土类型和栽插密度设计不同的处理,考察其对秧苗的生长、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认为,播种量为110 g/盘所培育的秧苗,出苗率、成秧率、苗重/苗高比都较其他的处理高,获得优质的机插秧苗。不同床土类型育秧对比试验表明,以“基质”或“黄泥土+基质母剂”作为床土培育的秧苗个体健壮、茎基宽大、机插质量好。移栽大田后,返青活棵较快,单位面积有效分蘖多,最终获得较高的实收产量。移栽密度试验表明,行株距为30cm×14cm和24cm×17cm,即移栽密度分别为24.45万丛/hm2和23.85万丛/hm2时,穗形较大,群体协调,实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为了培育既抗除草剂、综合性状又优良的杂交水稻组合,将3份抗除草剂衍生恢复系(华84EP-1、2、3)与5份不育系(红香2A、Y58S、广占63-4S、华1015S、天源6S)配组,对亲本、杂交组合的除草剂抗性和10个主要农艺性状(单株产量、结实率、千粒重、生育期、株高、有效穗数、着力密度、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穗长)的配合力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选育的恢复系的除草剂抗性接近完全(>96%),利用苗期喷施农达可有效地提高杂交品种纯度;恢复系、不育系的一般配合力分别在5个性状(结实率、生育期等)、7个性状(结实率、千粒重等)上达到了显著差异;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仅在生育期上达到了显著差异。杂交组合中比对照增产最高的分别是天源6S/华84EP-1、红香2A/华84EP-3和华1015S/华84EP-1。因此,利用抗除草剂恢复系配制水稻杂交组合不仅可以提高品种纯度,也可以培育出强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14.
不同调控技术对晚稻机插秧秧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不同调控处理对晚稻机插秧秧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H优518’和‘岳优9113’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栽培的条件下进行了用烯效唑浸种、多效唑喷雾拌种、两次叶面喷多效唑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晚稻品种‘H优518’和‘岳优9113’在烯效唑浸种处理下苗高、叶龄、成秧率、百株鲜重均相对较大,能显著提高机插质量,全生育期缩短1天,干物质重量最大,产量最高分别为7354.5 kg/hm~2和7236 kg/hm~2。多效唑喷雾拌种的处理产量次之。两次叶面喷多效唑的处理茎基宽最大,但全生育期延长1天。综合来看,烯效唑浸种处理最有利于培育健壮的晚稻机插秧秧苗,提高插秧质量,缩短生育期,保证机插秧产量,有利于水稻机械化栽培。 相似文献
15.
稻草基质的制备处理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解决机插水稻育秧基质来源,研究了不同配制和制备处理的稻草基质育秧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基质育秧的配制成分和制备方法对秧苗素质有明显的影响。基质中加肥加菌堆沤和不加肥堆沤处理的出苗率高于其他处理5%~10%;加土基质和加发酵菌堆沤发酵处理,能增加水稻秧苗的苗高、假茎宽、单株干物重、植株叶绿素和氮素含量,降低植株糖氮比,显著地提高水稻秧苗素质。加土稻草基质处理的秧苗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全稻草基质处理秧苗约1~13 mg/g,淀粉含量低约8~28 mg/g,糖氮比低于全稻草基质。机插稻秧苗氮含量在30 mg/g左右、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含量65~80 mg/g、糖氮比为2.5左右,秧苗的综合素质相对较好。稻草可以取代营养土作为培育水稻机插秧苗的基质。加入少量土壤和发酵菌堆沤发酵的稻草基质育秧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为查明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3个处理:插秧、撒播和条播,对其产量及其构成进行了测定,就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插秧水稻的产量(10390 kg/hm2)要高于撒播(7790.7 kg/hm2)和条播(9105.2 kg/hm2),3种栽培模式下水稻的收获指数几乎没有不同(撒播、条播和插秧分别为56.5、54.7、53.9),而插秧水稻的地上部干物质量明显高于撒播和条播,更高的地上部干物质量使插秧水稻形成了更大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特别是后者较撒播和条播分别高39.0%和26.9%,其与水稻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795)。3种栽培模式相比,条播水稻的效益成本比最高,达到了2.52。总之,与直播(撒播、条播)相比,插秧水稻获得高产的根本原因是其具有更大的穗粒数,但考虑到成本投入,在实际生产中,条播水稻的收益更高。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基本苗与早稻产量的关系,通过采用不同分蘖能力的水稻品种或组合(2个常规品种和2个杂交组合),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栽插基本苗(2苗/穴,3苗/穴,4苗/穴)对湖南双季早稻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对产量及其构成、干物质积累和茎蘖数进行考察。结果表明,随栽插基本苗的增加,早稻产量、有效穂数、总干物质重呈增加趋势,每穗粒数、结实率、收获指数则呈下降趋势,千粒重变化不大。出叶速度随栽插基本苗的增加而略有减慢。从茎蘖动态来看,在最高分蘖期(移栽后28天)以前,各个处理的分蘖速度基本相同,处理间的最高苗数表现出较大差异,但是基本苗较少的处理,后期的死亡分蘖数相对较少,至成熟期,各处理间的有效穂数差异较小。综合来看,在本试验条件下,早稻的每穴基本苗多,有利于产量形成,较易获得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独山县直播稻适宜的播期,开展了4个不同播期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期在4月5日、4月15日,水稻穗实粒数、结实率高于在4月25日、5月5日播种,其单产较高,分别为773.8kg/667m2、760.1kg/667m2,并显著高于在4月25日、5月5日播种。在大田生产中,独山县最佳播种期为4月上旬末至4月中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