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采用随机调查问卷法,调查分析了甘肃省13个市县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与农民家庭收入状况,并借鉴明瑟挣得函数模型及其研究思路引用收入对数模型讨论了农民受教育程度对其家庭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收入之间呈现正向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不是很高,主要是由于地区间差异导致相同教育程度上收入波动性较大;当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达到初中程度时,家庭收入会有显著的提高,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家庭收入增长的贡献越明显;当受教育年限达到16.46年时,农户家庭工资性收入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2.
以中部地区"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农业大省——江西省为例,采用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法,构建关联度模型,研究江西省"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与农民收入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与农民收入增长具有密切关系。农民收入增长受"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净收入。人口非农化转型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影响最大,其次为产业非农化转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需要积极推动城镇化发展,促进城乡有序转型;以人为本,优化人口非农化路径,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3.
《农家致富》2022,(16):8-9
<正>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山联村地处锡山、常熟、江阴三地交界处,素有“鸡鸣闻三县”之称。全村总面积6.8平方公里,下辖43个自然村,户籍人口6400余人。近年来,山联村围绕打造“金色山联”品牌,积极促进农业转型和乡村旅游产业升级,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到2021年底,全村集体总收入1034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万元,80%以上的家庭收入实现了成倍增长。  相似文献   

4.
为获得英山县居民对旅游扶贫产业脱贫成果满意度的感知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通过对县内具有示范性的景区所在村的村民展开问卷调查,并分析英山县居民对前期开展旅游扶贫带来的脱贫成果效益的满意度情况及其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旅游扶贫带来的效益主要来自经济效益、社会文化和环境效益3个方面;性别、家庭结构、收入来源和家庭收入等社会学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农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出发,探讨了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农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表明:欠发达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种内生性要求;对于农业转型升级而言,承接非农产业转移具有"拉动效应",承接农业产业转移具有"推动效应"。相应地,欠发达地区应积极构建承接产业转移和农业转型升级之间的互动机制,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与珠三角的“用工荒”密切相连.其他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新生代农民工供给数量的减少、珠三角企业产业升级进展缓慢以及用工思维的固有化是新生代农民工所处客观环境对珠三角“用工荒”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如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流动性较强、利益诉求多元化及市民化意愿较强是造成珠三角“用工荒”的另一原因.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改善用工环境,促使农民工融入当地城市以及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是缓解珠三角“用工荒”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获悉,由酒泉市牵头,整合张掖、武威等市15家种子外贸龙头企业创建的甘肃河西地区种子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近日获得商务部认定批复。这是甘肃省唯一一个获得商务部批准创建的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酒泉市商务局负责人介绍说,甘肃河西地区种子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的获批,标志着甘肃省河西地区对外制种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当地进一步优化国际市场、国内区  相似文献   

8.
产业升级视角下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锦凤  黄伟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1):100-102,118
当前珠江三角洲面临产业升级以及土地利用效率低、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等问题.通过总结珠三角产业结构现状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产业升级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如何在珠三角产业升级进程中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9.
李莹华  寇凤梅  刘云 《甘肃农业》2012,(8):16-18,20
近年来,收入与消费是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西北五省农村地区具有相似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这些区域农村的收入与消费状况关系到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2010年,通过对甘肃省农户收入和支出情况的抽样调查,获取了第一手数据,在此基础上对甘肃省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和结构以及支出水平和结构进行实证分析,探寻高寒、干旱地区农村收入与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收入与消费是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西北五省农村地区具有相似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这些区域农村的收入与消费状况关系到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2010年,通过对甘肃省农户收入和支出情况的抽样调查,获取了第一手数据,在此基础上对甘肃省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和结构以及支出水平和结构进行实证分析,探寻高寒、干旱地区农村收入与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依据国家最新渔民收入统计制度,研究中国渔民收入结构在2008-2013年的变化趋势。利用灰色关联度量化综合模型,从变化率差异和绝对值差异两个角度,对渔民收入结构与渔民总收入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发现家庭经营收入与渔民总收入的关联度名列第一;基于强调变化率差异,财产性收入关联度名列第二;基于强调绝对差异分析,工资性收入关联度排第二位。通过进一步分析渔民收入结构对渔民总收入的贡献率和拉动力,分析发现,家庭其他经营收入对家庭经营收入提供的贡献率和拉动力高于来自渔业生产收入所提供的贡献率和拉动力,这表明渔民劳动力已产生明显分化。生产性补贴成为影响渔民收入的第二大要素,其对渔民收入的贡献率与拉动力皆名列第二。渔民工资性收入的拉动力主要来源于其他行业,说明渔业雇工水平低、渔业产业工资水平低;渔民土地和水面经营权租金对渔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产生明显的负影响,作业渔场缩减等问题制约了渔民增收。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农民收入增长的动态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政府不断推出各项惠民措施,河南省农民收入增长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依据河南省1978-2009年的农民收入数据,将河南省农民收入的增长划分为波动中快速增长阶段(1978-1988年)、速度增长分化阶段(1989-2003年)和较快平稳增长阶段(2004至今)3个阶段,指出河南省农民收入结构的动态变化趋势为收入来源多元化且工资性收入贡献日益显著;家庭经营收入比重逐年下降,农业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增长较快,但份额偏小。通过与全国农民收入水平的对比,分析了河南省农民收入结构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优化河南省农民收入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从收入结构、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等方面分析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现状:农民收入中71%由家庭经营性收入构成,工资性收入占比不足,财产性收入仍有提升空间,转移性收入水平偏低;2001~2015年农民收入整体上呈波动增长态势,自2011年起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但与省内一些市区相比仍较低;城乡收入绝对差呈现逐年上涨态势,但城乡收入比总体呈下降趋势。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出人均耕地面积、劳动力比重、非农就业人员比重、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农户兼业化程度、生产资料支出、农产品产量、能否上网这8个因素对农民收入影响显著。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等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林权抵押贷款能够有效缓解农户信贷约束,对实现林业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以南方集体林区为例,利用福建、湖南和江西3省农户调研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分析集体林区农户林权抵押贷款的收入效应,探讨不同结构视角下的收入效应差异性。结果表明,样本农户中,获得林权抵押贷款农户占比较低,仅为11.81%;且获得林权抵押贷款农户与未获得林权抵押贷款农户在收入水平、农户基本特征和林地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未考虑农户差异的情况下,林权抵押贷款可以显著增加农户收入水平,且获得林权抵押贷款农户总收入均值明显增加1.74万元。林权抵押贷款具有正向收入效应,但不同收入结构和农户结构下林权抵押贷款的增收效应存在差异。从收入结构来看,林权抵押贷款仅增加农户总收入和林业收入,而对非林收入不显著;从农户结构来看,林权抵押贷款仅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占比25%~50%、中高收入水平和大规模经营农户显著。因此,建议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探索林权抵押贷款多元运行机制,建立基于农户结构差异化的信贷产品设计。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农民收入来源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关系,以天津市为例,建立了包含11个农民收入来源结构指标的动态系统,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资性收入和第三产业家庭经营纯收入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第一、二产业家庭经营纯收入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并据此提出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1991--2001年间河南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水平及其构成的变化进行了实证描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期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总收入经历了同步变化的3个阶段,家庭经营收入仍然保持了以农业为主体的收入结构.农产品价格、农产品成本、农户家庭生产经营结构是影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变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相对收入和绝对收入分析法对河南农户家庭收入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按“五分法”计算,家庭总体纯收入水平的不良指数为9,17;劳均纯收入的不良指数为6.83;人均纯收入的不良指数为6.35;按“十分法”计算,家庭总体纯收入水平的收入不良指数为19.9;劳均纯收入的收入不良指数为12.5;人均纯收入的不良指数为10.49,不同人力资本特征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差异明显,人力资本存量高的农户,家庭收入水平也高。  相似文献   

18.
贫困作为全球广泛关注的“3P”问题(即:Population、Poverty和Pollution)之一,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隐患。目前学术界关于贫困致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本因素、人口因素和制度因素等宏观层面。而内因也是导致贫困的另一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将贫困纳入到微观层面的家户内部,利用家户特征的相关指标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旨在揭示家庭内部因素与收入的关系,以及这个关系的大小。  相似文献   

19.
Financial support is a crucial part of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effort. Thus, it is vital to understand how formal credit impacts income growth in rural households. In 2012, 2015, and 2018, a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obtain a panel dataset of 592 rural households from 6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 in western China, including counties in Guizhou, Yunnan, and Shaanxi provinces. We use the data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formal credit on rural household income and the mechanism that underlies this effect. We find that formal credit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rural households' income in deprived areas in western China. Furthermore, formal credit promotes the reallocation of household labor from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to the non-agricultural sector and changes rural households' decisions about investment-consumption behavior. These are the drivers of changes in the amount and structure of household income. Further analyses show that formal credit may widen income inequality among rural households in western China's deprived areas.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households, such as different levels of material capital, human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bring about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formal credit on income growth. This study emphasize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mal credit is an essential strategy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but policymakers should not excessively interfere with the financial market.  相似文献   

20.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问题,直接关系着我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小康的全面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的尽早实现,密切关系着整个国家与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从农民收入构成角度,通过对安徽省2000-2008年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安徽省的农民收入现状,并进一步分析安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结构性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探寻农民进一步增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