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陈化年份分别为1、3、6、9年的传统工艺六堡茶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陈化年份传统工艺六堡茶品质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陈化年份传统工艺六堡茶感官品质特征、品质化学成分、香气主要成分均有差异。随着陈化年份增加,茶叶色泽由黑褐光润—黑褐—灰褐色转变,茶叶条索逐渐松散;茶叶汤色呈橙黄—橙红—红—红浓的变化趋势;茶叶最初的栗香消退,逐渐呈现陈香、参香;茶叶滋味最初的苦涩味消退,由浓厚转变为浓醇;叶底颜色由嫩绿—红褐—棕褐转变。9年陈的传统工艺六堡茶品质化学成分比1年陈的水浸出物降低16.2%,茶多酚含量降低34.1%,咖啡碱含量增加10.5%,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74.1%,茶氨酸含量降低98.9%,茶红素含量降低17.1%,茶褐素含量增加了248.2%,茶黄素变化不大。3年陈传统工艺六堡茶香气成分组成种类比1年陈明显下降,从56种下降到45种。1年陈、9年陈的香气成分以醇类、碳氢化合物为主,3年陈的香气成分以醛类、碳氢化合物为主,6年陈的香气成分以酮类、碳氢化合物为主。  相似文献   

2.
为缩短六堡茶陈化时间,同时获得理想的品质,进行不同的渥堆发酵程度对梧州六堡茶陈化效果的试验研究,及干湿交替适度加温的仓贮方法对六堡茶陈化效果的试验研究。试验获得陈化工艺的改进和技术方案,达到较短时间内即获得陈香的品味,并总结出相应的工艺技术参数,为推进梧州六堡茶标准化、高效益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六堡茶群体种扦插苗为材料,在水培条件下设置不同铝浓度(0、50、100、200、400 mg/L)和温度(5、15、25℃)处理六堡茶苗,研究铝和低温对茶叶干物质、游离氨基酸、茶多酚、茶多糖和水浸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干物质外,其他物质含量随铝浓度先增加后降低,铝浓度对干物质、游离氨基酸和水浸物含量的影响较小,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适量铝对茶叶品质有一定促进,以100 mg/L处理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但铝过量会影响茶叶品质。除了茶多酚和水浸物外,温度对干物质、游离氨基酸和茶多糖含量影响较小,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5℃处理的茶叶干物质和茶多酚略低于25℃处理,游离氨基酸、茶多糖和水浸物则是5℃和15℃处理高于25℃处理,尤其5℃的茶多糖和水浸物;温度对六堡茶茶叶品质有一定影响。不同浓度铝或温度处理六堡茶,茶叶品质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电子鼻(EN)技术在六堡茶陈化年份识别上的应用,为建立六堡茶品质评价新技术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PEN3型便携式电子鼻气味分析系统提取不同厂家、不同陈化年份六堡茶茶干、茶汤和茶底的响应特征值,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线性判别分析法(LDA)分析其陈化年份和预测模型,以马氏距离(MA)、欧氏距离(EU)和判别函数分析(DFA)法验证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不同陈化年份六堡茶对EN产生不同的响应信号,分别选取171~175、166~170和155~160 s的EN响应值作为建立干茶、 茶汤和茶底识别模型的特征值;LDA较PCA能更好地区分不同陈化年份的六堡茶,不同陈化年份样品分布在不同区域,干茶、茶汤和茶底的判别式LD1和LD2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93.00%、88.31%和80.52%;EU、MA和DFA法对干茶识别模型的验证准确率分别达88.23%、88.23%和94.12%,对茶汤识别模型的验证准确率均为82.35%,对茶底识别模型的验证准确率分别为70.58%、82.35%和94.12%.[结论]EN可识别不同陈化年份六堡茶的芳香物质等特征气味并对其进行区分和归类,可在茶叶陈化年份识别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六堡茶毛茶感官品质的影响,为六堡茶毛茶加工标准的建立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直接露天日晒、萎凋棚凉晒、萎凋棚凉晒的同时辅以全程鼓风、提香机70℃干燥4个处理3种不同干燥工艺,研究对六堡茶毛茶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直接露天日晒干燥的六堡茶毛茶汤色较萎凋棚内晾晒干燥的六堡茶毛茶汤色黄,随着晒青时间的延长,露天日晒和萎凋棚内晾晒的六堡茶毛茶汤色均逐渐加深,同时随着晒青时间的延长,对比试验的六堡茶毛茶样的滋味渐次淡薄。【结论】不同干燥工艺对六堡茶毛茶品质影响各不同,以萎凋棚晒4h辅助鼓风工艺为佳,其次是提香机烘干工艺和露天日晒工艺,建议在有阳光的条件下优先采用萎凋棚晒4h左右辅助鼓风干燥。  相似文献   

6.
不同贮存环境对六堡茶感官品质和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六堡茶分别置于广西桂林和广西梧州2种环境下贮存,研究不同贮存环境对茶叶感官品质以及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梧州贮存六堡茶与桂林贮存六堡茶的感官品质相比较,外形颜色较深,茶汤色更浓,茶汤滋味更浓醇,叶底颜色较深。生化成分分析表明:两者的咖啡碱含量差异不大,桂林贮存六堡茶中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高于梧州贮存六堡茶,而水浸出物和茶褐素含量较低。由此表明,贮存条件可显著影响六堡茶感官和理化品质变化的快慢。  相似文献   

7.
采用盆栽试验,设置接种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RI)、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浅窝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cunosa,AL)及3种丛枝菌根真菌(AMF)混合接种处理(MX),以不接种为对照(CK),探索AMF对六堡茶化学组分及其相关品质参数的影响,以期为今后将菌根技术应用于茶树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接种AMF处理的侵染率为22.74%~51.33%,接种AMF整体提高了茶树株高、叶面积及生物量累积,其效果表现为CK<接种AL<接种MX<接种FM<接种RI。接种AMF均显著提高了茶叶养分(N、P、K、Ca、Mg、Mn、Fe、Cu、Zn)含量及相关品质参数(多糖、总可溶性蛋白、茶多酚、儿茶素、总黄酮、咖啡碱含量),其中FM、RI处理的养分含量及品质皆显著优于其他处理,且多AMF混合处理没有表现出叠加效应,表明不同AMF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干扰作用。此外,酶基因中的CsAPX、CsTCS1、CsPAL、CsC4H、CsF3H、CsDFR与其对应的品质参数表现出相同趋势,表明...  相似文献   

8.
《农技服务》2017,(20):114-116
六堡茶属于中国六大茶类中的黑茶类,从发酵工艺上可归类于后发酵茶,因其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以"红、浓、陈、醇"的品质特征为世人称道。本文从六堡茶的起源、六堡茶的加工工艺、六堡茶的微生物学研究、六堡茶的理化研究、六堡茶的医学研究、六堡茶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等六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发酵方式对六堡茶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双蒸双压、冷发酵2种不同发酵方式处理六堡茶,考察其对六堡成品茶品质及内含物质的影响。[结果]分析表明,不同处理的六堡茶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茶红素、茶褐素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感官和理化成分都表现出不同的产品特点,双蒸双压处理的六堡茶发酵程度、物质转化程度均低于冷发酵处理。[结论]研究可为丰富六堡茶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传统干燥方式和热风干燥方式对六堡茶品质的影响.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传统干燥样具有“槟榔香”香韵,滋味浓醇回甘;热风干燥样香气纯正陈香显露,滋味醇厚.通过理化成分分析可知,相比于传统干燥方式,热风干燥样中茶多酚、茶红素含量较高,游离氨基酸、茶褐素和咖啡碱含量较低.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挥发性成分,经气质联用分析可知,在两种六堡茶样中香气种类均以碳氢化合物、酯类和醇类化合物为主.共检测出香气成分38种,均为共有香气成分,但各成分含量之间存在差异.与热风干燥样相比较,传统干燥样中β-芳樟醇、顺-氧化芳樟醇、水杨酸甲酯等9种化合物相对含量高,α-萜品醇、苯甲醛、藏红花醛等10种化合物相对含量低.不同干燥方式制成的六堡茶品质各具特色,各有优势,丰富了六堡茶种类,适应市场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六堡茶茶褐素的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英姿  逯钊琦  陈艳芳  刘艳妮  黄小燕  郑维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301-17303,17310
[目的]为六堡茶茶褐素的提取及生物活性的测定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考察了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六堡茶茶褐素产率的影响,优化了从六堡茶中提取茶褐素的最优工艺,并对所得茶褐素进行了抗氧化活性分析。[结果]试验得出,提取次数和提取温度对六堡茶茶褐素产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料液比和提取时间影响不显著。六堡茶茶褐素提取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30 g/ml、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80 min、提取次数4次,在此条件下茶褐素提取率为22.92%。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茶褐素对羟自由基清除能力高达74%,并且在低浓度时消除效果明显高于VC;对亚硝基的清除率达73%,与VC差别不大;对超氧自由基的清除率虽较VC差些,但仍可达60%以上。[结论]六堡茶茶褐素含量较高,且茶褐素具有非常好的抗氧化活性,在抗氧化应用方面前景良好,也为六堡茶的深度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克服传统工艺制作的米仓山茶干茶色泽较黄泛灰,欠绿润;香气欠高,滋味浓厚尚鲜等问题,探究米仓山茶新工艺对其主要成分含量及茶叶品质的影响,并与传统工艺下的米仓山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新工艺生产的米仓山茶的氨基酸含量为4.36%~4.66%,比传统工艺高7.65%~9.42%;茶多酚含量为16.86%~18.41%,比传统工艺低4.59%~7.87%,其中儿茶素总量比传统工艺低2.69%~5.64%。新工艺所制米仓山茶外形扁直绿润,栗香浓郁,滋味浓醇。新工艺具有一定的增氨降酚作用,增强其鲜爽味,改善茶叶品质,所制绿茶品质更佳。  相似文献   

13.
杀青方式对绿茶加工过程中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杀青是绿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为提高茶叶加工品质以及企业效益,研究了蒸汽、热风滚筒、滚筒3种杀青方法对绿茶感官品质的影响及其技术特性,结果表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蒸汽杀青或热风滚筒杀青。  相似文献   

14.
老树茶与台地茶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南糯山、勐腊县易武和思茅市澜沧县景迈3地的古老茶园和台地茶园的蒸青茶、晒青茶为样品,从感官审评、内含品质化学成分和矿物质元素检测分析展开对比研究,得出:(1)老树茶口感要优于台地茶,主要表现在滋味协调、味厚回甘好;而就不同产地来讲,各地的老树茶品质风格又有异,诸如南糯茶山的茶味较浓强、易武的鲜活度高、景迈的醇厚度好等,这均与品质化学成分有关联。(2)从理化成分与矿物质含量来看,老树茶与台地茶各有千秋,不能简单、武断地讲谁优谁劣、谁好谁差。老树茶中的灰分、水浸出物、钙含量显著低于台地茶,差异分别达5%,1%,1%水平;从平均含量上看老树茶的茶多酚、儿茶素、总糖、寡糖和铁、铜、锰微量元素含量较台地茶的高,而台地茶在灰分、水浸出物、氨基酸、多糖、黄酮及硼、锌、硫、磷、钾、钙、镁的含量上则高于老树茶。  相似文献   

15.
杀青技术对绿茶品质的影响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杀青是绿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对绿茶的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绿茶的品质主要体现在色、香、味、形4个方面。简述了国内外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杀青的目的和要求,重点阐述了不同杀青方式、杀青温度和时间、鲜叶摊放时间和程度以及投叶量对绿茶品质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总结,以更好地提高绿茶品质及其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提高低产、低效茶园经济效益的修剪方式,在春茶结束后,对茶园进行了常规轻修剪、平行修剪、凹型修剪和凸型修剪,比较了不同修剪处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结果表明,不同修剪方式中,凸型修剪和凹型修剪能提高茶叶氨基酸、荼多酚、可溶性糖含量和水浸出物,降低咖啡碱含量,提高百芽重、单位面积鲜叶重及理论产量,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受害程...  相似文献   

17.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冲泡水温、冲泡时间、茶水比3个因素对五峰毛尖茶汤品质的影响。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冲泡水温85℃、冲泡时间5 min、茶水比3 g/150 m L时,茶多酚和氨基酸浸出比率较好,茶汤滋味较佳。其中茶水比对感官品质影响最大,其次为冲泡温度,冲泡时间对感官品质影响最小。理化分析结果表明,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的浸出量均随冲泡温度升高、冲泡时间延长、茶水比增大而增加,且茶水比对上述四者的浸出量影响最大,其次是冲泡温度,冲泡时间对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的浸出量影响最小。冲泡水温对酚氨比影响最大,其次为茶水比,冲泡时间对酚氨比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8.
不同烘干温度对茉莉花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毛峰绿茶为素坯,用茉莉花窨制3次,设置60℃、90℃、120℃、150℃4种烘干温度。结果表明:90℃烘焙的茉莉花的综合品质得分最高,茉莉花香气与茶坯香气协调,其他依次为120℃、60℃、150℃;茶叶中黄酮类总量随着烘温的升高而下降;茶多酚类总量与烘焙温度及在烘时间相关,以120℃处理最高、60℃处理最低:香精油总量的大小依次为90℃处理、60℃处理、120℃处理、150℃处理;芳樟醇的含量与茉莉花茶品质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微域环境对单枞茶新梢生长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一定茶园面积上,用不同透光率的遮荫网四周建成茶园微域气候,观察在不同的4个微域气候条件下,单枞茶新梢在年周期的生长情况以及鲜叶内含物的变化规律,以探讨利于单枞茶生长及品质的最适微域气候。结果表明,微域气候特征在年周期中,与自然气候相比,季节性变化相对稳定;微域条件能降低夏季高温,强光,提高春,冬季低温,增大秋季的湿度,利于茶树生长;用80%,60%遮荫网处理的微域环境能增加新梢的生长量与生长速度,新梢持嫩性好,降低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增加氨基酸物质,协调各种物质比例,提高单枞茶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黑茶陈化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黑茶陈化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重点阐述了"陈化"对黑茶感官品质及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在水分、氧气、光照、温度条件和微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黑茶的感官品质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主要品质成分、香气成分在陈化过程中均发生不同趋势、不同程度的变化,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黑茶的品质得到提高和改善,具有"越陈越香"的趋势。深入研究黑茶陈化的实质,对于促进黑茶理性消费、黑茶市场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