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提高湘尖茶品质,采用~(60)Co-γ射线对湘尖茶进行不同剂量(0~10kGy)的辐照处理,研究了处理后湘尖茶主要化学组分含量和微生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辐照处理对湘尖茶中水浸出物总量、咖啡碱和茶碱影响不显著;茶多酚、儿茶素总量、游离氨基酸总量、茶氨酸和可可碱含量分别在辐照剂量为4、6、4、2和10 kGy时达到最大值;2 kGy辐照剂量可以控制湘尖茶中菌落总数和霉菌数均在103以内。因此,综合考虑辐照成本和茶叶质量,可以采用2~6 kGy辐照处理来提高湘尖茶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以陈化年份分别为1、3、6、9年的传统工艺六堡茶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陈化年份传统工艺六堡茶品质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陈化年份传统工艺六堡茶感官品质特征、品质化学成分、香气主要成分均有差异。随着陈化年份增加,茶叶色泽由黑褐光润—黑褐—灰褐色转变,茶叶条索逐渐松散;茶叶汤色呈橙黄—橙红—红—红浓的变化趋势;茶叶最初的栗香消退,逐渐呈现陈香、参香;茶叶滋味最初的苦涩味消退,由浓厚转变为浓醇;叶底颜色由嫩绿—红褐—棕褐转变。9年陈的传统工艺六堡茶品质化学成分比1年陈的水浸出物降低16.2%,茶多酚含量降低34.1%,咖啡碱含量增加10.5%,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74.1%,茶氨酸含量降低98.9%,茶红素含量降低17.1%,茶褐素含量增加了248.2%,茶黄素变化不大。3年陈传统工艺六堡茶香气成分组成种类比1年陈明显下降,从56种下降到45种。1年陈、9年陈的香气成分以醇类、碳氢化合物为主,3年陈的香气成分以醛类、碳氢化合物为主,6年陈的香气成分以酮类、碳氢化合物为主。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湖南安化红茶的品质,研究用60Co-γ不同辐照剂量处理对提高安化红茶品质的效果。结果表明:60Co-γ辐照处理可改善安化红茶品质,辐照剂量在0~4 kGy时,安化红茶中茶黄素和茶氨酸的含量增加显著;辐照剂量在0~10 kGy时,茶红素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茶红素/茶黄素(TRS/TFS)的比值先增高后降低;辐照剂量在10 kGy以下时,辐照处理对安化红茶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生物碱及水浸出物总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γ射线辐照对茶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及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剂量的γ射线辐照处理5种市售茶叶,探讨γ射线辐照对茶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云雾绿茶、安化红茶、石门碟峰茶和安化茯砖茶在辐照剂量分别为6.00、4.00~6.00、10.00和2.00 kGy时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而辐照处理对湘尖茶游离氨基酸总量无显著影响。对云雾绿茶氨基酸组分分析发现,赖氨酸(Lys)在0.00 kGy时含量最高,受到辐照后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天门冬氨酸(Asp)在辐照剂量为8.00 kGy时含量最高,在10.00 kGy时减少;其他几种氨基酸含量均在6.00 kGy时最高。  相似文献   

5.
辐照对茶叶中菊酯类农药的降解及品质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农药残留量超标时有发生,采用辐照技术对茶叶进行处理是近年来降低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新方法。通过对茶叶中菊酯类农药的辐照降解研究以及茶叶水浸出物及主要成分氨基酸、茶多酚、粗蛋白、咖啡碱的分析,结果发现:茶叶中的菊酯类农药,随着辐照吸收剂量的增加降解增加;剂量率对茶叶的农残降解没有影响;茶叶中菊酯类农残含量在限量标准的1.4~1.7倍时,在50 kGy吸收剂量下,茶叶中菊酯类农药残留降解可以达到或接近欧盟农残限量标准。0~50 kGy的辐照剂量范围处理农残时,茶叶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基本未变,说明在0~50 kGy辐照处理农残对茶叶的品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研究辐照、人工染菌处理以及控温控湿等技术手段对普洱生茶品质陈化和转化的影响,探究微生物、辐照等因素与普洱生茶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贮藏过程中茶样含水量在7.0%~9.0%之间,不同处理茶样的微生物变化没有规律性;不同处理间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等成分变化趋势表现出一致性。9 kGy辐照染菌处理茶样存放在室温和30℃条件下200 d后,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减少较多,降幅分别为40.37%、38.82%和37.65%、36.73%,其感官品质明显低于同等辐照剂量的无菌处理。5 kGy辐照无菌处理后存放在30℃、70%相对湿度条件(A_2B_2C_1处理)下的茶样感官品质更好。辐照后再染菌处理茶样品质虽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有所改善,且优于未经辐照的染菌处理,但其整体风味不如同等辐照条件下的无菌处理。综上所述,在本试验贮藏条件下微生物的参与对普洱生茶品质没有直接促进作用,而辐照处理以其辐射化学氧化方式对普洱生茶的陈化转化具有较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干制鸭肉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辐照对干制鸭肉品质的影响,检测了辐照前后鸭肉中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碳水化合物、水分、灰分及氨基酸的含量,同时检测了辐照对鸭肉的杀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干制鸭肉的卫生质量较好,剂量为4 kGy的辐照处理足以杀灭其中的微生物;剂量为10 kGy以下的辐照处理对上述所测指标的影响不显著,大部分氨基酸的含量在辐照后都高于对照,辐照后的氨基酸总量也都高于对照,剂量为4 kGy时达到最大值,此后随辐照剂量的增加又逐渐降低.剂量为10 kGy以下的辐照处理不影响干制鸭肉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以六堡茶群体种扦插苗为材料,在水培条件下设置不同铝浓度(0、50、100、200、400 mg/L)和温度(5、15、25℃)处理六堡茶苗,研究铝和低温对茶叶干物质、游离氨基酸、茶多酚、茶多糖和水浸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干物质外,其他物质含量随铝浓度先增加后降低,铝浓度对干物质、游离氨基酸和水浸物含量的影响较小,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适量铝对茶叶品质有一定促进,以100 mg/L处理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但铝过量会影响茶叶品质。除了茶多酚和水浸物外,温度对干物质、游离氨基酸和茶多糖含量影响较小,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5℃处理的茶叶干物质和茶多酚略低于25℃处理,游离氨基酸、茶多糖和水浸物则是5℃和15℃处理高于25℃处理,尤其5℃的茶多糖和水浸物;温度对六堡茶茶叶品质有一定影响。不同浓度铝或温度处理六堡茶,茶叶品质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电子鼻(EN)技术在六堡茶陈化年份识别上的应用,为建立六堡茶品质评价新技术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PEN3型便携式电子鼻气味分析系统提取不同厂家、不同陈化年份六堡茶茶干、茶汤和茶底的响应特征值,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线性判别分析法(LDA)分析其陈化年份和预测模型,以马氏距离(MA)、欧氏距离(EU)和判别函数分析(DFA)法验证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不同陈化年份六堡茶对EN产生不同的响应信号,分别选取171~175、166~170和155~160 s的EN响应值作为建立干茶、 茶汤和茶底识别模型的特征值;LDA较PCA能更好地区分不同陈化年份的六堡茶,不同陈化年份样品分布在不同区域,干茶、茶汤和茶底的判别式LD1和LD2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93.00%、88.31%和80.52%;EU、MA和DFA法对干茶识别模型的验证准确率分别达88.23%、88.23%和94.12%,对茶汤识别模型的验证准确率均为82.35%,对茶底识别模型的验证准确率分别为70.58%、82.35%和94.12%.[结论]EN可识别不同陈化年份六堡茶的芳香物质等特征气味并对其进行区分和归类,可在茶叶陈化年份识别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储藏陈化过程中,六堡茶中的生化成分在湿热及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剧烈变化,从而影响了茶叶的品质及口感。为研究六堡茶储藏时间与品质的关系,以2012、2009和2006年生产的六堡茶为材料,对其感官品质和生化成分进行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经过一定时间的储藏,六堡茶的品质及口感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理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六堡茶随存放时间的延长,水分、茶多酚和灰分含量呈减少趋势;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成上升趋势。因此,可以通过这两种途径对六堡茶贮存时间进行初步判定,为科学评判六堡茶的价值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六堡茶茶褐素的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英姿  逯钊琦  陈艳芳  刘艳妮  黄小燕  郑维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301-17303,17310
[目的]为六堡茶茶褐素的提取及生物活性的测定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考察了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六堡茶茶褐素产率的影响,优化了从六堡茶中提取茶褐素的最优工艺,并对所得茶褐素进行了抗氧化活性分析。[结果]试验得出,提取次数和提取温度对六堡茶茶褐素产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料液比和提取时间影响不显著。六堡茶茶褐素提取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30 g/ml、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80 min、提取次数4次,在此条件下茶褐素提取率为22.92%。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茶褐素对羟自由基清除能力高达74%,并且在低浓度时消除效果明显高于VC;对亚硝基的清除率达73%,与VC差别不大;对超氧自由基的清除率虽较VC差些,但仍可达60%以上。[结论]六堡茶茶褐素含量较高,且茶褐素具有非常好的抗氧化活性,在抗氧化应用方面前景良好,也为六堡茶的深度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综合利用茶叶废料,变废为宝。[方法]将茶叶废料分别以固体粉末、热水抽提物和弱碱溶液抽提物的形式添加到脲醛树脂中,研究茶叶废料对脲醛树脂胶接胶合板的胶合强度及甲醛释放量的影响。[结果]添加茶叶废料热水抽提物后,脲醛树脂的固化速率减慢。茶叶废料粉末的加入量低于脲醛树脂的10%时,胶合板的胶合强度比未加之前升高。茶叶废料热水抽提物加入量为脲醛树脂的2%、4%和8%时,胶合板的胶合强度均较高。脲醛树脂中添加茶叶废料弱碱抽提物时,胶合板的胶合强度升高。脲醛树脂中加入茶叶废料粉末、热水及弱碱抽提物后,胶合板的甲醛释放量降低。[结论]添加适量的茶叶废料有利于提高脲醛树脂的性能,降低胶合板的甲醛释放量。  相似文献   

13.
王绍梅  邹瑶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5834-5835,5857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茶树(Camellia sinensis)资源品种的功能性化学成分的差异,为茶叶综合利用及优良茶树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12个茶树品种(黔湄502、黔湄419、黔湄701、蜀永307、海南大叶、东湖早、蒙山11号、台湾大叶、英红2号、越南大叶、安溪水仙、黔湄303)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可溶性糖、咖啡碱、氨基酸含量进行比较鉴定。[结果]筛选出茶多酚含量>38%的资源1个,水浸出物含量>50%的资源2个;乔木型可作为高茶多酚品种育种材料,而小乔木型和灌木型可作为高水浸出物品种良好素材。[结论]不同茶树品种的功能性化学成分含量有一定的差异,在选育优良茶树品种时应根据选育目标选择不同的育种材料,不同的茶树品种应选择不同的综合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4.
普洱茶多糖抗疲劳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普洱茶多糖的抗疲劳作用。[方法]健康昆明种小鼠30只,随机分成3组(10只/组,雌雄各半):对照组(Ⅰ组)、普洱茶多糖水溶液处理组(Ⅱ组)、普洱茶水浸液处理组(Ⅲ组),连续饲喂14 d,检测其运动耐力和血清尿素氮含量。[结果]Ⅰ、Ⅱ、Ⅲ组小鼠运动耐力分别为(187.2±4.7)、(438.5±20.3)、(270.3±7.8)min,血清尿素氮值分别为(8.168 7±0.194 4)、(1.680 6±0.156 8)、(4.231 0±0.349 2)mmol/L。可见给小鼠饲喂普洱茶多糖和普洱茶水浸液都能显著降低其血清尿素氮形成,同时也能显著提高小鼠的运动耐力,延长其游泳时间,且茶多糖效果比茶水浸液效果好。[结论]茶叶多糖具有一定的抗疲劳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大量元素水溶肥在茶树上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茶树叶面喷施大量元素水溶肥,研究大量元素水溶肥对茶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含量及茶叶色、香、味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茶叶水浸出物以及氨基酸含量随大量元素水溶肥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茶叶茶多酚以及咖啡碱含量随大量元素水溶肥浓度的增加而减少。感官评定结果表明,喷施大量元素水溶肥的茶叶汤色、香气以及滋味评分均低于不喷施肥料的茶叶。[结论]喷施大量元素水溶肥可提高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取"紫娟"茶中原花青素并分析其聚合度。[方法]考察不同因素对"紫娟"茶中原花青素提取得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提取物中原花青素聚合度。[结果]提取温度、时间及茶粉目数随着水平的升高,原花青素亦相应提高,提取条件为水浴温度70℃、提取时间60 min、茶样粉碎度30目时能够保证原花青素的有效提取。利用(+)-儿茶素外标法所测得的"紫娟"茶提取物中原花青素的平均质量分数为64.11%,其平均聚合度为3.09,儿茶素的原花青素主要以低聚合度的形式存在于"紫娟"茶中。[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原花青素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石瑞君  李红玉  刘锦文  周秀秀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452-16452,16455
[目的]从绿茶的副产品(如茶末、茶梗等)中提取茶多酚及酯型儿茶素,变废为宝。[方法]用水提、柱层析等提取分离酯型儿茶素,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结果]提取物中EGCG含量为44.5%,ECG含量为16.3%,提取率分别为5.3%,2.0%。[结论]绿茶的副产品中茶多酚及酯型儿茶素的含量也比较高,可以充分开发利用绿茶的副产品,以发挥绿茶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8.
廖鸿雁  戴前颖  齐灿  顾辰辰  蔡海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510-6512,6515
[目的]分析各理化成分与茶汤滋味因子浓度、鲜度、厚度的关系。[方法]通过测定几种名优绿茶的理化成分,结合感官审评结果,考察了水浸出物、氨基酸、可溶性糖、茶多酚、可溶性果胶等化学成分对几种名优茶滋味的影响。[结果]水浸出物含量对茶汤浓度高低有较大的贡献;氨基酸含量高,鲜度的表现越明显,而可溶性糖、茶多酚含量越高,鲜度表现越不明显;厚度受多种呈味成分的综合作用,其中可溶性果胶对厚度的影响较大。[结论]得到了各化学成分与茶汤滋味(浓度、鲜度、厚度)的关系,为茶叶品质的判断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高活性的红茶提取物。[方法]以印度大吉岭红茶为原料,采用沸蒸馏水抽取后乙酸乙酯萃取,然后将提取物进行柱层析分离;以EGCG、TP、TF、TFMG、TFDG作为对照,对红茶酯提取物进行总抗氧化、清除OH.、O2-.及DPPH.的活性实验;采用LSD法对红茶提取物与对照进行生物活性显著性比较分析。[结果]采用Sephadex LH-20,95%乙醇及不同浓度的丙酮可初步有效地分离红茶酯提取物。提取物中许多峰组分的抗氧化活性极显著地高于EGCG及茶黄素类对照;不同峰组分的总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能力存在差异;相同峰组分总抗氧化和清除不同自由基能力也不尽一致。[结论]对于活性优于对照的红茶提取物,需要通过LC/MS、NMR等进一步明确其结构和其他性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和开发六堡茶渥堆发酵自动控制技术及其设备.[方法]针对六堡茶传统渥堆发酵的局限性,确定研发技术路线及其关键点,设计合适的机械操作设备及检测控制模板块,实现渥堆发酵自动控制联机操作.[结果]在茶叶加湿准确度、发酵茶叶含水量和温度、发酵环境湿度等方面均达到预期目的,并优于传统工艺控制效果,还改善了加工过程的卫生,提高了单位面积生产能力,减轻了劳动强度,取得4项专利成果.[结论]六堡茶渥堆发酵自动控制技术及其设备可行、可靠、可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