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今年大豆的生育拖迟和今秋的气候特点,提出了适期收获和避免“泥花脸”、“草花脸”的技术要求。同时,对明年大豆生产田的秋季土壤耕作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不同耕作技术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退化黑土为对象,对7种耕作技术模式下土壤物理、化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测土施肥+浅翻深松+秸秆还田"和"测土施肥+浅翻深松+有机肥"2种技术模式降低容重、提高田间持水量的效果最好.与原垄种相比,各种技术模式对土壤有机质都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且以加有机肥和加秸秆还田的2种模式效果相对最佳,分别增加17.8%、22.4%;"测土施肥+浅翻深松"和"测土施肥+浅翻深松+有机肥"2种技术模式对大豆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常规施肥+原垄种相比分别增产9.7%和5.7%.不同技术模式中以浅翻深松加秸秆还田和有机肥的处理对改良退化土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免耕和少耕对松嫩平原地区农田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紧实性等物理特性和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春季大豆播种期,免耕处理(NT)土壤含水量高于少耕(RT)和传统耕作(CT)。在大豆生长前期,免耕条件下的土壤平均温度低于传统耕作和少耕,传统耕作和少耕接近,免耕模式的土壤温度日较差低于少耕和传统耕作。5~20 cm深度内,免耕条件下的土壤容重高于传统耕作,在10~20 cm深度内,免耕和少耕接近。不同模式间的土壤机械阻力表现出差异,在0~20 cm深度内,免耕高于少耕和传统耕作。不同耕作模式间的大豆产量差异不显著。短期保护性耕作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下应用少免耕模式,能够减少春季播种期间土壤水分损失和沙尘暴侵袭造成的危害,同时对大豆产量并没有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春小麦一大豆两茬保护性耕作技术,即在春小麦收获后,选择种植生育期较短的大豆,是一种减少农田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该技术有效地将农业机械化和资源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加土地复种指数,减少劳动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  相似文献   

5.
6.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茶叶栽培及加工历史悠久。2001年茶园面积256万亩,采摘面积222万亩,居全国第一位,产茶8.01万吨,居全国第三位,全行业产值14亿元,是我省种植业中的支柱产业。我省茶区大多集中在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全省有108个县市生产茶叶,其中茶园面积超过万亩的县市有48个,涉及农业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随着我国加入WTO及全球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和环境、卫生保健意识的日益增强,对纯天然、无污染的优质茶叶产品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近年来,我国对发展生态有机茶园尤为重视;云南省政府作出决定,在…  相似文献   

7.
茶园耕作是土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茶园管理中一项例行的作业。它具有清除杂草、打乱土层、疏松土壤、促进土壤熟化等优点,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今对茶园耕作的认识、耕作技术的掌握等都有了新的进展。尤其是茶园免耕法的出现,大大地丰  相似文献   

8.
前茬小麦免耕和耕作对夏大豆田土壤含水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前茬小麦免耕和耕作2种方式对夏大豆田土壤含水量变化、夏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前茬小麦免耕的全生育期0~20 cm的土壤平均含水量比耕作低1.06%,差异不显著;而前茬小麦免耕的20~40 cm、40~60 cm和60~8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比耕作的分别高0.36%、0.96%、0.97%,差异均不显著.前茬小麦免耕的和耕作的夏大豆平均产量分别为4253.6和4313.2 kg·hm-2,前茬小麦免耕比耕作的减产59.6 kg·hm-2,但差异不显著;前茬小麦免耕的和耕作对夏大豆生育期、百粒重等农艺性状均无显著影响.因此,夏大豆前茬小麦免耕不但取得与前茬小麦耕作同样的产量效果,而且还能节省劳动量,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结构,消除犁地层对作物根系生长与吸收的影响,是值得推广的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黑龙江省大豆、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大豆与玉米种植争地的矛盾日益加剧。传统玉米大豆间套作通过集约利用土地和可持续发展得到了一定发展,但由于施肥技术不协同、病虫草防治技术缺乏、田间结构分布不合理、倒伏严重等瓶颈问题,难以高产稳产,不能融入现代农业。通过传承传统玉米大豆间套作生态可持续、集约利用资源的方式,创新解决低位大豆倒伏、光肥资源协同利用、间套作综合防控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孙吴县地处黑龙江省北部,是中国种植超早熟非转基因大豆的重要县,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5.0~6.6万hm2。文中简述了孙吴县在大豆种植过程中肥料使用方面存在的施肥理念、肥料种类选择、数量和比例确定、使用方法等问题,并以土壤供肥能力为基础、以高产高效为目标的配方提出适宜孙吴县的施肥技术和针对不同积温带的施肥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关于解决黑龙江大豆问题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内大豆产业形势及现状,为解决黑龙江省大豆存在的“市场不认可,工厂不收购,国库容不下,农民卖豆难”等问题,提出了对产区大豆加工企业给予补贴,改储豆为储油等一系列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野生大豆资源考察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五期间再次考察黑龙江省野生大豆(G.soja)资源状况,确定了我国野生大豆分布的北界和东界位点,收集保存野生大豆种质千余份。对其鉴定创新研究取得新进展,检测筛选出异黄酮含量0.45%以上野生大豆优异种质资源14份,创新选育出含有野生大豆亲缘,优质、抗病大豆新种质龙品8802-1、龙品03-324、龙品03-311等。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特点与发展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黑龙江省大豆基本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国外大豆大量进口的现实情况,探讨了黑龙江省大豆发展方向。提出了以确保国内市场,兼顾国外市场,重点发展食用大豆和靠国家投入发展油用大豆的生产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化调研报告(续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所带来的历史机遇 ,结合东北地区轻工业基地改造 ,全面提升我省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以增加农民收入、延长产业链、振兴地方经济为目标 ,依靠科技进步 ,实行优质品种区域化种植 ,适当扩大播种面积 ,搞好大豆的精深加工利用 ,推动产业化经营 ,力争在三年内把我省建成非转基因高产优质大豆农业生产基地和精深产品加工基地。受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办的委托 ,由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 ,组织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有关单位的专家 ,就加快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化发展 ,从 2 0 0 3年 4月起 ,进行了专题调研。专…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化调研报告(续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豆科技》2004,(2):30-33
我国是大豆的起源中心和原产地,大豆籽粒富含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同时种植大豆具有保持和恢复地力的作用。大豆生产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和人民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已成为全国五大作物之一,每年播种面积均在800万hm^2以上。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00对AFL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多态性高且稳定性好的10对引物组合,对2006-2009年采自黑龙江省各大豆主要产区的121个大豆灰斑病菌菌株进行AFLP 分析,得到148个多态性条带。用UPGMA聚类分析, 121个菌株被归类于111个不同单元型 (带型),以彼此间的遗传距离小于0.81为界, 将111个单元型划分为6个遗传系谱。其中L03、L05和L06为黑龙江大豆灰斑病的优势系谱。L02分布地域比较狭窄,为黑龙江大豆灰斑病的稀有遗传系谱。 大豆灰斑病;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遗传多样性;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 中图分类号:S435.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相似文献   

17.
2002年黑龙江省大豆病虫害发生种类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2002年全省大豆生育期同病虫害发生情况,做了调查性的分类概述,为掌握全省大豆生产上的病虫灾害发生动态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大连商品交易所黄大豆期货合约及其粗脂肪与粗蛋白质基准含量标准,分析黑龙江省最近20年育成推广大豆品种的脂肪、蛋白质含量状况,提出该省大豆优质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19.
应用大豆根瘤菌与黑龙江省几个主栽大豆品种的最佳共生进行匹配研究。结果显示:接种的根瘤菌(USDA 110)能够很好地与供试大豆品种结瘤固氮,其有效结瘤数,地上部分干重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植株及接种分离的土薯根瘤菌(HL1-2、HL2-1、HL8-1、HL9-1、HS1-1)的植株,接近或略高于氮肥对照植株。试验结果表明,接种的根瘤菌(USDA 110)的结瘤宿主范围广,结瘤数量多,因氮能力强,有望成为商品化大豆根瘤菌接种剂菌种。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国家高油大豆计划项目的科技管理,全面地总结了专项管理的机构,品种、技术、市场和条件等具体工作内容,提出了“定单农业”与“价格调控”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科、农、工、贸”一体化是落实专项计划促进大豆产业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