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人工接种发病的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株茎叶的榨出液,以低速离心(4000rpm)结合聚乙二醇(PEG)的方法所得部分提纯的病毒,进行家兔免疫注射制备抗血清,结果以注射后3~4周的效价最高,可达1:4096,α-最适比值为1:13。应用这种方法制备成的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RRSV)的抗血清,进行了水稻矮缩病毒(RDV)病株与RRSV病株的鉴别诊断和RRSV毒源寄主的检测。结果证明,具卷叶、缺刻的RDV病株确非RRSV复合感染所致。毒源寄主测定表明,在供试的7种田间常见杂草中,有5种表现为阳性反应;经生物学回接证实,5种中有蟋蟀草、水蜈蚣和游草3种能成功地将RRSV传给水稻而引起发病。  相似文献   

2.
胡伟贞  吴新华 《植物检疫》1993,7(4):306-308
番茄环斑病毒(TmRSV)的病汁液和 PEG 粗提纯液,用温度、甲醛和戍二醛以及超声波进行灭活处理。PEG 粗提纯液经温度(水浴)60℃处理10分钟或使甲醛浓度达0. 3%二种方法后,均丧失侵染性而有抗原性。将其在4℃冰箱中存放,前者抗原性能保持8个月以上,后者只能保持5个月。病汁液不经处理,在4℃冰箱中存放1个月能丧失侵染性,而抗原性也可保持8个月以上。所以阳性对照的灭活处理以病汁液在4℃下存放1个月和 PEG 粗提纯液60℃处理10分钟为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发展态势与防控对策措施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水稻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e Tenuivirus,(RSV)],是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为传毒媒介的病毒病,具有暴发性、间歇性和迁移性。其病原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病毒可经卵传递。获毒灰飞虱在第6年的第40代仍有较高的传毒能力。带毒的灰飞虱在水稻上取食数分钟即能染病,经过13~17d的潜伏期后显症。得病早的病株全株枯死,得病迟的不易抽穗或抽出畸形穗,结实很少。该病一旦侵染,难以防治,具有毁灭性,因而被称为水稻上的癌症。1浙江省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情况与发展态势近年来,由于耕种栽培制度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水…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供试水稻样品的采集田,系经采用塔氏器Tullgren apparatus烤螨法;50%乙醇浸泡法和直接剥检法等检查证实,其叶鞘内侧不存在趺线螨Tarsonemus spp.或狭趺线螨Steneotarsonemus spp.为害,而且在其典型的水稻紫杆病株上,能分离到Acrocylindrium sp.等病原真菌。这些病,健株体内多种有机物成分的测定揭示,水稻紫杆病株体内有机物含量的改变,也呈现一般侵染性病害共有的若干病理现象。所测水稻紫杆病植株,其体内多种游离氨基酸,例如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苯丙氨酸Phe、缬氨酸Val、酪氨酸Tyr、丙氨酸Ala、谷氨酸Glu、丝氨酸Set、门冬氨酸Asp、门冬酰氨Ash、组氨酸His等11种氨基酸的含量普遍减少;而可溶性糖、糖苷酯、脂肪酸、木质素、多酚类等有机物含量普遍增加。其中以游离氨基酸的减少、木质素和脂肪酸的增加,尤为显著。试验结果对水稻紫杆病的病原性质及品种抗病性的可能机制,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5.
陈京  胡伟贞 《植物检疫》1997,11(2):81-84
番茄环斑病毒(TmRSV),烟草环斑病毒(TRSV),南芥菜花叶病毒(ArMV)的病汁液和PEG粗提纯液,经适宜温度或甲醛处理,均丧失侵染性而有抗原性。TmRSVPEG粗提纯液经60℃(水浴)处理10分钟或28℃7天,TRSV粗提纯液置25℃一个月,Ar-MV在40℃7天条件下均可做为阳性对照的灭活处理的最佳方案。可保存抗原性在7~12月以上。为了防止危险性检疫病毒的侵入,对入境种苗进行检疫,需建立快速、准确、标准化检疫程序,而在血清学快速诊断试验中,提供阳性对照,对提高判断准确率是必要的。因此,为了解决在诊断试剂中提供阳性对照但又不能使其检疫性病毒人为扩散这一重要问题,我们在研究三种外检病毒(TmRSV,TRSV,ArMV)的检验技术的同时,又进行了一些灭活试验,用化学和物理方法钝化病毒,使其失去侵染性而保持抗原性,并应用于酶联诊断试剂盒中,本文报道了初步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采集病株标本、室内人工接种、大田病情调查等方法,对小麦纹枯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侵染小麦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菌是导致小麦纹枯病的优势种,水稻纹枯病菌虽然可以侵染小麦,但致病力弱。前茬为水稻或旱作物对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栽种易感病的脐橙苗实测法和以供检材料的浸提液或高速离心浓缩浸提液针刺接种脐橙叶片的致病性检测方法,对柑橘溃疡病菌在湖北省越冬期的适存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柑橘溃疡病菌在湖北省主要在病株的病斑内越冬,也有少量能以潜伏侵染的方式在病株的未显症叶片内越冬,成为翌年的初次侵染来源;病原菌不能在田间的病落叶、土壤和杂草上越冬。  相似文献   

8.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病原鉴定和介体带毒率检测是病害防治的前提条件。本研究分别建立了病株dsRNA基因组鉴定法和介体带毒率测定的斑点杂交法。结果显示:dsRNA基因组鉴定法可以从0.5 g水稻病株组织中快速检测到SRBSDV,不需要经过RT-PCR过程,具有快速简便等特点;斑点杂交法检测介体昆虫白背飞虱带毒率的灵敏度较高,单头带毒介体的总RNA稀释1 000倍后依然可以检测到病毒,并且可以大批量处理样品,用于病害流行研究和测报。  相似文献   

9.
番茄溃疡病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泮华  张乐 《植物检疫》1989,3(1):31-32
1985年7月在北京市发现番茄溃疡病,其病原细菌为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michiganense,这个病害在国内未曾正式报道。寄主植物除番茄外,尚可侵染其它茄属植物。该病害为害严重,随种子传播蔓延,我国已列为危险性检疫病害。从病株和病果实上分离到病原细菌,其培养和生化性状与标准菌株完全一致。蘸根法接种番茄幼苗,7天后出现典型萎蔫症状。有较强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0.
广州地区的十字花科蔬菜花叶病的病原病毒以前已经鉴定了和报告了二类,即(1)甘蓝病毒2号的芜菁毒系和油荣毒系,以及(2)黄瓜病毒1号的两个毒系。1956年春,我们在广州冼村的甘蓝黄矮病株上,在广四县市郊小白菜的花叶病株上,和1952年在广州河南区西洋菜花叶病株上分离到一种与上两类病毒显然不同的病毒,从1956年开始,我们以采自广州冼村的一株甘蓝黄矮病株的毒株(毒株39号)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是物理性质、寄主范围和反应以及传染途径等。  相似文献   

11.
2007年和2008年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 鉴定了河南省沿黄稻区25个主要推广品种、育种高代品系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在两个年份均表现为抗病的有5个粳稻(5/17)、3个籼稻(3/3)和2个旱稻(2/5)品种;但有4个品种(4/25)表现不一致。2007年17个粳稻品种中的11个表现为感病或中感(64.70%),5个旱稻品种中2个表现感病或中感(40%)。2008年17个品种中有10个表现为感病或中感(58.80%),5个旱稻品种中3个表现为感病或中感(60%)。 2008年对25个品种的病情变化和田间灰飞虱种群动态的调查结果表明,抗、感品种间的病情变化具有明显的差异,不同水稻品种间灰飞虱的虫口数量也具有显著的差异,但品种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程度和灰飞虱的虫口数量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2.
以感染水稻条纹病毒(RSV)水稻叶片的总RNA为模板,利用RT-PCR扩增出了RSV的CP基因。分别将正反向的CP基因连接到载体pMCG161,再将此载体和pCAMBIA1301载体同时双酶切,产物回收后连接,成功构建了适合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RNAi载体。在农杆菌水稻转化过程中,比较了分化阶段是否加潮霉素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化阶段去除潮霉素的筛选可以提高愈伤组织的分化程度但同时降低获得水稻植株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3.
水稻条纹病毒不同地区分离物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36个粳稻品种对来自江苏、云南、河北、山东等地的22个水稻条纹病毒(RSV)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根据各分离物在36个品种上的平均发病率,将参试分离物划分为HV、SH、MV、SL和LV 5个致病类型,致病力强弱为HV > SH > MV > SL > LV,其中MV和SL型占77%,表明RSV对粳稻的致病力中等偏弱。各致病型在地区间和年度间呈随机分布状态,暗示自然条件下特定地区的RSV为混合致病群。根据致病性测定结果同时将36个粳稻品种划分为免疫、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6个抗感类型,其中中感和感病类型占70%,无高感和免疫类型,显示粳稻对RSV比较敏感但有一定程度的耐受性。根据试验结果筛选出11个具有鉴别能力的水稻品种,可对RSV分离物进行致病型鉴定。研究发现部分抗病品种对一些分离物表现为中抗~中感类型,接种量加大时可转为感病类型,由此提示各地在应用抗病品种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时应根据当地RSV致病型的差异,针对性地选用抗病品种,当灰飞虱超量发生时需及时做好治虫控病工作,并随时监测当地RSV致病型的变化,警惕品种抗性丧失。  相似文献   

14.
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的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灰飞虱是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传毒介体,带毒的长短翅型成虫及各龄若虫均能在秧苗期和分蘖期传毒感病,秧苗感病以卷叶型为主,均相继枯死,分蘖期感病以展叶型为主,病株95%以上不能抽穗结实。主蘖传毒,主蘖及各分蘖均发病,分蘖传毒,仅分蘖发病。带毒雌雄配对繁衍3代,无毒分离率平均为31.38%。带毒虫传毒3min,发病率为2%,传毒2h,发病率达22.5%。带毒率50%以上的群体一生传毒频次为3~5次,10%以下仅1次。各龄若虫及不同成虫1天传毒致病株:秧苗期为0.97株及1.26株:分蘖期为0.45株及0.42株。秧田传毒后,80%以上的隐症病株到本田期才陆续显现病状,故秧田“治虫防病”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我国北方稻区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群体的分子变异和水稻品种的抗性情况,测定了2004年和2005年从我国6省9个地区采集的34个RSV分离物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的序列,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同时用强致病性江苏分离物(RSV-JS)对河南、安徽、山东、河北等省的25个推广品种进行了抗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RSV分离物间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和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分别在93.9%~100%和96.3%~100.0%之间。根据CP基因核苷酸序列一致性,所有分离物可以分为2组。云南4个分离物为一组,其余为一组。在第2组中各分离物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与地域无必然联系。且在2年之内,RSVCP基因变异不大。抗病性鉴定表明同一分离物在不同水稻品种上表现不同症状。表现高抗(HR)的品种占供试品种的24%;60%以上的品种表现为感病,且不同水稻品种上表现不同症状。因此,我国北方稻区RSV的CP基因非常保守,但同一分离物在不同水稻品种上可能表现不同症状,不同水稻品种对RSV抗性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为我国北方稻区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和抗病毒基因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稻区杂草上的梨孢菌与稻瘟病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发现的稻曲病菌白化菌株其分生孢子座白色,厚垣孢子表面光滑,大小为3.5-6.0×3.5-6.8μm。在麦芽糖-稻芽浸渍液中可产生较多的分生孢子。pH值为6时生长最好。普通培养基中加入几种供试碳源和氮源均有利于菌落生长,以蔗糖为碳源,浓度为2%或以L-天门冬酰胺为氮源浓度为0.2%~0.3%时时其菌落生长有促进作用。培养过程中可产生对稻种萌发有抑制作用的毒素,而固体培养时产毒能力高于液体培养。白化菌株回接到水稻上可重新产生白色稻曲球。该菌和稻曲病菌的酯酶同功酶和RAPD扩增谱带明显不同。可见白化菌株具有独立于稻曲病菌的新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7.
水稻条纹病毒胁迫下抗、感病水稻品种胼胝质的沉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探讨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在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与水稻互作中的作用,采用徒手切片法及苯胺蓝荧光染色技术研究RSV胁迫对抗、感水稻品种叶片中胼胝质沉积的影响.在RSV胁迫下,感病水稻叶片组织中胼胝质的荧光强度与健株无显著差异;而抗病水稻叶片组织中胼胝质的荧光强度却较健株明显增强,其中,大维管束中的维管束鞘内层厚壁细胞、木质部和韧皮部以及维管束鞘延伸的厚壁组织、小维管束、表皮细胞以及叶肉细胞均有较强的胼胝质荧光出现;且抗病水稻中的胼胝质荧光强度强于感病水稻.这说明水稻品种的抗性与胼胝质的沉积有关,ABA参与了RSV与水稻的互作,增强了水稻抗RSV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水稻条纹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是最重要的水稻病毒之一,给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它隶属于纤细病毒属,是该属的典型成员。其基因组由4条单链负义RNA基因组片段组成,根据序列分析和试验证据推测共可编码7个病毒蛋白。围绕近年来国内外有关RSV粒子特点、基因组和病毒蛋白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并提出了RSV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Rice blast caused by the fungus Magnaporthe oryzae (anamorph Pyricularia grisea ) is one of the most devastating diseases of cultivated rice worldwide. In this study, a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 gfp )-expressing M. oryzae strain was generated and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ection process in a commercial rice cultivar. Expression of the gfp gene did not affect the pathogenicity of the M. oryzae transformants. Confocal microscopy allowed in vivo imaging of this pathogen during infection of rice tissues. Magnaporthe oryzae pathogenicity was examined on both leaf and root tissues. In roots of wild-type plants, the fungus penetrated into epidermal and cortical cells, and colonized the central cylinder and xylem vessels. However, the dimorphic growth pattern typically observed during the biotrophic and necrotrophic stages of leaf colonization was not observed during colonization of root tissues. Furthermore, events occurring during infection of rice plants constitutively expressing the maize pathogenesis-related PRms gene were characteriz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ccurring during the interaction of this pathogen with untransformed rice plants. Fungal penetration was drastically reduced and delayed in tissues of PRms plants compared to untransformed plant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gfp -expressing M. oryzae represents a strategic tool for the assessment of blast disease resistance in transgenic rice which can be also applied to the analysis of the M. oryzae interaction with other cultivars or mutants of important crop species.  相似文献   

20.
水稻橙叶病分子检测及其在华南地区的发生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华南地区水稻橙叶病(rice orange leaf disease)进行病原菌分子检测和病情发生与分布调查。结果表明,该病是一种由电光叶蝉(Inazuma dorsalis)和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ticeps)传播的植原体(Phytoplasma)引起的病害,早期感病植株在分蘖期全株叶片表现为橙黄色,不久干枯死亡,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为害。电镜下观察,病株幼叶叶脉筛管细胞中存在大量植原体。巢式PCR可从来源于水稻病株及介体电光叶蝉和黑尾叶蝉DNA抽提物中获得单一扩增产物,PCR产物核苷酸序列与文献报道的水稻橙叶植原体16S r DNA序列(Gen Bank登录号:KR061356)同一率均为99.8%以上。2015年广东各主要稻区及海南中部和广西东南部均有该病发生与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