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西小麦生产力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土壤营养,降水、温热和小麦产量的最优回归模型,对陕西省小麦生产力作了数量化区划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生态经济条件下,渭河川地及长武、洛川原区,小麦土壤、降水和温热生产力都已发挥,而在黄土高原北部三个生产力还有潜力可挖。  相似文献   

2.
不同氮素和CO_2浓度对小麦生产力的影响H.B.在提高大气中CO2浓度情况下,小麦生产力与无机营养关系所做出的研究报道很少。还没有有关评价谷类作物生产力与生长过程中CO2浓度、无机营养元素积累与分配动态关系的系统性试验。在一些著作中指出,在加大CO2?..  相似文献   

3.
渭北旱塬属于雨养农业中,干旱已构成该区现阶段冬小麦再上新台阶的第一限制因子,因此蓄住自然降水,对解决该区干旱问题十分重要据此,我们在合阳甘井经过几年麦草覆盖保墒试验,提出了“留茬全程覆盖技术”。该技术使旱区小麦产量由中产提高到高产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自然降水的保蓄率,肥力进一步提高;改善了小麦根系数环境和土壤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4.
试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陕西渭北旱塬小麦越冬期和返青期降水对小麦产量有极显著效应,在抽穗期降水对小麦产量有显著效应。  相似文献   

5.
试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陕西渭北旱塬小麦越冬期和返青期降水对小麦产量有极显著效应,在抽穗期降水对小麦产量有显著效应。  相似文献   

6.
应用定位监测试验方法,系统分析了豫西旱作区降水、小麦—玉米播种时底墒、产量与水分相关性等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1)年度降水与生育期内降水不足、分布不均是影响小麦、玉米产量及稳定性的关键因素;2)旱作小麦—玉米一体化种植模式下,受降水量少影响,多数年份播种前土壤墒情较差;3)小麦产量与生育期内降水量相关性较低,与底墒相关性显著,小麦高产要求底墒提供100 mm以上的有效水分;玉米获得高产一方面需要较好的底墒,且更需要较多的降水(大于250 mm),降水的分布比降水量更为重要;4)不同年度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较大,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平均高于小麦0.46 kg/m~3。  相似文献   

7.
甜菜对耕层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大豆、玉米和小麦为对照,探讨了甜菜对耕层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甜菜与种植大豆和玉米比,耕层土壤地温变化动态相似,在作物生育期间,甜菜耕层的地温不仅不低于对照,而且还略高于对照;甜菜生育期间,在根系的伸展挤压动力下,有助于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甜菜茬耕层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总量较高,各粒级团聚体的稳定性也较高;种植甜菜对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总孔隙度和保持疏松的土壤结构有良好作用,甜菜茬土壤总孔隙度(0~40em)分别比大豆和小麦高1.8%~2.0%和4.3%~5.0%。  相似文献   

8.
小麦籽粒品质与基因型及环境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籽粒品质性状与加工特性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小麦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也是国际贸易中评价小麦品质和制定价格的依据。本文综述了小麦籽粒品质与基因型以及温度、光照、降水、土壤类型、病虫害、播期、施肥等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之间的关系。小麦籽粒品质主要受基因型控制,也受气候和土壤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在环境因素中,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对小麦籽粒品质影响尤为明显。在生产实践中,针对影响小麦籽粒品质变异的关键因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选育和种植适宜的品种,采取合理的施肥和灌溉等调控措施,小麦的籽粒品质将会得到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9.
土壤水气热     
土壤水气热1土壤水分土壤水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物生长需水的主要来源和作物吸收养料的煤介。是土壤中生物活动和养分转化过程的必要条件,也影响土壤的通气和温热状况及与耕作有关的物理性质。通常讲的土壤水是指在105~110℃温度下能驱逐出来的水。1.1...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旱地小麦自然降水和肥料利用效果以实现稳产高产栽培,通过3个不同降水年型田间试验,研究了晋南旱地麦田休闲期深翻时间和氮、磷施用方式对小麦群体、产量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期降水量及其分布、深翻时间和施肥方式共同影响旱地小麦播前0~200 cm土壤蓄水量、产量、水肥利用效率。休闲期丰水年较平水年和枯水年分别增产75.29%和170.39%,播前0~200 cm土壤贮水量分别多42.77 mm 和116.91 mm,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高2.94和8.77 kg·mm-1·hm-2,氮、磷利用效率也较高。8月中上旬深翻蓄水效果较好,可促进小麦植株和籽粒对氮、磷的吸收,增加冬前茎数和穗数,8月中旬深翻较7月中旬深翻增产5.43%~18.15%,播前0~200 cm土壤贮水量增加12.12~18.45 mm,水分利用效率和磷素利用率也较高。与播种前配施氮、磷肥相比,8月中上旬深翻时配施磷肥,播种前施入氮肥,可提高冬前和拔节期茎数、穗数和穗粒数,促进氮、磷积累和转运,从而增产,同时提高收获期0~200 cm土壤贮水量和水分利用率。在当前气候、栽培条件下,晋南丘陵旱地不同降水年型下均以8月中上旬深翻配施磷肥,播种前施入氮肥可提高土壤渗水特性,最大限度纳秋雨蓄墒,增加小麦冬前和拔节期茎数和穗数,提高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韩文炎 《中国茶叶》2004,26(6):42-43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有机改良物木屑、压滤泥浆、小麦秸秆、废茶叶、新鲜长春花(开白花和粉红色花)叶对小麦包囊线虫病的影响。试验的小麦品种为WH-542,有机物的加入量分为10g/kg和20g/kg 2个水平,播种7天前将有机物与自然感染线虫的土壤混合;另以混有1.5kg/hm^2呋喃丹3G的土壤和未经处理的土壤作对照。  相似文献   

12.
新消息     
新消息0296澳大利亚小麦品种籽粒对不同钙含量的反应──D.P.Oliver等人在国家小麦品种固和西澳大利亚试验站运用15个小麦品种进行了不同土壤和环境条件下的籽粒钙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籽粒钙含量存在显著的品种效应,尽管品种效应显著小于地点效应。在...  相似文献   

13.
渭北塬区旱地小麦微型聚水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渭北旱塬干旱少雨,冬小麦生育期内水分供需矛盾突出的气候特点,提出了旱地微型聚水保墒技术,该技术集地膜覆盖与秸杆覆盖于一体,把覆盖时间提前到前茬收获后,能将小麦整个生产年度降水最大限度蓄积并保存于土壤之中,加之温度和土壤养分提高,促进了小麦个体发育,具有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陕229小麦新品种开发过程中的几个特点,包括该品种的选育特点、品种表现特点及其异地鉴定、开发与区域试验同步实施、栽培与推广有机结合等,为小麦常规新品种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09年采用大区试验,在前茬小麦免耕和耕作方式下,自然条件下对夏玉米田进行土壤含水量变化及夏玉米产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夏玉米整个生育期降雨量为339.5 mm,前茬小麦两种耕作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土层的土壤平均含水量都在13%以上,并且两种方式不同土层平均含水量差异不显著;在夏玉米需水高峰期,相应的有效降水使土壤含水量能够满足夏玉米生长的需要。前茬小麦免耕和耕作下玉米平均产量分别为7 839.2、8 074.5 kg/hm2,差异不显著。因此,前茬小麦免耕可节省劳动量,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结构,消除犁底层对作物根系生长与养分吸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麦田土壤微生物三大种群数量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了了解山西晋中地区麦田土壤微生物的种群分布,为当地作物生产和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不同质地、不同肥力以及不同种植结构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麦田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垂直分布随深度增加而呈指数递减模型,其中细菌数量最多,垂直递减陡度大,呈三级递减;而真菌、放线菌分布密集于土壤根层0~20cm处,20cm以下急剧减少,且有中途数量回升的现象。三大菌群垂直递减与小麦根系干重递减的相关系数是0.957^**,0.990^**,0.996^**。麦田土壤肥力与三大微生物数量呈正相关。壤土地微生物数量较多,塿土地微生物数量较少,沙土地微生物数量最少;小麦不同品种根区微生物差异亦较显著。小麦与苜蓿、豌豆、油菜混播可极大地提高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在不施氮肥情况下,通过引进豆科间作作物使2种禾谷类种植制增加生产力、氮产出率和地面覆盖率的效果。在土壤低氮水平下种植的小麦或大麦行间栽培固氮豆科作物,1989—1992年在墨西哥多数处于雨养条件下,发现与对照禾本科作物产量(分布于1一4t/ha)相比,没有一种豆科作物使禾本科作物减产,而在某些情况下豆科作物附加的总生物量要高于对照1倍以上.不同的豆科作物试验表明了对不同种植者需要的适应性,间作的豆科作物于生物量在其后种植的饲草作物长柔毛野豌豆情况下可高达6.5t/ha,蚕豆(Viciafaba)可收1.4t/ha的干豆加3.5t/ha的绿草.间作下总生物量产生的土地当量率高达1.54。作物冠层光照测定表明,间作制较单作禾本科作物接受的光辐射比率高,从而说明了产生总生物量的差异大。此外,叶片氮素水平为3.8%,说明间作更科作物固定的氮素大于小麦作物移去的氮素.本文还对间作制下通过增加地面覆盖防治土壤侵蚀及增加土壤有机质投入的潜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小麦或大麦连作下全蚀病的治理(Ⅳ)R、JamesCook等用施肥和灌溉法治理全蚀病土壤pH和氮肥的处理全蚀病一般在石灰质土壤(pH6.0—7.0及其以上)和施过石灰的酸性土壤(pH小于5.5)中更严重。石灰的影响是土壤pH提高的结果,而不是石灰中的钙...  相似文献   

19.
地膜覆盖对小麦土壤水热状况及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适合旱地小麦新品种普冰151的高产栽培模式,在关中平原西部杨凌地区550mm降水条件下,对覆膜穴播、起垄覆膜沟播和露地条播小麦的土壤水热状况、灌浆特性及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地膜小麦的土壤含水量在越冬至拔节期高于露地条播,有利于冬前形成壮苗和早春返青,拔节期之后覆膜穴播小麦田土壤含水量最低(除0~20cm);覆膜于小麦拔节期前增温、保温效果显著,拔节期后地温较对照有所降低;覆膜穴播和起垄覆膜沟播平均灌浆速率比露地条播分别提高11.9%和5.5%,且能延长灌浆持续期;与露地条播相比,覆膜穴播和起垄覆膜沟播分别增产10.8%和4.9%,差异显著。综上所述,覆膜穴播小麦在保墒、保温及增产方面表现最好,起垄覆膜沟播次之;地膜小麦是适宜半湿润易旱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20.
水浇地冬小麦垄作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2,他引:35  
针对传统种植方式下.大水漫灌所造成的浪费水资源、破坏土壤结构、在高肥水条件下易招致小麦倒伏和病害发生等问题,对小麦垄作栽培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水浇地小麦高产、高效栽培开辟新途径。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垄作栽培下,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30%,当季氮肥利用率提高10%以上;由于垄作栽培改传统平作的大水漫灌为小水沟内渗灌,消除了传统平作大水漫灌导致的土壤板结现象,改善了根际土壤的理化性状,有利于小麦的健壮生长;由于垄作栽培改变了麦田的地貌特征,从而改善了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不仅降低了田间湿度,显著提高了小麦的抗倒伏及抗病能力,而且极显著地提高了小麦的光能利用率,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及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