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种群数量特征、群落结构特征、生物多样性指数3个方面,研究了雾灵山蒙古栎林群落。该群落由24科35属40种维管植物构成,分乔、灌、草3个层次。乔木7种,灌木15种,草本18种,Simpson指数是0.4388,Shannon-Wiener指数是1.3341,种间随遇率PIE=0.2986,相对应的均匀度指数Js=0.0102J,sw=0.8167J,pie=0.3057。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掌握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现状,对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蒙古栎群落开展了调查,共调查到乔木12种,灌木29种,草本49种。数据分析表明:蒙古栎是群落中的优势树种,在主林层中占控制地位;山楂叶悬钩子是群落灌丛中的主要优势种;披针苔草和野青茅是草本层中重要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内蒙古大兴安岭东南部林区蒙古栎林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研究,掌握了蒙古栎林在不同季节里物种数量变化情况,为今后保护、经营利用蒙古栎林提供第一手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区蒙古栎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北京地区蒙古栎林主要分布区的野外实地调查为基础,在完备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和应用性原则指导下,采用复合结构功能指标法,整合蒙古栎林研究的新成果,结合北京地区自然条件和森林植被的具体情况,以生物多样性指标为主,结合活力,恢复力和土壤指标,建立了评价蒙古栎林健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对研究区域的蒙古栎林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为蒙古栎林的合理健康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南北样带上出现的蒙古栎林进行了调查,从种群结构、更新情况等方面来阐述其基本情况,依据种群结构将其分为3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及受干扰后的波动稳定型种群;三者不但体现了种群的不同更新阶段,还反映了群落的不同演替阶段。重点分析了蒙古栎种群繁殖策略中的两种更新方式对其广泛分布态势的重要意义,萌生更新常在种群发展的前期起到相对重要的作用,使得该种群在数量上占有一定的优势,而实生更新的作用则主要在种群发展相对成熟的时候才表现的更加明显,两种更新方式的互补作用是使得蒙古栎林能在东北、华北地区广泛分布,并占据一定优势地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7.
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的蒙古栎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蒙古栎林的结构、林木蓄积、死地被物贮量及其最大持水量等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蒙古栎林的植物种数为22种;林木蓄积量为47.955 m3/hm2,死地被物贮量为25.3 t/hm2;最大持水量为72.2t/hm2。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相关模型模拟吉林省中部地区典型森林水量平衡过程提供基础数据,本次研究初步总结了吉林省中部地区天然蒙古栎林的降雨截留分配特征。【方法】基于吉林松江源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对其林外降雨、穿透雨、树干径流的定位观测数据,探讨该地区天然蒙古栎林的降雨截留再分配规律。【结果】2020年6—10月的蒙古栎林的林外降雨总量为804.40 mm,穿透雨量、树干径流、林冠截留分别占林外降雨总量的44.85%、5.77%、49.38%;蒙古栎林的穿透雨、树干径流与林外降雨均呈线性函数关系(R2=0.981、R2=0.862,p<0.01);林冠截留与林外降雨呈幂函数关系(R2=0.840)。【结论】与全国其他地区不同林型的冠层截留情况相比,吉林省中部天然蒙古栎林的冠层截留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0.
蒙古栎林优势种生态位重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丹  杨国亭 《林业科技》1999,24(1):20-22
以群落梯度变化代替环境因子梯度变化,运用生态指数,包括普遍重叠和特定重叠,对蒙古栎(Quercusmonaolia)种群相互关系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从吉林省红石林业局森林资源调查小班中筛选出天然蒙古栎小班,利用ArcGis对蒙古栎小班进行空间热点分析.结果表明:显著热点分布区蒙古栎小班3193个.其中,在不同坡度级上主要分布在坡度适中的斜坡,小班个数可达1506个;在不同坡位上主要集中在坡中,小班个数可达1290个;在不同坡向上主要分布在东南、南和西南等阳坡、半阳...  相似文献   

12.
格氏栲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对格氏栲天然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物种重要值进行调查分析 ,初步探讨格氏栲群落乔木树种的演替趋势。格氏栲林群落物种多样性Simpon指数和Shannon -Wiener指数分别达 0 95 8和 3 495 ,显示该群落是相对稳定性较大的群落 ,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 ;群落重要值分析表明格氏栲是该群落的主要优势种。群落演替趋势说明 ,要加强保护格氏栲自然更新 ,通过种子繁殖和萌蘖等方式互补 ,从而使其成为稳定的群落。  相似文献   

13.
对开展蒙古栎生物质能源林良种选育的目的意义及已开展的良种选育技术工作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下步研究方向,旨在为林木生物质能源林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柞蚕场蒙古栎在平茬后经不同时间(9年、12年、57年)封育保护而形成的蒙古栎次生林及对照柞蚕场蒙古栎林(3年生)为研究对象,对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不同恢复阶段的种群结构与群落多样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封育林龄的增长,乔木层蒙古栎种群所占的重要值比例在降低,蒙古栎林在恢复演替进程中不断向阔叶混交林的方向发展;灌木物种间的重要值差距在减小;草本层植物种类在不断减少;蒙古栎林优势种群径阶分布宽度增加,径阶分布趋向于正态分布。在封育不同恢复阶段,羊胡苔草重要值均表现为最大,是草本群落最主要的物种。不同恢复阶段林分乔木层、灌木层物种多样性表现为随封育林龄的增长而增大,草本层多样性表现为随封育林龄的增长而减小。  相似文献   

15.
甜槠林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不同海拔高度甜槠林群落结构及物种重要值特征的基础上,应用物种多样性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等指标测定甜槠群落不同海拔梯度物种多样性,分析甜槠林物种多样性梯度变化效应。结果表明,甜槠群落物种多样性梯度变化规律明显;总体上物种多样性高,种类组成复杂,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层次明显。  相似文献   

16.
河北雾灵山自然保护区蒙古栎林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北雾灵山蒙古栎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混交度、大小比和角尺度3个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蒙古栎天然林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蒙古栎种群密度和断面积占有优势,蒙古栎林平均混交度为0.253,蒙古栎林空间配置简单,林分混交度较低;蒙古栎种群和核桃楸种群以优势和亚优势为主,分别占总林分的57%和64%;在角尺度研究中,相对空间结构单元而言,该林分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在对林分以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为前提的经营时,应以森林群落自然生长和演替过程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蒙古栎林全林整体生长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汪清林业局1997年、2007年森林经理调查的61块蒙古栎林的固定样地数据建立了蒙古栎林全林整体模型。全林整体模型是一组非线性联立方程组,它由8个非线性模型组成。利用Forstat2.0软件中的"非线性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方法求解模型参数,保证了模型的无偏性。"刀切法"检验结果表明各林分因子的平均相对误差和相对均方误差均在15%以下。应用全林整体模型可以进行不同初始条件林分的生长分析及制定不同立地条件的林分密度控制图,为蒙古栎林的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沙日温都栎林自然保护区蒙古栎林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林分密度对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共有13科、14属、16种草本植物;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均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林分密度为750株/hm2时,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达到最大值;林分密度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树高、胸径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郁闭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枝下高不相关。综上所述,最合理的蒙古栎林密度为750株/hm2,该密度下最有利于蒙古栎林及林下草本植物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蒙古栎林资源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截止2006年底,黑龙江省森工林区蒙古栎林(含矮林)总面积52.76万hm2、总蓄积3 562.34万m3,分别占有林地总面积的6.36%、总蓄积量的5.49%,但幼龄林占全部面积的50%以上.经初步测算,蒙古栎林(含矮林)已结实林分总面积24.38万hm2,果实产量约为1.62亿kg/a.  相似文献   

20.
在黑龙江省小兴安岭东部地区(东经444-4726 N?北纬2633-13141? 海拔400-1000 m), 对不同封育时间、不同坡向的蒙古栎林中的主要乔木树种径级结构进行分析。在阳坡,针对封育5年 16年和24年蒙古栎种群, 分别选择6个重复样地。在阴坡,也同样分别选择6块样地。每块样地的面积为20 m×20 m。在每块样地中, 测量各树的胸高直径,树高和冠幅直径。结果表明:在封育5年样地内,蒙古栎、糠椴和黄榆种群的数量均随着径级的增加而单调下降,表明均为增长型种群;在封育16年以后,由于林内乔木层的盖度较大,糠椴和黄榆种群均呈不同程度的衰退,已经成为蒙古栎种群的伴生种群;封育24年样地中,蒙古栎种群明显成为优势树种。在阳坡随封育时间延长乔木层盖度增长较快,而阴坡乔木层盖度增长较慢;糠椴和黄榆种群随封育时间延长逐步衰退的现象在阳坡比阴坡表现明显。图2表1参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