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丽格海棠的叶片离体培养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几年从国外引进的名贵花卉丽格海棠是球根海棠与野生秋海棠的杂交品系,其花型、花色丰富,花朵硕大,花品华贵瑰丽,且品种数量少,市场需求量大,售价高.但由于其属短日照植物,采用生产上常用的扦插法繁殖时,繁殖系数低.为了满足市场需要,我们进行了丽格海棠的叶片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张瑞越  拾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080-18081
[目的]研究丽格海棠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最佳培养基配方条件,为其快速繁殖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丽格海棠幼嫩叶片为外植体,对其进行诱导、增殖和生根培养,确定其再生体系。[结果]以1 cm2左右带叶脉的幼嫩叶片为外植体,诱导愈伤和丛生芽的培养基为MS+6-BA 0.50 mg/L+NAA 0.50 mg/L+4%芦荟原汁,诱导率分别为94.44%和66.67%;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10 mg/L,生根率为100%。[结论]该研究建立了丽格海棠离体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3.
丽格海棠离体叶片培养不定芽发生和微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丽格海棠 (Begonia×Elatior)是秋海棠科秋棠属多年生草本花卉 ,它的株型极象球根海棠 ,但与球根海棠有明显的区别 ,即丽格海棠无明显的球茎 ,其花色比球根海棠更加绚丽多彩 ,而且花期也长。丽格海棠是近年从国外引进的花卉新品种 ,由于色彩娇艳 ,花期正值春节 ,是居室环境的较好装饰花卉 ,受到人们欢迎。丽格海棠是雌雄异花植物 ,用种子繁殖后代容易发生变异 ,不能保持原品种的特性 ,特别是重瓣类型 ,其种子后代多向单瓣方向退化。丽格海棠扦插繁殖难度较大 ,怕冷怕热 ,夏天最高温度不能超过 2 5℃ ,冬季最适在 1 0℃以上 ,…  相似文献   

4.
丽格海棠幼嫩叶片离体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丽格海棠幼嫩叶片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BA、NAA等激素,探讨了外源激素对其愈伤组织形成、不定芽分化、增殖与不定根形成的影响并建立了4个品种的的微繁体系;通过采取不同驯炼苗措施,总结了一整套炼苗与栽培技术.试验表明:选用MS 6-BA 1.0 mg·1-1 NAA 0.1mg·1-1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率80%以上;选用Ms 6-BA 1.0 mg·1-1 NAA 0.1 mg·1-1与MS 6-BA 0.5 mg·1-1 NAA 0.1 mg·1-1交替进行增殖培养可得到生长健壮的不定芽;在1/2MS IBA 0.6 mg·1-1培齐基中培养20d生根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5.
对丽格海棠幼嫩叶片和叶柄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过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丽格海棠的再生体系.该体系是以1 cm2左右带叶脉的幼嫩叶切片为外植体;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0.5 mg/L+NAA 0.5 mg/L或MS+6-BA0.5 mg/L+NAA0.1 mg/L+4%芦荟原汁,接种培养30~40 d;丛生芽继代培养基为MS+6-BA 0.05 mg/L+NAA 0.1 mg/L,培养时间20 d;生根培养基为1/2 MS+IBA 0.5 mg/L,培养时间30 d.该体系的建立对丽格海棠种苗快速繁殖和规模化生产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7.
丽格海棠组织培养外植体再生体系建立关键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丽格海棠的叶、茎、花茎、叶柄等营养器官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着重研究丽格海棠的最佳外植体,最佳培养基配方及接种模式的关键技术。研究表明初代培养基本培养基为MS,激素配比为6-BA0 5mg/L+NAA0 1mg/L,培养30d可获得较多的不定芽。外植体分化能力的研究表明丽格海棠的不同类型外植体能力大小为:叶>茎>花茎>叶柄;从叶片的不同部位来看,叶中>叶侧>叶边缘;从不同叶龄来看,中等成熟叶>幼叶>完全成熟叶>芽叶。叶片的接种模式:反放比正放好。  相似文献   

8.
陶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426-11427
对丽格海棠进行增殖培养,结果发现丽格海棠在继代增殖培养过程中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1.0mg/L+NAA0.1mg/L+IBA0.10mg/L+食糖30g/L+琼脂8g/L,pH值为5.8~6.0。  相似文献   

9.
以丽格海棠嫩叶片为外植体,接种在固态诱导培养基上形成丛芽后,再转至不同的增殖培养基上,分析和比较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快繁效果。结果表明:MS BA1.5mg.L-1 NAA0.01 mg.L-1液体培养基是最佳增殖培养基;1/2MS NAA0.1 mg.L-1液体培养基的生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丽格海棠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丽格海棠(Begonia elatior hybrids)属秋海棠科秋海棠属多年生草本花卉,是球根海棠和野生秋海棠的杂交品系。丽格海棠为须根系,株形丰满,枝叶翠绿,茎枝肉质多汁。单叶互生,不对称心形,叶色多翠绿,少有红棕色。花形多样,多为重瓣,花色丰富,有红、橙、黄、白等,花朵硕大、色彩艳丽,具有独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大白菜真叶高效再生体系。【方法】选择‘06J28’、‘92S105’、‘06J30’、‘06J31’4种不同基因型大白菜作为试验材料,以刚长出第2片真叶的大白菜幼苗的第1片真叶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激素(6-BA、NAA、TDZ)组合、外植体切割与接种方式以及不同基因型对真叶不定芽再生的影响。【结果】在MS+4.0mg/L 6-BA+0.14mg/L NAA培养基上培养时,‘06J28’真叶不定芽再生率和再生系数达到最大分别为87.63%和2.62;在MS+0.3mg/L TDZ+0.14mg/L NAA培养基上培养时,‘06J28’真叶不定芽的再生率和再生系数分别为80.73%和1.89,表明TDZ的作用与6-BA相似。在真叶柄基部和下胚轴交接处横切,保留完整真叶作为外植体为最佳切割方式,以真叶柄的下端竖直向下插入培养基为最佳接种方式。在供试的4种基因型材料中,‘06J28’真叶的再生率最高,达87.63%;‘92S105’的再生系数最高,达3.76。【结论】建立了大白菜真叶高效再生体系,为大白菜转基因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717’杂交杨(‘INRA 717-1B4’杨)组培苗为试验材料,采用0、2.5%、5.0%、10.0%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PEG对‘717’杂交杨膜脂过氧化和抗氧化保护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2.5%PEG处理促进了‘717’杂交杨的生长,而10.0%PEG显著抑制其生长。(2)PEG处理显著增加‘717’杂交杨幼苗体内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其中10.0%PEG处理最显著。(3)3个PEG浓度处理都降低了‘717’杂交杨超氧歧化酶(SOD)的活性,浓度越大下降越大;而PEG处理后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4种酶活性都较对照显著提高,其中POD、APX活性都随着浓度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强,而2.5%PEG处理10 d和5.0%PEG处理20 d后CAT活性最高,5.0%~10.0%PEG处理GR活性增加明显,但10.0%PEG处理后CAT与GR活性比5.0%处理的有所降低。(4)3个浓度PEG处理均能显著促进抗坏血酸(As 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的积累,As A含量在5.0%和10.0%PEG处理10 d时上升较显著,GSH含量在2.5%PEG处理10 d时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在10.0%PEG处理时GSH含量出现下降。结果表明,低浓度(2.5%)PEG处理刺激了‘717’杂交杨的生长状态,通过提高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剂的含量以维持其生长,而高浓度(10.0%)PEG处理时,细胞的ROS清除平衡被打破,细胞受到伤害。  相似文献   

13.
以月季品种红双喜为试材,以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不同6-BA与NAA浓度配比、不同芽龄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不同NAA浓度与培养基大量元素强度组合对芽苗再生根诱导的影响等。结果表明:月季品种红双喜丛生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 6-BA 2.0 mg/L NAA 0.05 mg/L,增殖倍数可达5.0;芽龄在5周以上的腋芽丛生芽增殖倍数可达5.0以上;芽苗再生根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 NAA 0.05 mg/L,再生根诱导率可达90%,平均再生根数为8.1条,瓶苗的移栽成活率高达100%。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月季品种红双喜离体培养植株高效再生体系,为进一步开展月季基因工程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辣椒子叶和下胚轴的离体培养及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采用 9 个辣椒品种(Capsicum annuum L.)的子叶和下胚轴,分别离体培养在附加不同激素及化合物的MB5培养基上,对苗龄、基因型、不同外植体、激素组合和 AgNO3等对外植体不定芽诱导分化和芽伸长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苗龄对外植体不定芽分化的方式有直接影响;AgNO3的加入可使芽分化率平均提高 20 %~30 %,并缩短外植体再生时间;子叶的不定芽分化率高于下胚轴;B5维生素有利于芽的生长和芽伸长率的提高。通过结果比较,筛选出了辣椒子叶和下胚轴离体再生的较好芽分化培养基为 MB5+5 mg/L、6-BA+0.5 mg/L、IAA+4 mg/L、AgNO3+30 g/L、蔗糖+5 g/L 琼脂;芽伸长培养基为 MB5+3 mg/L、6-BA+1 mg/L、IAA+2 mg/L、GA3+4 mg/L、AgNO3+30 g/L、蔗糖+5 g/L 琼脂;生根培养基为 1/2 MS+0.2 mg/L、IAA+0.1 mg/L NAA。  相似文献   

15.
以著名的地方特色品种鸡纯系寿光鸡和斗鸡组合杂交、筛选优化出的杂交后代鸡为试材 ,采用(SDS) PAGE技术对杂交后代鸡及亲本的血液蛋白质、酶蛋白和 EST(酯酶同工酶 )进行多态分析。结果表明 ,在还原条件下 ,全血样品更能显示出蛋白质 (酶 )的多态变化 ,优化杂交后代母鸡的蛋白质结构出现新的亚基组分 S1 ~ S5,存在丰富的多态、酯酶 (EST)同工酶快区 Es-1位点 ,由多等位基因支配 ,新出现 Es-1 F、Es-1 C、Es-1 A2 等位基因 ,其差异变化的频率很可能直接或间接调控影响后代品系的生产性能。提示蛋白质和EST多态的遗传变异 ,是动物群体遗传分析和种质评估、保存利用及杂交亲本选配的有效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6.
了解不同土壤生物工程措施下根系分布特征与抗拉特性对土壤生物工程措施的合理配置意义重大。以竣工5年的北京市怀柔区土壤生物工程试验区4种不同种植方式(埋根、扦插、梢捆、灌丛垫)下的金丝柳根系为研究对象,测量统计不同土层深度、不同径级的根系生物量并进行单根拉伸试验,分析在不同种植方式下金丝柳根系的生物量分布特征和单根抗拉特性,结果表明:灌丛垫和梢捆措施根系主要分布在0~40cm深度的土层中,在0~20cm土层中尤为集中。灌丛垫方式下根径≤1mm的细根含量丰富(占其总量的31.3%),须根系最为发达,梢捆次之,细根含量占其总量的19.2%。不同种植方式下根系抗拉力与直径都呈正相关,且以幂函数的规律变化。在0~20cm的土层中,不同种植方式下根系的抗拉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平均抗拉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埋根、扦插、梢捆、灌丛垫;而平均延伸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灌丛垫、梢捆、扦插、埋根。所以,灌丛垫和梢捆方式下根系浅层生物量较大,须根发达且具有更好的延伸性能,可有效减轻表土侵蚀,应设置在水位浮动区;埋根和扦插措施下根系能抵抗更大的剪切力,更好地深入土层深处,可设置在岸堤区。   相似文献   

17.
以君迁子(Diospyros lotus Linn.)休眠芽和叶片为外植体,研究基础培养基种类和外植体基因型对休眠芽初代培养的影响,比较叶片放置方式、TDZ浓度、ZT与TDZ不同浓度组合及暗培养时间对叶片愈伤组织形成和不定芽再生的影响;然后对再生芽进行生根。结果表明:君迁子休眠芽初代培养中,DKW培养基最适合其生长发育,休眠芽生长势最佳;初代培养中,不同基因型的外植体在DKW培养基中生长势基本相同,说明外植体基因型对其初代培养没有影响,但对继代培养影响较大。叶片下表面朝上放置在MS+ZT 0.1 mg/L+TDZ2.0mg/L中暗培养20d,愈伤组织形成率达100%,在(1/2N)MS+2.200 mg/L TDZ上愈伤组织形成率为81.4%;叶片下表面朝上放置在MS+ZT 1.0mg/L+TDZ 2.0mg/L中暗培养0d,不定芽再生率和外植体平均不定芽数最高,分别为34.4%和2.1±0.3。组培苗在1/2MS(1/2N)+IBA 1.0mg/L中培养5d后,转入1/2MS(1/2N)+1g/L活性炭培养20d,生根率为58.14%,平均根数为4条。  相似文献   

18.
刘静 《南方农业学报》2011,42(8):839-842
优化兰州百合组织培养体系,提高其植株再生率,建立高频植株再生体系.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鳞片为外植体,以MS和1/2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NAA(0.2~1.0 mg/L)、6-BA(0.5~2.0 mg/L)、KT(0.1~1.0 mg/L)、IBA(0.2~1.0 mg/L)、IAA(0.2~1.0 mg/L),对兰州百合进行鳞茎诱导、增殖和生根培养,筛选最佳激素配比.6-BA浓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小鳞茎形成,当1.0 mg/L 6-BA与0.2~1.0 mg/L NAA配比时,鳞茎诱导率和平均生成鳞茎数较高;随着NAA浓度增加,平均生成鳞茎数不断增加,其中以1.0 mg/L 6-BA+1.0 mg/L NAA组合平均小鳞茎最多,为5.9个.与0.5~1.0 mg/L KT+0.2 NAA mg/I组合相比,添加0.5~1.5 mg/L6-BA+0.5~1.0 mg/L KT或0.2NAA mg/L组合培养基更利于芽增殖,但其丛芽长势较弱,其中以添加0.5 mg/L 6-BA+0.2 mg/L NAA培养基从芽长势和小鳞茎长势较好,平均分化鳞茎较多.在以MS、1/2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添加0.2~1.0 mg/LIAA或IBA培养基中,随着IAA或IBA浓度升高,鳞茎生根率不断降低,根质量不断下降,而平均根数和根长表现有所不同.从根质量来看,MS培养基根质量不如1/2MS培养基;而在1/2MS培养基中,1/2MS与IBA组合优于与IAA组合.鳞茎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1.0 mg/L 6-BA+NAA 0.5~1.0 mg/L,不定芽增殖最适培养基为MS+0.5 mg/L 6-BA+0.2mg/L NAA,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2 mg/L IBA,生根效最好,生根率为100.0%,根中等长度、粗壮,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19.
兰州百合快速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兰州百合组织培养体系,提高其植株再生率,建立高频植株再生体系。【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鳞片为外植体,以MS和1/2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NAA(0.2~1.0mg/L)、6-BA(0.5~2.0mg/L)、KT(0.1~1.0mg/L)、IBA(0.2~1.0mg/L)、IAA(0.2~1.0mg/L),对兰州百合进行鳞茎诱导、增殖和生根培养,筛选最佳激素配比。【结果】6-BA浓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小鳞茎形成,当1.0mg/L6-BA与0.2~1.0mg/LNAA配比时,鳞茎诱导率和平均生成鳞茎数较高;随着NAA浓度的增加,平均生成鳞茎数不断增加,其中以1.0mg/L6-BA+1.0mg/LNAA组合的平均小鳞茎最多,为5.9个。与0.5~1.0mg/LKT+0.2NAAmg/L组合相比,添加0.5~1.5mg/L6-BA+0.5~1.0mg/LKT或0.2NAAmg/L组合的培养基更利于芽增殖,但其丛芽长势较弱,其中以添加0.5mg/L6-BA+0.2mg/LNAA培养基的丛芽长势和小鳞茎长势较好,平均分化鳞茎较多。在以MS、1/2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添加0.2~1.0mg/LIAA或IBA的培养基中,随着IAA或IBA浓度的升高,鳞茎生根率不断降低,根质量不断下降,而平均根数和根长表现有所不同。从根的质量来看,MS培养基的根质量不如1/2MS培养基;而在1/2MS培养基中,1/2MS与IBA组合优于与IAA组合。【结论】鳞茎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1.0mg/L6-BA+NAA0.5~1.0mg/L,不定芽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MS+0.5mg/L6-BA+0.2mg/LNAA,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2mg/LIBA,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为100.0%,根中等长度、粗壮,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适宜于黄瓜体细胞胚发生的培养条件,为完善黄瓜胚状体再生途径及建立黄瓜优良的遗传转化受体系统奠定基础。【方法】以8份不同基因型黄瓜种质Q24、Q16、9930、No.26、Gy14、No.14、S63和16F7-2-8为材料,研究基因型对黄瓜胚状体诱导的影响。以胚状体诱导率及成苗率为考察指标,以Gy14和9930为材料,探讨苗态(子叶未展开,子叶即将展开,子叶展开)对黄瓜胚状体诱导的影响;以Gy14为材料,从子叶切割方式(不保留下胚轴及保留约1,2 mm下胚轴)、无菌苗培养阶段光照与否、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2,4-D的质量浓度(0.75,1.00,1.50,2.00 mg/L)以及胚性愈伤的诱导时长(20,30和60 d)等方面,对黄瓜胚状体再生体系进行优化。【结果】基因型选择结果显示,Gy14和9930比其他基因型黄瓜种质更易诱导出较明显的胚状体。与子叶即将展开和子叶已展开2种苗态相比,子叶未展开时,Gy14和9930的胚状体诱导率较高,分别可达39.3%和38.7%。子叶节保留约1 mm下胚轴处理的胚状体诱导率最高,可达85.2%。无菌苗培养阶段每天进行16 h光照和全天暗处理2种方式,对于胚状体诱导率的影响不显著。适宜胚状体诱导的2,4-D质量浓度为1.00 mg/L,胚状体诱导率为31.6%。与诱导20和60 d相比,外植体在诱导培养基上诱导30 d的愈伤组织胚状体诱导率和成苗率较高,分别为39.6%和65.6%。【结论】黄瓜Gy14的无菌苗处于子叶未展开、仍呈抱合状态时,对其采取保留约1 mm下胚轴的切割方式,置于含1.00 mg/L 2,4-D的培养基上培养30 d后,可较为高效地产生胚状体,并获得完整的植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