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辽东山区的以胡桃楸为主天然次生林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方法]研究林分结构类型、林分密度、立地条件对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胡桃楸天然次生林比长白落叶松纯林的土壤更加疏松多孔,土壤蓄水能力更强。相同林龄树种组成对水源涵养能力没有显著的影响,林分密度对于天然次生林的蓄水能力有显著影响。不同立地条件林地土壤的蓄水能力也存在显著差异,坡度越大,水源涵养能力越低。阴坡比阳坡的蓄水能力强。[结论]胡桃楸天然次生林土壤蓄水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辽东山区胡桃楸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冠光竞争高法将胡桃楸次生林划分为上、中、下3个林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林层的树种组成、径级结构、空间结构特征等。结果表明:上、中、下3个林层平均树高分别为14.86~17.02、11.18~12.77 m和7.33~8.01 m,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层树高间差异极显著,分层效果较好。上林层为林分蓄积量主要贡献层,占林分总蓄积量61.86%~78.7%;其次为中林层,下林层最少。各林层径级分布曲线不同,下林层径级分布呈反“J”曲线,中林层呈左偏单峰曲线,上林层为多峰曲线。林分整体处于中度混交向强度混交的过渡状态,3块标准地上、中林层的混交度平均值分别为0.512、0.574,为中度混交,下林层平均混交度为0.671,接近强度混交,各林层平均混交度表现为随垂直高度的降低而增大。标准地1和标准地3为聚集分布,标准地2属于随机分布。随林层垂直高度的降低,林分聚集度和竞争指数均有所增加。从林分的垂直结构判断胡桃楸次生林的林分结构相对稳定,其未来的演替方向可能为以落叶松和胡桃楸为优势种的针阔混交林或者以胡桃楸、蒙古栎和花曲柳为优势种的阔叶混交林,下林层的更新能力较差,应采取人工措施促进其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东北不同山脉胡桃楸次生林径级结构和乔木生物量情况,为后续次生林相关研究及该地区林分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在张广才岭、长白山、老爷岭和龙岗山山脉21个典型区域内共设置样地202块,应用三参数Weibull分布、Johnson's SB分布和负指数分布对调查样地内乔木直径进行拟合,并进行相对偏差和...  相似文献   

4.
贺兰山天然油松林凋落物储量与分解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松是贺兰山天然林区的重要建群种,生长已有近百年历史,已经形成了深厚的凋落物层,对促进森林土壤养分积累与森林的自然更新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标准样地的凋落物调查,结果表明:不同龄级的油松凋落物厚度与储量不同,72龄级的储量最高,为46.09 t/hm2,其次是63龄级,为45.32 t/hm2,45龄级的储量较低,为22.41 t/hm2;不同立地条件下凋落物的储量不同,坡下部储量最大,为29.64 t/hm2,其次是坡中部和坡上部,分别为21.38 t/hm2和16.31 t/hm2。表明在贺兰山的生态条件下,油松林凋落物的储量受生长年限和立地条件的影响,分解过程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异质性,其趋势是大龄级的分解速率远高于中龄级,坡下部大于坡中部和坡上部,成为目前林区土壤有机质积累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森林凋落物及其分解过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凋落物是林地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其凋落量及分解过程对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影响极大。文章综述了森林凋落物的概念、组成及控制凋落量的主要因素;指出凋落物自身特性尤其是化学特性以及土壤生物、气候、土壤理化性质、人类活动等外部环境条件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因子;分析了现阶段反映凋落物分解状况的分解率概算模型、时间衰退模型和影响因子关系模型;提出在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森林凋落物各组分之间交互效应对其分解过程的影响,将是今后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提高胡桃楸嫩枝扦插生根效果.[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不同采稳时间、基质、激素、蔗糖质量分数处理对胡桃楸嫩枝扦插生根率的影响.[结果]采穗时间是影响胡桃楸嫩枝扦插生根的主导因子.7月中旬采条,经NAA 500 mg/kg和蔗糖5%处理后,以蛭石为基质进行扦插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为66.66%.[结论]基于节约成本考虑,胡桃楸嫩枝扦插适宜组合为:7月中旬采穗+ NAA 500 mg/kg+ 2%蔗糖+蛭石.  相似文献   

8.
凋落物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介绍凋落物分解一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论述了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酸沉降增加、林火增多、土地利用变化等环境因子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酸沉降通常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有促进、抑制或无明显影响等3种作用。林火发生后短期内对凋落物分解有抑制作用,长期则逐渐转变为积极的促进作用。土地利用变化则因转变方式不同而对凋落物分解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今后亟待加强多个环境因子对凋落物分解复合作用影响的研究和长期观测。参52  相似文献   

9.
杉木人工林凋落物量及其分解过程中碳的释放率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中南林学院学报》2005,25(6):12-16
  相似文献   

10.
以吉林省吉林市磨盘山落叶阔叶林中早春植物为研究对象,对全叶延胡索(Corydalis repens)、多被银莲花(Anemone raddhotoma)、朝鲜顶冰花(Gagea lutea)进行野外分解试验,研究分解过程及其特点,探讨早春植物的养分循环规律。对落叶阔叶林中3种主要早春植物凋落物进行分解试验,朝鲜顶冰花的分解速率最快,为0.034 8 g/(g·d);多被银莲花次之,为0.024 0 g/(g·d);全叶延胡索最慢,分解速率为0.023 0 g/(g·d)。朝鲜顶冰花分解最快,完全分解需要86 d;多被银莲花为124 d;分解最慢的是全叶延胡索,需要130 d。  相似文献   

11.
以位于中国东北吉林蛟河的天然红松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中主要树种的凋落物分解速 率和分解过程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内容包括该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红松、蒙古栎和色木槭的凋 落物的分解速率,在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动态和凋落物的混合效应及其机制等。本研究使用的具体方法为凋落物降 解袋法。结果表明:1)凋落物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初始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初始氮、磷含量与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呈正 相关。2)不同树种凋落物的失重率之间差异显著,且均随时间进程增大,但是和时间不成线性关系。3)在整个分 解进程中,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开始时明显升高,中后期以后逐渐平稳。4)单一凋落物分解中,阔叶凋落物的分解速 率高于针叶的分解速率。5)395 d 的分解进程中,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全钾(K)含量呈动态变化, N 和 P 均表现出富集现象,N 在短期富集后强烈释放;C 和K 表现为净释放;C/ N 持续下降。6)红松 蒙古栎和红松 色 木槭混合凋落物对分解速率产生显著的混合效应; 混合凋落物对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动态, 尤其是P 和N 元素具有 显著的混合效应, 而混合效应的方向(正或负)和强度是十分复杂的;混合效应是否能发生及其发生的方向主要是 由组分凋落物的特点来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在大尺度气候梯度上研究森林凋落物生产分解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对于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寒温带的黑龙江呼中、温带的吉林长白山、暖温带的北京东灵山、北亚热带的湖北神农架、中亚热带的四川都江堰和浙江古田山,选择典型地带性成熟林,设置72个样地。观测和研究各地点森林凋落物的产量、凋落动态和分解速率,分析三者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带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年产量为亚热带森林>暖温带森林>温带森林>寒温带森林。随纬度的增加,凋落物产量逐渐减少,凋落物产量与森林类型极显著相关,与年均温显著相关,而与年均降水关系不显著。凋落物生产动态表现为亚热带地区3个类型森林生态系统为双峰型,暖温带、温带、寒温带3个类型森林生态系统为单峰型。凋落物分解速率k表现出了与凋落物产量相似的变化趋势,即随着纬度的增加,分解速率k值逐渐降低,分解速率与年均温极显著相关,与年均降水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10年生千年桐凋落物量、组成及其分解速率。[方法]以同年营造的杉木林为对照,采用篷布样方收集凋落物,定期统计;凋落物现存量采用比值法,测定分解速率。[结果]10年生千年桐林凋落物量为19 287.7 kg/hm2,是同年杉木林的4.8倍,其主要组分为叶、枝,占总凋落物量的77.8%。千年桐凋落物月动态呈单峰右偏,峰值出现在12月。千年桐半分解、完全分解与未分解凋落物量比值为5.39,杉木仅为0.09。[结论]千年桐是优良的培肥树种,在林业生产中可以作为多用途树种,在适宜区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胡桃楸种源试验林的遗传变异和优良种源的选择。结果表明,胡桃楸种源间的树高、胸径、材积等生长性状的差异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胡桃楸的主要性状与经度、纬度、海拔的相关系数都未达到显著水平,呈现随机变异;胡桃楸生长性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从相关系数看,年均温、年积温、日照常数和年降水量对生长有一定影响,表现为随着年均温、年积温、日照常数和年降水量的增加,树高、胸径、材积等生长性状的取值增大;舒兰是优良种源,材积比其他种源高出64.03%。  相似文献   

15.
池杉林网凋落物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池杉(Taxodium ascendens)林网凋落量及凋落物干质量损失率的测定,对池杉林网凋落物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池杉林网年凋落量5年生比4年生时,有比较明显的增大;10年生时,凋落量达4708.5kg/hm^2.(2)池杉林网月凋落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凋落过程呈现出双峰的W型变化,一年中出现2个高峰,第1个高峰期出现于冬季的12月和次年1月,其凋落量占年凋落总量的43.9%-45.8%;另一个高峰期出现在夏季的6-9月,其凋落量占年凋落总量的32.0%-45.8%.(3)池杉林网凋落物年干质量损失率为57.48%,年分解速率为1.0706,理论分解期(残留1%)为4.477年,10年生池杉林网凋落物现存量为7049.1kg/hm^2.  相似文献   

16.
木荷叶凋落物的分解及养分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网袋法研究木荷Schima superba叶凋落物分解及其养分动态。结果表明:木荷叶凋落物分解1 a后质量损失率为41.5%,分解率为0.001 6 d^-1,完成50%分解以及完成95%分解所需的时间分别为1.36和5.47 a。分解过程中,氮存在一定的富集现象,磷处于波动的富集状态,钾呈现单调下降的变化趋势,而碳氮比和碳质量分数都是前期少量上升而后期下降。各营养元素的年释放率大小顺序依次为钾(81.3%)〉碳(54.8%)〉氮(35.7%)〉磷(28.6%)。  相似文献   

17.
【目的】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凋落物的分解及其伴随的养分释放和土壤有机物结构的变化是森林生态系统运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采取措施加快凋落物分解,对于加快养分归还、促进林木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方法】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中4种间伐强度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布设凋落物,分别测定0(CK)、15%、20%、30%4种间伐强度下(以下分别简称为CK、15%、20%、30%)凋落物、有机质、全碳(C)、全氮(N)、全磷(P)、全钾(K)的残留率等8项物理和化学养分指标,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及Duncan多重比较等方法研究华北落叶松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及养分动态变化。【结果】(1)间伐显著降低了华北落叶松凋落物的残留率,到2015年9月,残留率大小分别为:CK> 30%> 20%> 15%;(2)不同间伐强度下,华北落叶松凋落物分解速率大小依次为:15%> 30%> 20%> CK,其中,30%和20%间伐强度下分解速率差异不大。(3)间伐强度和时间发生对有机质、C、N、P残留率有交互作用,且影响极显著,而...  相似文献   

18.
两种森林凋落物分解及其土壤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胡桃楸嫁接核桃技术.[方法]以插皮舌接方法嫁接4个品种核桃当年生枝条接穗,研究不同品种核桃的嫁接成活率和电导率.[结果]辽核1号和麻核桃的成活率均高于香玲核桃和礼品1号,4个品种核桃嫁接成活率依次为麻核桃嫁接成活率>辽核1号嫁接成活率>香玲核桃嫁接成活率>礼品1号嫁接成活率.[结论]该研究为胡桃楸嫁接薄皮核桃提供技术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红松阔叶林4种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其营养动态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2013年在吉林蛟河天然红松阔叶林中,应用凋落物降解袋法研究了红松( Pinus koraiensis)、蒙古栎( Quercus mongolica)、紫椴( Tilia amurensis)和色木槭( Acer mono)4个主要优势乔木树种的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其营养动态。研究结果表明:4个试验树种的凋落物失质量率均随时间进程增大,但是和时间不成线性关系。在整个分解进程中,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开始明显升高,中后期开始分解速率逐渐平稳;阔叶凋落物分解速率高于针叶分解速率。通过模型模拟,4个树种的分解系数k值依次为红松(0.53±1.03)、蒙古栎(0.77±1.27)、紫椴(1.60±0.52)、色木槭(1.50±1.81),林中主要凋落物95%分解时间约为5~7 a。分解进程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质量分数呈动态变化,4个树种的N和P均表现出富集现象,N在短期富集后强烈释放;C和K表现为净释放;w( C)/w ( N)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