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秸秆覆盖对盐渍化土壤水盐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研究了不同秸秆覆盖量处理对盐渍化土壤蒸发量、含水率及含盐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秸秆覆盖量增加,土壤蒸发量逐渐减少,当秸秆覆盖量为7 500 kg/hm2时,日蒸发量减少幅度趋于稳定。(2)秸秆覆盖量为10 500,7 500,4 500,1 500 kg/hm2时,蒸发抑制率依次为80.54%,79.01%,62.45%,37.93%。(3)随着秸秆覆盖量增加,不同土层含水率逐渐增加。当秸秆覆盖量为7 500 kg/hm2时,0—10 cm土层含水率达到最大值,比对照实验增加了9.28%;0—10 cm土层含盐量下降幅度最大,含盐量减少了3.21%。因此,秸秆覆盖盐渍土壤能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损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抑制盐渍化土壤可溶性盐分的表聚作用,对改良盐渍化土壤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
人工降雨条件下秸秆覆盖及留茬的水土保持效应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及留茬的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留茬均可延缓径流产生,其中5 000和3 000 kg/hm2秸秆覆盖分别能使初始产流时间延后427%和19%,而30 cm高留茬及15 cm低留茬覆盖则可分别延后初始产流时间107%和76%。5 000 kg/hm2覆盖量下累积径流量较对照减少了61.72%,土壤侵蚀量减少了86.7%;3 000 kg/hm2覆盖量下累积径流量减少了6.26%,土壤侵蚀量减少了60.1%,实施覆盖能够有效抑制水土流失,且以高覆盖量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30 cm高留茬的土壤侵蚀量较对照减少了62.9%,15 cm低留茬覆盖减少25.6%,留茬能够有效防止土壤侵蚀,但对径流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旱地冬小麦覆盖黑色液膜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旱地冬小麦覆盖黑色液膜的增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枯水年型旱地冬小麦覆盖黑色液膜具有较好的生态效应,冬小麦产量达2188.5kg/hm2,较对照增产17.95%;水分利用效率达0.78kg/m3,较对照提高22.26%。  相似文献   

4.
不同秸秆覆盖量对盐渍土蒸发、水盐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探究不同秸秆覆盖量对盐渍化土壤蒸发量、含水率及含盐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于2009年在陕西省蒲城县卤泊滩试验基地进行了4个水平的秸秆覆盖量(1.05,0.75,0.45,0.15kg/m2)试验,以不覆盖为对照(C0)。试验结果表明:4个处理盐渍化土壤的日平均蒸发量较C0均显著减少,分别减少1.335 8,1.310 3,1.035 7,0.629 0mm/d;随着时间的延长,各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加,10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率变化幅度最大,较C0分别增加9.280%,9.000%,6.920%,2.450%;随着时间的延长,10,30cm土层土壤含盐量逐渐减少,盐分逐渐压制在50cm土层,10cm土层平均土壤含盐量变化幅度最大,较C0分别减少0.811%,0.802%,0.723%,0.381%;当秸秆覆盖量为0.75kg/m2时,再增加秸秆用量,保水和抑制盐分表聚的作用并无明显增强。研究表明,采用秸秆覆盖地表改良盐渍化土壤,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损失,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抑制了盐渍化土壤可溶性盐分的表聚作用,有效地提高了耕地面积的利用,且秸秆覆盖量以0.75kg/m2为宜。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在覆膜基础上不同剂量秸秆还田的保墒增产效果,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的坡耕地上布设了田间小区试验;对未施入秸秆以及施入400,800,1200和1600kg/hm2共5种不同剂量处理秸秆还田的旱地农田土壤墒情及玉米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800kg/hm2处理的保墒效果优于其它各秸秆还田处理,400,800,1 200和1 600kg/hm2这4种不同剂量秸秆还田处理产量分别为5 069.20,5 781.46,5 462.25和5 407.46kg/hm2,较对照处理分别增产了18.62%,35.28%,27.81%和26.53%;800kg/hm2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优于其它剂量秸秆还田与未施入处理,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灵台县对11个冬小麦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运旱115综合性状优良,折合产量5 974.51 kg/hm2,较对照品种陇原935增产562.22 kg/hm2,增产率10.39%,适合在灵台县推广种植。京冬17折合产量5 719.64 kg/hm2,较对照品种陇原935增产307.35 kg/hm2,增产率5.68%,适合灵台县高肥力地块种植。百旱207、甘冬sp折合产量分别为5 472.26、5 457.27 kg/hm2,较对照品种陇原935分别增产1.11%、0.83%,适合灵台县中高肥力地块种植。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不同覆盖材料对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玉米产量和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以普通PE地膜和裸地为对照,分析全生物降解膜、加厚PE地膜、玉米秸秆等3种材料覆盖下对玉米产量和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加厚PE地膜和生物降解膜覆盖后玉米产量为13 114.5~13 708.5 kg/hm2,较普通PE地膜增产1.4%~6.0%;水分利用效率为24.17~25.11 kg/(mm·hm2),较普通PE地膜提高2.3%~3.8%。产值与效益均高于普通PE地膜,均以玉米秸秆处理最高,分别为38 383.8、24 283.8元/hm2;生物降解膜次之,分别为37 674.0、21 624.0元/hm2;加厚PE 地膜排第3,分别为36 720.6、21 570.6元/hm2。收获后覆盖处理土壤水分均呈典型的“双峰”曲线,上层含水量高于下层,对深层土壤水分影响较大。在降水量低、蒸发量高的沿黄灌区,覆膜的主要作用是减蒸保水,用可生物降解的环保型降解地膜、易回收型的加厚PE地膜或固炭培肥型的秸秆替代普通PE膜可行。  相似文献   

8.
秸秆覆盖对红壤旱地作物生长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红壤旱地秸秆覆盖还田的效应,在江西典型红壤旱地上建立定位试验,以研究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质量演变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为提高红壤旱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依据。4a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1)红壤旱地作物行间秸秆覆盖还田有利于促进作物根系和地上部生长、提高作物产量,作物单产较对照(不覆盖)提高15%~20%;(2)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有机质提高1.8g/kg、土壤速效N、K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8.0%、8.1%;(3)增加土壤生物活性,土壤真菌、细菌的数量分别较对照增加92.0%、31.1%,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37.6%、19.9%和42.1%;(4)改善土壤结构,土壤容重降低了0.022g/cm3,干旱时土壤含水量较对照高出4个百分点左右。而且随着定位时间的延长,作物增产和培肥改土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渭北旱塬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土壤水分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为了探明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渭北旱塬土壤水分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于2008-2009年在陕西合阳县旱农试验站进行了3个水平的秸秆覆盖量(4 500、9 000和13 500 kg/hm2)试验,以不覆盖为对照(CK)。2 a结果表明,3个处理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贮水量较CK均显著提高,分别增加16.52、25.52和34.04 mm(P<0.05);播后0~60 d,农田蒸散量较CK分别减少4.43、8.23(P<0.05)和6.96 mm(P<0.05);9 000 kg/hm2处理2年平均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表现最优,较CK分别提高11.03%(P<0.05)和9.25%(P<0.05),13 500 kg/hm2处理次之,4 500 kg/hm2处理最差。本研究表明,渭北旱塬春玉米生育期降水量低于390 mm时,不同秸秆覆盖量处理蓄水保墒及增产效应明显,且以9 000 kg/hm2覆盖量为宜。  相似文献   

10.
郑学博  张祥志  崔键  周静  马超 《土壤》2012,44(6):972-976
通过2010年玉米季田间试验,初步探讨了秸秆全量还田下配施化肥对沿淮砂姜黑土培肥效果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全量(7 500kg/hm2)还田配施化肥条件下,耕层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氮磷钾养分相对不施肥CK显著提高(P<0.05),且相对单施化肥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产量上,单施化肥相对CK增产玉米50.7%;秸秆全量还田配施氮肥处理的玉米单产为6644.4~7 562.9 kg/hm2,较单施化肥处理增产11.51% ~ 26.92%.值得一提的是,玉米单产以秸秆全量还田下配施化肥(N-P2O5-K2O为135-60-90 kg/hm2)最高,且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P<0.05).  相似文献   

11.
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指示品种,以基础田(不施肥)为对照,采用秸秆直接还田、秸秆腐熟还田、农家肥、短期绿肥、当地常规施肥处理等措施,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养分、含水量、耕作层温度、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施腐熟秸秆15 000 kg/hm2+不施肥的处理效果最好,玉米折合产量最高,为 13 006.7 kg/hm2,较对照基础田(不施肥)增产43.88%;纯收益增量最高,为7 342元/hm2,纯收益增长率为79.05%。施农家肥15 000 kg/hm2的处理和施腐熟秸秆7 500 kg/hm2+农家肥7 500 kg/hm2 的处理玉米折合产量较高,分别较基础田增产41.00%、40.78%,纯收益增长率分别为76.75%、72.86%。秸秆腐熟还田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及土壤含水量,对土壤耕作层温度也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农家肥和秸秆还田可以促进后茬玉米的生长发育, 促使玉米提前达到旺盛生长期。在玉米整个生育阶段,秸秆腐熟还田处理能显著提高玉米出苗率和单株叶面积、棒三叶叶面积的增加速率,优化玉米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特性, 提高玉米叶、茎、鞘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建议在农业生产上加大秸秆腐熟还田的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2.
滴灌条件下秸秆覆盖与施肥对夏玉米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探索秸秆覆盖与滴灌施肥结合栽培模式下夏玉米水肥利用效率和增产效果,于2014—2015年在北京市大兴区进行无施肥覆盖(T1)、无施肥不覆盖(T2)、中肥覆盖(T3)、中肥不覆盖(T4)、高肥覆盖(T5)和高肥不覆盖(T6)6种试验。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温度和气温具有高度线性相关关系,秸秆覆盖可降低夏玉米生长季土壤温度的增温速率,T1、T3和T5较T2、T4和T6处理的土壤增温速率分别降低23.62%,13.65%和11.47%,全生育期秸秆覆盖较不覆盖日均土壤温度平均降低1.75℃;滴灌条件下秸秆覆盖影响0—60cm土层的水分分布变化,对0—2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保水效果明显,2014年秸秆覆盖较不覆盖土壤含水率平均提高11.73%,2015年平均提高9.56%;秸秆覆盖下E/ET较不覆盖平均减少6.99%,生育期内抽雄—灌浆阶段夏玉米耗水强度最高;2年试验T3获得籽粒产量最高,较T2提高27.62%,较T6提高15.83%,同时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表现最优,分别为23.73kg/(hm2·mm)和40.33kg/kg。本研究表明滴灌条件下中肥覆盖对表层土壤具有降低增温速率的效应,起到增产的同时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的作用较优。  相似文献   

13.
对白银市早熟马铃薯产区引进的13个中早熟马铃薯新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冀张薯12号折合产量48 927 kg/hm2,较对照品种克新1号增产10 782 kg/hm2,增产率28.27%;FY折合产量46 558 kg/hm2,较对照品种克新1号增产8 413 kg/hm2,增产率22.06%;陇薯4号折合产量46 554 kg/hm2,较对照品种克新1号增产8 409 kg/hm2,增产率22.05%。这3个品种均表现商品薯率较高、品质优良,适宜在当地种植。  相似文献   

14.
辽西半干旱区整秸半覆盖技术及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秸秆覆盖能有效地集节天然降水、抑制蒸发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实现农业高产稳产。据在辽西低山丘陵半干旱区 5°~ 8°农坡地上进行的试验 ,玉米秸覆盖 90 0 0kg/hm2 ,土壤容重比对照下降 2 0 6%,最大毛管持水量增加 3 3 9%。坡地玉米最佳的玉米秸覆盖量为 15 0 0 0kg/hm2 、小麦秸覆盖量为 75 0 0kg/hm2 。在小麦秸最佳覆盖量条件下 ,玉米产量提高 2 9 4 5 %。秸秆覆盖量过大 ,不利于作物生长 ,产量易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5.
秸秆还田及地膜对间作农田环境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的种间配置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作物生产的环境风险,达到资源节约及减排增效目的。该研究在绿洲灌区,以小麦间作玉米模式为基础,集成免耕、地膜减投、秸秆还田和节水灌溉技术,探讨复合生产模式的产量、水分利用和碳排放效应,量化其资源减投潜力及循环效率,以期为建立减投、低排放农田复合生产模式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结果表明,间作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与传统单作小麦、玉米相比,其籽粒产量分别高162.9%、10.4%,小麦秸秆立茬免耕还田结合一膜两年用(NTSSI2)和小麦秸秆覆盖免耕还田结合一膜两年用(NTSI2)间作生产模式的增产效应显著,比传统间作生产模式(CTI)分别高13.0%、13.8%。NTSSI2、NTSI2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较CTI分别高12.6%、14.8%。间作复合生产模式中,集成小麦秸秆免耕还田与地膜两年用覆盖措施可降低系统碳排放、提高光能利用率,与CTI相比,NTSSI2和NTSI2的碳排放分别降低了598 kg/hm2与670 kg/hm2,降幅分别为11.5%与12.9%;光能利用率分别提高了6.5%与7.1%。将25~30 cm小麦秸秆还田及地膜两年用技术应用于间作复合生产模式,秸秆再利用率较CTI提高了29.2%~32.6%,N、P、K循环效率分别提高了7.1%~8.0%、8.1%~9.1%、10.0%~11.5%。秸秆还田及地膜两年用间作生产模式具有明显的资源减投潜力,与地方习惯相比,NTSSI2、NTSI2模式可节水28.6%,减量240 mm;减投N、P肥分别为35.8%、16.0%,减量分别为190、40 kg/hm2;减投地膜38 kg/hm2,减量50%;降低总投入4423元/hm2,降幅为36.1%;提高纯收益10341元/hm2,提高幅度为40.4%。因此,在小麦玉米间作传统复合生产模式基础上,集成应用小麦高茬25~30 cm秸秆覆盖免耕技术和一膜两年覆盖技术是适用于绿洲灌区的资源减投及碳减排农作制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靖远县沿黄灌区对引进的10个玉米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露地穴播栽培条件下,以金北玉518折合产量最高,为17 200.0 kg/ hm2,较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12.6%;DH518次之,为16 762.5 kg/hm2,较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9.8%;正泰101 居第3位,为16 252.5 kg/ hm2,较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6.4%;武科606、金穗12号较对照品种先玉335分别增产5.7%、1.6%。综合考虑认为,金北玉518、DH518、正泰101、武科606综合性状优良,折合产量高,可进入生产示范。  相似文献   

17.
在甘肃省庄浪县山地梯田试验了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模式。结果表明,通用全膜垄上播种栽培模式马铃薯生育期适中,商品率高,经济性状好;该模式下,折合产量最高,为47 824.1 kg/hm2,较露地栽培增产 9 305.6 kg/hm2,增产率24.16%。全膜垄作侧播折合产量44 444.4 kg/hm2,较露地栽培增产5 925.9 kg/hm2,增产率15.38%;全膜微垄垄播折合产量42 824.1 kg/hm2,较露地栽培增产11.18%。通用全膜垄上播种较当地主栽模式全膜垄作侧播产量增幅较大,全膜微垄垄播较全膜垄作侧播略有减产。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春玉米田蓄水保墒及节水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探明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渭北旱原春玉米田蓄水保墒及节水效益的影响,2007—2009年度在合阳旱农试验站设置3个水平玉米秸秆覆盖量:4?500 (S1)、9?000 (S2)和13?500 kg/hm2 (S3),以不覆盖为对照(CK)。结果表明,S1、S2和S3处理2 m土层2年(2008和2009)平均土壤贮水量,与CK相比,冬闲末分别高13.9、22.6和33.5 mm;播种~拔节期分别高20.2、32.6和42.1mm;收获期分别高15.6、19.1和21.0 mm。不同覆盖处理延缓了春玉米前期的生长,但加快了中后期的生长速度。S1、S2和S3处理2008年籽粒产量,较CK分别增产7.65%、16.19%和17.84%,增幅均达显著水平(P<0.05),2009年籽粒产量增长趋势和2008年相似,但前者整体低于后者。与CK相比,S1、S2和S3处理2年平均纯收益分别增加6.53%、16.89%和15.95%,同等产量节水率分别提高5.14%、8.35%和7.44%,节水效益分别增长50.07、81.31和72.30元/hm2。本研究表明,春玉米生育期降水量低于390 mm时,9?000 kg/hm2秸秆覆盖量综合表现较优,是渭北旱原及同类生态区适宜的覆盖量。  相似文献   

19.
在天祝县高海拔灌区春油菜上施用NBPT增效剂尿素,观察其增产效果。结果表明,NBP T增效剂尿素比普通尿素能显著增加角果数和角粒数,春油菜折合产量为4 075.6 kg/hm2,较对照不施氮肥处理增产 2 425.6 kg/hm2,增产率147.0%;较施N 135 kg/hm2处理增产367.6 kg/hm2,增产率9.9%。  相似文献   

20.
对7个杂交油葵品种(系)在环县旱地梯田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ZH6331折合产量最高,为2 756.7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葵杂2号增产32.5%;其次是SB733,折合产量为2 683.3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葵杂2号增产29.0%;GK1108折合产量2 546.7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葵杂2号增产22.4%,居第3位;XF6606折合产量2 500.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葵杂2号增产20.2%,居第4位。4个杂交油葵品种(系)综合性状表现较好,ZH6331、SB733建议在环县适宜区域推广种植,GK1108、XF6606可以在环县适宜区域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