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鲁南地区青贮玉米品种筛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旨在筛选适宜在鲁南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以青贮玉米高产、优质为核心,以13份不同青贮玉米杂交种为材料,采用SPSS软件对青贮玉米品种的11个农艺和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在0.5以上的品种高低排序依次为‘京科青贮516’、‘饲玉1号’、‘北农青贮208’、‘饲玉2号’、‘诺达1号’、‘登海605’,但因‘北农青贮208’和‘饲玉2号’锈病发生较为严重,种植风险较大。‘京科青贮516’、‘饲玉1号’、‘诺达1号’、‘登海605’等4个品种农艺性状较好、品质优,综合表现好,适合在山东省鲁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
为了鉴定青贮玉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和依附关系,对14份青贮玉米材料的22个品质性状检测分析,并进行一般描述统计、遗传变异、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参试青贮玉米各品质性状中,脂肪、钾、木质素、淀粉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0.20、0.19、0.17和0.16,表明这些性状在品种遗传选育进程中有较大的改良空间;消化率及能量品质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0.03~0.08,表明这部分性状难以得到遗传改良;青贮玉米品质性状间相关性较大,适宜采用主成分分析保留品质性状的最重要方面。对测试的22个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提取,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1.29%,分别代表了青贮玉米的饲用价值、微量元素及粗蛋白成分。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筛选杂交玉米种F1代的优势种,以内蒙古奈曼旗当地的推广品种‘京科958’(’JK958’)作为对照样品,观察和测量了26个玉米杂交组合F1代16个不同的农艺性状,通过统计学分析筛选出品系57、品系582、品系264、品系320等与对照样品‘JK958’农艺性状相近。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将多维彼此无关的杂交玉米的多个农艺性状数据线性简化,得出的结果更加直观易懂。通过分析结果可更加直观地看出品系(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这一分析方法可为玉米杂交种多个农艺性状的量化分析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能够有效缩短培育周期,简化选育过程,也可为日后玉米杂交育种的筛选工作给予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天水地区干旱变化特征并对其进行定量评估,本文采用天水地区7个气象站1965~2012年45年的气象观测资料,依据风险评估和正态分布等相关理论,首先确定了干旱过程综合评估指数;其次分析了天水地区干旱过程的变化特征;第三利用干旱过程综合评估指数序列对天水地区干旱过程强度风险评估等级进行划分,确定了明显干旱过程重现期评估指标;最后利用等级划分指标及重现期评估指标对2013年天水明显干旱过程进行了试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能科学、及时、有效的对天水干旱过程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对提高防灾减灾和决策气象服务的实效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选择适宜甘肃陇南地区栽培的银杏优良品种,探索不同品种的生长习性,从而为叶用和果用银杏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从江苏省泰州市引进银杏品种‘七星果’、‘大佛手’、‘圆玲6号’和‘大马玲’,进行引种试验,对嫁接定植的1年生幼树进行成活率、萌生枝条类型、新梢生长量、物候期及净光合速率调查和观测,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LSD和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嫁接成活率为:‘大马玲’>‘大佛指’>‘七星果’>‘大佛手’>‘圆玲6号’,均高于73.36%;引进的4个品种与当地栽培品种‘大佛指’相比,除了封顶期推迟了1~3天外,萌芽期、展叶期、叶全盛期和落叶期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圆玲6号’单株萌生长枝数量和新梢生长量显著高于‘大佛指’,‘大马玲’单株萌生短枝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新梢生长量高于‘大佛指’;‘大佛手’、‘七星果’和‘圆玲6号’光合速率出现明显的双峰曲线,而‘大佛指’光合速率仅在10:00左右出现1次峰值,且在测定时间8:00、12:00、14:00、16:00的光合速率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  相似文献   

6.
为探求内蒙古高寒地区日光温室小气候变化特征及预测预报方法,利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2-2013 年度春、秋、冬季日光温室内外气温资料,分析不同季节(春季、秋季、冬季)、不同天气条件(晴天、阴天)、一日内不同时段(白天、夜间)温室内气温变化特征和增温保温效应及温室内气温的变化与一日时间变化、室外气温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温室气温日变化及最低气温的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准确率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拟合的准确率较高,可为厚墙体日光温室气象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对豆芽工厂化生产过程回收水中有机物及部分无机物的去除效果,及不同水质对豆芽品质的影响,模拟豆芽工厂化生产工艺,用不同水样进行发芽试验,对不同水质及豆芽品质进行方差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本试验处理工艺对总磷、COD、总有机碳去除率分别为50.90%、60.19%、67.51%,对无机盐铁、硝酸盐、亚硝酸盐、硫酸盐、磷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80.68%、22.84%、55.17%、21.46%、42.67%。豆芽的产量、下胚轴长、下胚轴粗及根长与水中总磷、COD、总有机碳及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可有效去除工厂化豆芽生产回收水中的有机物、部分无机物,净化水各项指标基本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回收水及净化出水均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豆芽的品质,不同水质对豆芽品质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以吉林省梨树县的玉米主产区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农田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评价。利用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状17项指标,对不同施肥方式的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合理的全元施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比一炮轰施肥方式及常规施肥方式更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  相似文献   

9.
土壤水分对水冬瓜果油包膜尿素养分释放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土壤水分对水冬瓜包膜肥料养分释放性的影响,以水冬瓜果油为包膜材料,制备包膜肥料,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方法,研究土壤水分对包膜肥料释放性。在观察养分溶出率期间,保持盆栽土壤温度在25℃。结果表明:温度和土壤含水率对水冬瓜包膜尿素累计溶出率有较大的影响,温度越高,累计溶出率越大;初始含水量越大,水冬瓜包膜尿素养分累计溶出率增加越快,包膜尿素日释放速率也随着越大。结论:水冬瓜果油包膜尿素养分释放期(d)与土壤含水率(w)的关系曲线为线性关系,d=287.8-3.53w,r=0.99。  相似文献   

10.
为挖掘玉米种质资源类型及其利用潜力,对2017年黄淮海夏玉米区域试验的36个品系的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平均为1.800,抗病虫性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小,平均为1.4534,其中南方锈病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仅为0.346.主成分分析的前4个主成分(产量、生...  相似文献   

11.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磷吸收与平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在作物生产中氮磷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严重威胁环境,为了探讨华北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合理的氮磷配合措施,在几年水氮(水磷)定位试验基础上对氮磷吸收与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试验为小麦-玉米周年轮作种植,设水氮和水磷试验,水分为主区,施氮(磷)量为副区,裂区试验设计。水分设置限水和适水2个处理,周年设置6个施氮水平,小麦+玉米氮肥用量分别为0+0,60+60,120+120,180+180,240+240,300+300 kg/hm2;3个施磷水平,小麦季磷肥用量分别为75,150,225 kg/hm2,玉米季不施磷。结果表明,施氮(磷)可提高作物地上部分吸氮(磷)量,小麦和玉米全年施氮量240 kg/hm2即可达到较高的地上部总吸氮量,限水和适水下施氮量分别为218.7,243.5 kg/hm2才能保证氮素盈余量为零。小麦和玉米全年施磷量75~150 kg/hm2可达到较高的地上部总吸磷量,但限水和适水下施磷量分别为49.4,69.9 kg/hm2才能保证磷素盈余量为零。冬小麦对氮和磷的生产效率低于夏玉米,限水和适水下百千克籽粒吸氮量小麦分别为2.4,2.3 kg,平均为夏玉米的1.42倍;百千克籽粒吸磷量小麦均为0.61 kg,平均为夏玉米的1.23倍。当限水和适水下土壤全氮含量分别达0.102%和0.097%、全磷含量分别达0.213%和0.209%时土壤即可保持养分盈余量为零。土壤水分含量较高使植株对氮磷的吸收量也较高,但百千克籽粒吸氮(磷)量却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在华北山前平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周年施氮量218.7~243.5 kg/hm2、施磷量49.4~69.9 kg/hm2可实现氮磷盈余量为零。  相似文献   

12.
华北平原蚯蚓对玉米秸秆直立还田冬小麦免耕播种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蚯蚓是最古老的耕耘者,它对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农作措施对蚯蚓产生强烈的影响,集约化生产降低农田蚯蚓群体数量,影响土壤质量。本研究旨在弄清我国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玉米秸秆直立状态还田冬小麦免耕播种(直免)对蚯蚓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蚯蚓主要分布于土壤的表层(0~10 cm),表层蚯蚓数量同时受到秸秆管理和耕作措施的影响,直免上层数量与下层数量的差异较大;在10~20 cm土层,蚯蚓数量主要受耕作措施的影响;玉米秸秆直立还田免耕播种冬小麦能显著提高土壤蚯蚓数量;蚯蚓数量季节性变化明显,9-10月份是该地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的高峰期。秸秆清除及免耕措施下蚯蚓数量季节性波动较大,数量稳定性较低,直免蚯蚓数量稳定性相对较高;在0~10 cm的土层,蚯蚓数量和土壤水分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水稳定性团聚团粒(0.25 mm)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10~20 cm土层则没有显著相关。直免措施下,生物因子和土壤环境之间的互作有利于土壤肥力水平的提高,为该地区土壤肥力的调控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区冬小麦生产中磷素利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中国农业集约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化肥,特别是磷肥利用效率不高、土壤残留磷量较大的问题,这造成了磷肥资源的浪费以及由淋溶和径流造成的面源污染。笔者通过文献查阅,收集和筛选了自1980年以来中国公开发表的小麦田间试验论文,对华北平原及山西和陕西等地区小麦田间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对小麦生产和磷肥利用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获得了冬小麦籽粒与秸秆产量的回归方程,以及施磷量与籽粒和秸秆含磷量的回归方程。在施磷为61 kg P2O5/hm 2时,冬小麦-土壤系统表现为磷素表观平衡;随着磷肥数量增加,磷素表观盈亏量呈线性增加。在当前华北地区常规磷肥(102 kg P2O5/hm 2)水平下,冬小麦一季在土壤中磷肥累积量约为25.7 kg P2O5/hm 2。华北地区冬小麦磷肥平均利用效率为(14.7±7.6)%,氮肥增加有利于提高磷肥利用效率。整体上,冬小麦对磷酸二铵的利用效率高于过磷酸钙,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有利于提高磷肥利用效率,‘郑麦9023’的磷肥利用效率较高。所以选择合适的磷肥品种,通过合理的氮肥水平以及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能够提高华北地区的冬小麦磷肥利用效率。这对于该地区提高磷肥利用效率、降低磷肥损失和土壤污染风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华北平原冬小麦根系生长规律及其与氮肥磷肥和水分的关系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大口径根钻取样研究了华北平原冬小麦根系生长的基本规律及其氮,磷肥和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根系生长分布规律是冬前较快,越冬不停,拔节至抽穗最,快抽穗后生长减缓并达到最大;根长和根重的增长遵循Logistic模型。空间分布规律是:冬小麦根系随土层深度的分布,无论是根长还是根重都是由上至下逐渐减少,遵循指数递减模型。施用氮肥和磷肥能显著促进冬小麦根系的生长。水分污缺限制冬小麦  相似文献   

16.
为华北冬小麦主产区选择适宜冬小麦品种,选用山东省5个冬小麦主栽品种,在采用华北冬小麦推荐肥料用量的情况下,研究其产量和养分效率。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差异显著,以‘济麦22’产量最高,‘泰农18’和‘山农17’次之;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不同基因型获得高产的依赖因子不同,‘济麦22’和‘山农17’主要依赖于收获群体较大,‘泰农18’则是由于其穗粒数较多;相同养分供应情况下,不同基因型的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差异较大,‘泰农18’的氮、磷、钾养分吸收量低于其余品种,表明其在获得较高产量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养分生理效率和养分转移效率。从产量和养分效率2个方面分析,‘济麦22’和‘泰农18’在协调高产高效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华北平原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稳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华北地区研究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不同品种、不同播量、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中玉米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免耕播种小麦较玉米秸秆不还田翻耕、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播种小麦3年均表现为减产,减产幅度8.3%~25.0%;而通过选择适宜的品种、播期,增加播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的减产幅度。  相似文献   

18.
以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华北平原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冬小麦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作物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免耕冬小麦田0-180 cm土壤含水量高于翻耕,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含水量之间差异减少。土体0-30 cm贮水量呈波浪状变化,其中免耕具有很好的蓄水保墒作用;耕作处理之间0-180 cm的土体贮水量虽无显著差异,但免耕处理土体贮水量高于翻耕,秸秆还田高于无秸秆处理。秸秆直立免耕(ZT1)处理作物耗水量最少,分别比翻耕(CT),翻耕+秸秆还田(CTR),旋耕+秸秆还田(RTR),秸秆粉碎免耕(ZT2)少消耗3.8,39.6,55.8,61.8 mm的水分;ZT1处理的产量为5 139.7 kg/hm^2,比CT(7 314.8 kg/hm^2)减产29.7%;ZT1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为13.9 kg/(mm.hm^2)比CT减少32.4%。  相似文献   

19.
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平原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华北平原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冬小麦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作物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免耕冬小麦田0~180 cm土壤含水量高于翻耕,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含水量之间差异减少.土体0~30 cm贮水量呈波浪状变化,其中免耕具有很好的蓄水保墒作用;耕作处理之间0~180 cm的土体贮水量虽无显著差异,但免耕处理土体贮水量高于翻耕,秸秆还田高于无秸秆处理.秸秆直立免耕(ZT1)处理作物耗水量最少,分别比翻耕(CT),翻耕 秸秆还田(CTR),旋耕 秸秆还田(RTR),秸秆粉碎免耕(ZT2)少消耗3.8,39.6,55.8,61.8 mm的水分;ZT1处理的产量为5 139.7 kg/hm2,比CT(7 314.8 kg/hm2)减产29.7%;ZT1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为13.9 kg/(mm·hm2)比CT减少32.4%.  相似文献   

20.
华北平原免耕冬小麦生长发育特征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2004—2006年在河北栾城中国科学院农业生态试验站开展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生长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冬小麦基本苗数和分蘖率在不同耕作方式间差异显著, 表现为免耕<旋耕<翻耕。免耕处理冬小麦分蘖成穗率高于翻耕和免耕处理, 但基本苗数低, 2004—2005生长季比翻耕和旋耕处理分别低28.9%和29.7%, 2005—2006生长季分别低11.7%和10.0%; 免耕处理冬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均低于翻耕和旋耕处理, 其中叶面积指数在2004—2005和2005—2006生长季的最高值分别为2.9和6.0, 产量比翻耕降低30.1%和27.19%、比旋耕降低15.3%和25.20%。免耕可保持耕层较高的土壤水分含量, 总体上高于翻耕和旋耕处理; 免耕处理在冬小麦苗期和返青期表现出明显的“降温效应”, 耕层土壤日均温度低于翻耕和旋耕, 冬小麦出苗和返青较翻耕和旋耕分别晚1~3 d和4~5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