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对酿酒糯高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糯高粱产量与品质协同提高的最佳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为实现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笔者以西南地区主要推广品种‘泸糯8号’和‘泸州红1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3个施氮水平(N 75、120、165 kg/hm~2,P 75 kg/hm~2,K 112.5 kg/hm~2)和4个施氮时期(返青肥:拔节肥:穗肥)为0.2:0.2:0.6、0.2:0.6:0.2、0.3:0.7:0、0.6:0.2:0.2,研究了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对酿酒糯高粱子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N 75~120 kg/hm~2范围内,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施氮量超过N 120 kg/hm~2,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不显著。施氮时期方面,2个品种的产量均以返青肥:拔节肥:穗肥处理为0.2:0.6:0.2时最高,‘泸糯8号’达8005.5 kg/hm~2,‘泸州红1号’达6421.1 kg/hm~2,但4种施氮时期间差异均不显著。粗蛋白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粗淀粉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在N 120 kg/hm~2时达最高。施氮时期对单宁达极显著差异水平,对其余4个品质指标差异不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实现酿酒糯高粱高产与优质的适宜施氮量为N 120 kg/hm~2,施氮时期为返青肥:拔节肥:穗肥为0.2:0.6:0.2。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不同品种、种植密度、施氮量和播种方式与糯高粱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关系。试验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品种、种植密度、施氮量和播种方式对糯高粱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糯高粱品种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差异较大,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随之增高,而穗粒数和单穗重则随之减少,密度对糯高粱的叶片数、茎粗、穗长及千粒重影响不明显,施氮量255 kg/hm2的糯高粱穗长、穗粒数、单穗重和千粒重最好,不同种植方式对生物性状的影响不明显;糯高粱生物性状的株高、叶片数、穗粒数和单穗重与产量成正相关,茎粗、穗长和千粒重与产量成负相关;品种是影响糯高粱产量的主要因子,其次是种植密度,再次是种植方式,产量以组合A2B3C1D2最高,达12257.28 kg/hm2,其次为组合A2B1C2D3,产量为11553.91 kg/hm2...  相似文献   

3.
不同氮素水平对糯高粱物质生产及氮素利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糯高粱黔高8号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的氮素水平,对糯高粱的物质生产及氮素利用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糯高粱的产量、干物质积累总量和氮素积累总量随氮素水平的提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增施氮素较不施氮素能够显著提高糯高粱的产量、干物质积累总量和氮素积累总量,其中以N150处理增幅最大;高氮素处理N300和N450较N150处理的糯高粱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素表观回收率、氮素农艺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高氮素水平下,氮素利用效率较低,氮肥损失较高。综合考虑,贵州省贵阳地区糯高粱施氮量以稍高于150kgN/hm~2为宜。  相似文献   

4.
旨在筛选出适宜水条播种植的水稻品种。以‘南粳5718’和‘淮稻5号’为材料,采用机械水条播的方式,在麦秸秆还田条件下,用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品种为裂区,设置3个施氮量处理,分别为240 kg/hm2(N1),270 kg/hm2(N2)和300 kg/hm2(N3),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机械水条播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施氮肥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南粳5718’在施氮量270 kg/hm2时,产量构成因素最为协调,产量达到最高;而‘淮稻5号’在施氮量300 kg/hm2时,产量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加,直链淀粉含量逐渐降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粘度均呈下降的趋势,消减值逐渐增加。适当增施氮肥可以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但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降低。同一施氮水平条件下,‘南粳5718’的产量、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及食...  相似文献   

5.
不同密度、施氮量对机械撒播油菜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冯娟  黄华  杨文钰 《作物杂志》2006,22(2):26-28
通过不同施氮量、密度处理,研究了氮肥、密度对机械撒播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量、密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机械撒播油菜产量随着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2)机械撒播油菜单株生产力、单株角果数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且差异达显著水平。密度、施氮量对机械撒播油菜每角粒数、千粒重的影响不大。(3)经济效益最大和产量最高的施氮量和密度组合为施纯氮300kg/hm2,密度为39万株/hm2。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旱地覆膜栽培条件下适宜机械化高粱水氮利用效率,本试验于2015、2016年以机械化生产高粱品种晋杂34、晋杂3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种栽培措施(B1:裸地,B2:覆膜)、3个施氮量(C1:0kg/hm 2、C2:225kg/hm 2、C3:450kg/hm 2)条件对高粱不同生育期不同深度土壤贮水量、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有效提高了高粱不同生育期0~60cm土层土壤贮水量,但施氮水平对土壤贮水量的影响差异不明显。两年试验覆膜处理平均产量比裸地显著提高11.63%,降雨偏少年度(2015)增产12.03%,降雨偏多年度(2016)增产11.17%;不同施氮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与品种或覆膜方式的交互作用差异也不显著,但覆膜有效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尤以施氮225kg/hm 2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降雨偏少年度的水分利用率、降水生产效率显著高于降雨偏多年度。与裸地处理相比,2015年覆膜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93%;2016年提高12.21%。两年试验晋杂34、晋杂35都以覆膜施氮225kg/hm 2处理水分利用效果最佳,2015年表现尤为突出,水分利用效率和增产率分别为37.01、31.72kg/(mm·hm 2)和19.076%、38.286%。综合考虑,在本试验条件下,覆膜、施氮225kg/hm 2为晋杂34、晋杂35高产、水氮高效利用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7.
施氮量对不同强筋小麦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以强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肥料运筹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品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0~300 kg/hm2施氮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产量逐渐提高,处理间差异显著,但每公顷施用300 kg氮素仅比施225 kg的处理增产3.1%,因此,中产条件下施用氮素以225 kg/hm2左右较为适宜。施氮处理对清蛋白和球蛋白(可溶性蛋白)影响小,对醇溶蛋白和谷蛋白(贮藏蛋白)影响大。施氮可显著提高贮藏蛋白和总蛋白含量,进而改善加工品质。在一定范围内,小麦的主要加工品质性状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改善,与对照相比,湿面筋、沉降值、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和延伸性等重要烘焙品质指标均有改善。但品种之间有一定差异,有些品种的某些指标差别较大,但其面包体积和评分接近。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绿肥油菜还田时期对不同施氮量下春玉米产量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规律,以期为华北平原春玉米减氮增效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裂区设计,主区绿肥油菜还田时期分别为无绿肥油菜冬闲田(G0)、始花期(G1)、盛花期(G2)和荚果期(G3),裂区施氮量分别为0 (N0),135(N135),270(N270),405(N405),540 kg/hm2(N540)。收获期五点取样法取土测定土壤养分含量,玉米考种测产。与G0相比,G2处理因春玉米穗粒数均值显著增加5.59%而增产5.89%,G1处理2020年增产6.37%,其中穗粒数增幅8.37%,但G1和G2百粒质量与G0无显著差异;G3处理2020年因穗粒数与百粒质量均值降低2.62%,6.40%,导致减产8.43%;春玉米产量随施氮量增加显著增加;G1、G2和G3处理下,春玉米产量在施氮量为N405、N270和N405时达最高,分别为10 961.21,11 253.34和10 331.12 kg/hm2。线性加平台模型分析可知,G1和G2处理可以保证产量稳定在10 000 kg/hm  相似文献   

9.
水稻不同生育期类型品种精确定量施氮参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熟中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和中熟晚粳5种类型品种为材料,设置3种施氮水平(0、225和300kghm-2纯氮),研究精确定量施氮3个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不施氮条件下的土壤基础供氮量即基础产量吸氮量,随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计算基础产量吸氮量的参数即100kg稻谷吸氮量,在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3种类型间差异较小,产量为6thm-2(4.87~6.58)时为1.58kg(1.50~1.63)。(2)施氮条件下,100kg籽粒吸氮量在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间的变化较稳定,平均为7.5thm-2产量时,225kghm-2氮素水平为1.86kg(1.85~1.87),300kghm-2氮素水平为2.01kg(1.98~2.05);9thm-2的产量时,225kghm-2氮素水平为1.94kg(1.91~2.04),300kghm-2氮素水平为2.08kg(2.01~2.19);10.5thm-2的产量时,225kghm-2氮素水平为1.95kg(1.93~2.01),300kghm-2氮素水平为2.09kg(2.08~2.10)。说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100kg籽粒吸氮量呈增加趋势。相关分析表明,100kg籽粒吸氮量与产量呈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其中早熟中粳和中熟晚粳的相关系数小于其他3种类型。(3)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基本呈下降趋势,除中熟晚粳外表现为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即在225kghm-2氮素水平下分别为31.32%、37.64%、38.5%、41.08%和38.11%,300kghm-2氮素水平下分别为28.74%、36.13%、37.16%、40.15%和39.42%。(4)欠适宜种植的早熟中粳和中熟晚粳的施氮参数相对于其他类型变异较大;相对于非主推品种,主推品种(当家品种)的施氮参数值较高且更趋稳定。说明在合理的品种选择和布局条件下,施氮参数变化规律较强,生产上利用斯坦福方程精确计算水稻目标产量施氮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施氮量对酿造高粱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酿造高粱氮肥合理高效利用,以晋杂22号为试验品种,研究了6种氮肥施用量(0,75,150,225,300,450 kg/hm~2)对酿造高粱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0~450 kg/hm~2,施用氮肥有效地增加了高粱产量和净利润,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先升高后降低,其关系可表示为y=-0.037x~2+17.759x+5 874.41(R2=0.878 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高粱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利用率显著降低;氮素吸收效率逐渐降低;氮素利用效率大体呈下降趋势;当施氮量为225 kg/hm~2时,高粱产量、净利润最大,极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增产率达37.64%;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9.96,36.42 kg/kg,氮肥利用率可达到38.70%,且氮平衡为3.07,大体上满足氮素平衡。综合分析各项指标,施氮量为225 kg/hm~2是酿造高粱晋杂22号实现高产、高效益、较高氮肥利用率的适宜氮量。  相似文献   

11.
夏鸿亮  汪洪 《种子》2011,30(10)
[目的]建立油菜的离体再生条件体系.[方法]以沪油16号油菜的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激素对外植体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油菜下胚轴在MS0+ 6-BA 5.0 mg/L+NAA 0.1 mg/L培养基中芽再生频率最高可达83.47%,平均得芽率为4.31;再生芽在不添加任何激素的1/2 MS0培养基中根诱导率达95%以上,根生长速度快而健壮,分支根多,平均得根数在18以上.试管苗的移栽存活率达93%以上.[结论]油菜下胚轴最佳的芽再生培养基为MS0+ 6-BA 5.0 mg/L+NAA0.1 mg/L;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1/2 MS0.  相似文献   

12.
资源材料保存在作物遗传资源的研究与利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该实验以不同来源的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KH106,KH109,KH111D为材料,以花序轴,子房,果柄为外植体研究其再生情况,结果表明,由芥蓝和小白菜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KH106的再生频率极显著高于由羽衣甘蓝和白菜型油菜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KH109和KH111;与花序轴和子房为外植体再生频率相比,以果柄为外植体平均再生频率最高,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利用不同预处理培养基处理不同时间,结果显示不经过预处理直接接种到分化培养基上再生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Crosses were made to produce interspecific hybrids between Brassica napus × B. juncea and their reciprocals with the aid of embryo culture techniques. A better response of hybrid embryo culture was obtained from two cross combinations of B. juncea × B. napus (Ames 24521 × Huyou 15 and Vittasso × Zheshuang 72) than from their reciprocals. Embryo culture was more effective in terms of plant regeneration when embryos were cultured in vitro at 15 days after pollination (DAP), while more calli were initiated when embryos were excised and cultured at 10 DAP. A better response was observed on the MS medium with 0.3 mg l?1 naphthylacetic acid (NAA) + 1.5 mg l?1 6‐benzylaminopurine (BAP) and with 0.3 mg l?1 NAA + 2.0 mg l?1 BAP. Callus formation and plant regeneration on these two media reached 55.43 and 26.65 %, and 66.98 and 24.61 %,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4.
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杂种小孢子培养获得再生植株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周永明  ScarthR. 《作物学报》1996,22(4):399-402
利用分离小孢子培养首次从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莱种间杂种(甘芥杂种)中获得了胚和再生植株。所用的培养程序是,将甘芥杂种小孢子在蔗糖浓度为13%的液体NLN培养基中32℃下暗培养2天,转入25℃暗培养3周,再在光照条件下振荡培养一周后转入再生培养基(B_5)。供试的8个正反交甘芥杂种,有4个对培养有反应,其中3个均为以甘蓝型油菜为母本的杂种。杂种911186(甘蓝型)×851336(芥菜型)的胚产量明显高于其他杂种,未发现杂种花粉育性与小孢子胚产量存在显著相关。多数再生植株形态上介乎两个亲本之间,已开花的植株多为不育类型。讨论了亲本基因型对杂种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和小孢子衍生植株的可能用途。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油菜花茎高效再生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甘蓝型油菜花茎外植体高效诱导不定芽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以含有2,4-D(0.5~1.0mg/L)的培养基对外植体进行预培养,以及在分化培养基中加入AgNO3(2~6mg/L),可显著降低外植体褐化坏死的频率,提高了不定芽的发生频率及其再生能力;6BA(2.5 mg/L)与NAA(0.1mg/L)配合使用有利于提高不定芽发生频率;再生的不定芽90%可长根  相似文献   

16.
油菜薹茎段髓部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云  王茂林 《作物学报》1998,24(3):291-297
以油菜品种“蜀杂6号”的薹茎段髓部为材料分离原生质体,产量一般在每g鲜重2×10~6个左右。在每L附加1.5mgBA、0.4mgNAA、1.5mg2,4-D、200mg水解酪蛋白、250mg木糖、0.3M蔗糖和0.1M葡萄糖的Nitsch培养基中,对原生质体进行液体浅层静置培养。2~7天内原生质体出现第一次分裂,分裂频率最高可达49.2%。培养15天后逐渐形成肉眼可见的小愈伤组织。21天时将培养基改换成每L附加2mgBA、0.2mg 2,4-D和3%蔗糖的MS扩增培养基,45天后可形成5mm左右的愈伤组织。大于2mm的愈伤组织可在每L含有1.0mgBA/3.0mgZT和0.1mgNAA的MS琼脂培养基上分化出芽,分化频率可达36.7%。在1/2MS无激素培养基中,1cm左右的分化芽有85.9%生根,形成完整的植株。  相似文献   

17.
棉花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纤维和油料作物。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棉花育种和种质创新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极大地推动了棉花育种的进程。现代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成功应用大多是依靠有效的再生体系的建立。因此棉花组织培养及其再生技术在品种改良、种质资源的繁殖和保存、杂种优势的固定和遗传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颇受各国研究者的重视。本文综述了棉花的体细胞培养、花药培养、茎尖培养、胚珠和胚培养以及原生质体培养等方面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棉花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草莓组培快繁及叶片诱导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4个草莓品种的匍匐茎尖为起始材料,试验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激素草莓茎尖诱导植株再生、增殖、生根的培养基,确立了草莓组培快繁技术方法;又以4个草莓品种的组培苗叶片为外植体,探讨了不同激素配比、基因型对诱导草莓不定芽再生的影响;通过进一步试验,以MS+B5有机为基本培养基附加6-BA2.253mg/L、IAA1.752mg/L,探讨草莓不同基因型及不同外植体对诱导不定芽再生的影响,初步建立了一个有效的、较高频率的芽再生系统,也为基因的转化找到一个较好的受体材料。  相似文献   

19.
大花蕙兰外植体组培褐变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鹂  杨晖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5):109-112
对大花蕙兰离体繁殖中外植体的褐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假鳞茎切块和花茎切段褐变严重,选用茎尖褐变较轻。②在MS、改良MS和1/2MS三种培养基中,以无机盐浓度较低的1/2MS培养基、采用液体培养方式抑褐效果最好,但分化率差异不大,采用固体培养的材料,其分化率略高于液体培养。③在培养基中加入聚乙烯吡烙咯烷酮(PVP)、硫代硫酸钠、活性炭和维生素C,均能减轻褐变程度,其中以500mg/L PVP效果最好。④对褐变严重的外植体,进行接种前的抑褐剂预处理是有必要的,试验中以PVP(2g/L)和硫代硫酸钠(2g/L)预处理20min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以薄荷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植物激素对薄荷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其增殖、不定芽分化和诱导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愈伤诱导最适培养基为MS 6-BA1.5mg/L 2,4-D0.5mg/L NAA0.5mg/L,其愈伤组织生长良好;最佳愈伤增殖培养基为MS NAA1.0mg/L或MS IAA2.0mg/L,其褐化率均较低;最佳诱导分化培养基为MS 6-BA2.0mg/L NAA0.1mg/L,分化率达77%;生根培养基为1/2MS NAA2.0mg/L,且根较为粗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