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土地利用方式对西洞庭湖洲滩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探索土壤含水率和物种丰富度在湿地恢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而为今后西洞庭湖湿地恢复工程提供指导。【方法】于2015年冬季通过收割法和生物量模型对杨树种植区域、退林还湿区域、天然洲滩这3个区域间的土壤含水率、物种丰富度和植物地上生物量差异及土壤含水率和物种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洲滩土壤含水率与物种丰富度差异显著;天然洲滩土壤含水率最高,退林还湿区最低,杨树种植区和退林还湿区物种丰富度高于天然洲滩。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洲滩植被地上生物量差异显著;杨树林种植区的植物地上生物量高于天然洲滩,而退林还湿区与天然洲滩无差异;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呈现出天然洲滩区最高、杨树林种植区最低的规律。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率与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物种丰富度与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呈负相关。【结论】利用和恢复工程对洲滩湿地土壤含水率和物种丰富度存在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对洲滩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存在影响;土壤含水率和物种丰富度对于修复退化湿地及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后续退林还湿工程开展可考虑人为增加土壤含水率以及移植苔草等优势物种等人工辅助措施,以促进退林还湿区域向天然洲滩湿地的演替。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江苏省湿地生态修复工作,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针对江苏省湿地生态修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湿地生态修复常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带来的修复效果,并对今后江苏省湿地生态修复工作进行展望,从而为全国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长期淹水对河竹鞭根系统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模式的影响,调查测定了人工喷灌供水(CK)和淹水处理(TR)3、6个月的河竹1年生竹鞭及其根系的生物量,分析了河竹鞭、根生物量分配对淹水环境的适应和响应策略。结果表明: 淹水条件下河竹根系生长受到抑制,生物量分配比例鞭>根。与CK相比,淹水条件下河竹根系生物量及根系生物量/总生物量显著降低,鞭生物量/总生物量升高。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河竹鞭、根大量生长,生物量显著升高,但根生物量/总生物量、鞭生物量/总生物量和水中鞭生物量/总生物量变化并不明显。河竹鞭、根生物量间的关系在TR和CK处理下均符合幂函数增长关系,但淹水条件下的异速生长指数b要高于CK。研究表明河竹在鞭根系统生长和物质分配上具有较大的生态可塑性和可调节性,可以通过鞭根系统的生物量合理分配和异速生长调节以逐步适应淹水环境。研究结果可为河竹在水湿地和江河湖库消落带植被恢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围垦区湿地生态系统的水生态系统恢复、原生湿地植被恢复和湿地生物栖息地(生境)恢复等提出了具体的修复和重建措施,促进湿地结构与功能的重建,恢复健康高效的湿地生态系统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湿地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5.
青海三江源区湿地类型与退化修复措施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 《辽宁林业科技》2010,(2):54-55,60
该文通过对青海省三江源地区自然环境概况、湿地类型与分布的论述,分析了高原湿地退化的原因,对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主要技术途径进行了阐述。同时列举了在三江源湿地保护方面采取的相关措施,为相同生态区保护和恢复湿地资源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以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产品的长期可持续为核心目标,强调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湿地保护和修复,是人类应对湿地退化的重要工具。通过梳理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相关研究,文中对其热点领域和方法采用文献列举方式进行分析,概述当前的研究热点,包括湿地生态系统评价、湿地生态系统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湿地水文过程调控、湿地保护修复的策略与规划、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与协同、湿地利益相关者需求与协调、湿地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等;归纳了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情景分析法,统计学、数学分析法,模型模拟法,社会、经济协同分析法,统一框架综合决策法等;指出未来研究可能向跨学科交叉与融合持续深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测量、评价和价值实现,多尺度研究的协同,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和接续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芦仙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在芦仙湖实施的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工程为例,探究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措施。通过补种护坡植物减少农田土壤流失,保护水岸生物多样性的多种生态功能;以打捞清理和污染治理实现改善水质;以局部塑造微地形的手段实现公园内水系连通,水系修复;以鱼塘生态改造与鸟类栖息地营造实现生境保护与恢复,逐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8.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它是海湾河口地区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生产者,对保护海湾河口地区的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湿地植物生物量是衡量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红树林生物量的研究,对于了  相似文献   

9.
正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让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得到休养生息。我国陆地主要有森林、湿地、草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及农田、城市等人工生态系统。各类生态系统受损情况和生态问题安全普遍存在,生态脆弱地区涉及面广、生态系统破坏的情况复杂,必须要根据各生态系统存在问题,实施不同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以修复。我国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取得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实施30多年来,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高原湿地作为独特的生态系统,其作为生态屏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流域安全起到了关键的指示作用。以高原地区典型湿地纳帕海(海拔3260 m)为研究对象,将茭草(IaniaCuciflora)与水葱(Scirpus abernaemontani)2种湿地优势植物整体连同其土壤基质移至海拔更低的丽江拉市海湿地(海拔2437m)与昆明滇池流域(海拔1886m),利用其独特的立体气候特征来分析研究纳帕海湿地优势植物生物量增加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经过6年的自然演化后,2种纳帕海湿地优势植物茭草与水葱移至拉市海后与原生环境相比生物量分别增加50.9%和49.9%,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降低39.87%和47.31%;移至滇池流域后相比拉市海湿地茭草生物量增加20.3%,水葱生物量增加18.8%,二者的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40.05%和37.82%,表现出温度升高导致湿地生态系统负反馈。通过分析三个研究地不同气候,相同植物-土壤基质的条件下植物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的异同,揭示了气候变化下纳帕海湿地植物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相互联系,为保护滇西北湿地生态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湿地松等5树种在太湖滩地造林耐淹水性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太湖滩地用湿地松、美国白蜡、水杉、池杉和柳树(对照)进行了不同树种、不同区域、不同淹水期和不同淹水深度的耐水湿对比造林试验。在淹水深度20~60.5cm、连续淹水时间达40d时观察结果为:①湿地松和柳树(对照)的成活率分别为99.7%和99.5%;美国白蜡、水杉和池杉的成活率分别为19.5%,30.2%和31.1%。②在太湖滩地湿地松表现与柳树(对照)一样,生长势和生长量一切正常,湿地松为常绿树种,病虫害较少,从绿化、美化和景观考虑,建议湿地松作为太湖滩地造林树种之一,并建议作为我国太湖地区淡水森林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的适生树种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盐城滨海湿地是江苏省重要的滩涂湿地,在珍稀动植物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滩涂湿地的过度开发利用,盐城滨海湿地正面临严重的破坏,生态功能逐渐退化.湿地植被恢复是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最重要的措施之一.该文基于盐城滨海湿地的退化现状和退化原因,提出了盐城滨海湿地植被恢复需遵循的生态学原则,包括:生态系统完整性、自然演替、优先...  相似文献   

13.
外滩湿地淹水时间与高程密切相关。外滩湿地造林的主导因子是水 ,南方型黑杨在洞庭湖外滩湿地上的生长量随滩地年均淹水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淹水 87d的滩地如不采取工程措施 ,造林不能成功 ,淹水 110d的滩地造林林木不能成活。杨树抗水淹能力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4.
指出了湖泊型湿地是湿地系统中重要的类型,因其强大的生态功能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而受到科学家们的密切关注。湖泊湿地在自然变化和人为作用的双重作用下,生态遭受严重破坏,而湖泊湿地的各个基本单元间的作用所蕴含的生态系统中的控制论过程,可以为湖泊湿地的治理和修复提供众多参考。针对湖泊型湿地生态系统特征方面,讨论了湖泊型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控制论过程,并基于该理论基础,以滇池为例,设计了湖泊型湿地治理的总体方案。以期为滇池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刊中报     
正八部委出台措施——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我国拥有湿地5360.26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约4667.47万公顷,湿地保护率46.98%,初步形成了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但湿地利用强度远高于其他生态系统,受威胁程度和保护压力较大。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近日发出文件,要求贯彻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带有静止  相似文献   

16.
海口市五源河河流湿地修复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源河是海口市西部最重要的流域之一,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于2016年底申报成功,但目前仍然存在污染超标、生境类型单一,景观品质差等问题。为此,采用不同的修复策略对五源河河流湿地系统进行修复,具体包括修复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城市河流生境系统、建立河流生命景观体系、激活都市人居滨水界面、延续火山熔岩湿地生态智慧等,并对不同修复策略的修复效果进行了评价。通过多种修复策略的共同作用下,五源河生命力得到恢复,河流形态自然多变,生物多样性大大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以优化。  相似文献   

17.
主要基于大庆龙凤湿地污染严重、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的现状,结合湿地生态恢复的生态水文学、生态系统演替等基本理论,通过大型水生植物对湿地污染的治理作用、待恢复湿地的选址、引种的研究,在龙凤湿地示范区移栽和补栽芦苇,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调查显示,当年平均注水水深10 cm的芦苇移植效果最佳,第二年芦苇平均高度2.2 m,盖度达到87%,净生物量为874.5 g.m-2;本地区在进行芦苇移植时,应及时注水,水深不宜超过20 cm。  相似文献   

18.
湿地岸坡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岸坡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周期性淹水过渡带、永久性浅水部分和部分旱地, 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我国湿地岸坡及其恢复理论与实践研究均较为薄弱。文中介绍了湿地岸坡的生态功能及其稳定性分析, 以及湿地岸坡恢复的技术方法, 包括木桩护坡、块石护坡、生态砖和生态混凝土护坡、生态袋护坡、植物护坡、生物工程护坡、基材护坡和种植基护坡等方法; 探讨了湿地岸坡恢复的措施及今后管理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以覆被变化情况作为判断纳帕海季节性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指标,利用1985年、2005年、2011年3个时段的纳帕海覆被分布格局,在Arcgis9.3平台上研究纳帕海覆被历史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30多年来,在承受农业、畜牧业、旅游业等强烈的人为干扰下,纳帕海覆被覆盖率无显明显下降,土地面积未扩大,水生群落面积减小,牧草面积扩大,保持了较好的生态功能,显示出较好的生态系统稳定性;(2)纳帕海生态系统稳定性,以纳帕海独特的水因子变化为基础,同时各类群落构成物种对水因子有很大的适应性,保证了各种水因子条件下覆被的存在,周期性淹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抵抗各类干扰;(3)如果人为干扰持续破坏周期性淹水的条件,纳帕海生态系统有可能加速旱化,被大量大戟群落入侵,甚或沙化,失去相关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20.
洞庭湖湿地南方型黑杨产量与水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滩湿地淹水时间与高程密切相关。外滩湿地造林的主导因子是水,南方型黑扬在洞庭湖外滩湿地上的生长量随滩地年均淹水时间的增加而降低,淹水87d的滩地如不采取工程措施,造林不能成功,淹水110d的滩地造林林工不能成活。杨树抗水淹能力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