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数字农业是今后农业向着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措施,近几年,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关键点。基于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首先,确定数字农业建设价值,其次,分析当前数字农业发展现状,最后,研究数字农业建设发展措施,进一步促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及其现代化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农业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然后运用C-D生产函数就云南省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发展情况作了简要分析。选取农业总产值、劳动力投入、化肥施用量作为变量,找出制约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并从政策环境、资金投入、教育投入等方面对云南省未来农业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4.
黄项生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8,30(2):37-38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石,是其他产业的支柱,通过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可以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农业经济的发展,最关键的是技术革新。因此,本文就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农业技术投资和推广所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农业旅游逐渐成为广大游客普遍喜爱的一种度假休闲方式.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洛阳市休闲农业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转变,为洛阳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基于上述背景,对2009—2019年的洛阳市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洛阳市休闲农业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最后根据相关结论对洛阳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农业人力资本水平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明确农业人力资本知识、健康和技能水平在影响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阈值,从农业人力资本水平视阈下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构建以人力资本知识水平、健康水平和技能水平为门槛变量,以农业GDP、人力资本存量、物质资本存量、耕地面积和机械总动力为影响因素的门槛回归模型,并利用我国30个省(区、市)2003~2014年的数据对上述3个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农业人力资本知识水平存在双门槛效应,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46~8.36时,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影响最大;健康水平存在单门槛效应,当家庭健康支出占农村家庭支出大于5.64%时,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科技水平存在双门槛效应,当从事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比例为0.027~0.045时,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建议]各地区应通过合理渠道优化本地区农业人力资本的知识、健康和技能水平,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新的引擎,是实现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强劲动力。首先厘清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明确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素和要求。进而分析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剖析吉林省农业生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加快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对吉林省农业现代发展意义重大,需要政府制定有效的政策法规,引导要素汇聚到农业生产服务业。要加大数字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培育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农人”,解决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创新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以及小康目标的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客观上要求适时地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方向是生物性农业技术进步主导下实现智力劳动集约,农业化是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经济之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因此研究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增强了这方面的作用,才能够有效保证我国的发展,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前进的方向.因此本文主要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从业者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增长趋势:1978-2002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用基于线性规划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中国农村改革以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趋势,并把TFP的增长构成分解为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变化两个部分。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TFP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生产效率的下降对TFP的增长造成了不利影响。据此提出了基本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1.
12.
为探究产业协同集聚与数字经济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基于2013—201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SBM-GML指数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使用系统GMM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农业与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均显著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且一三产业协同集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在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旧成立。2)数字经济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还在一二产业协同集聚、一三产业协同集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中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3)地区异质性研究发现,农业与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对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而数字经济对东中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为此,本研究提出了加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流协作、强化数字经济建设等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是破局我国“大国小农”难题的关键。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本文基于2012—2021年中国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使用TOPSIS熵权法测算分析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数(CARMI),并借助高维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多期DID模型,深入分析了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12—2021年中国的CARMI整体上不断提升,且各地区差距逐渐缩小。数字经济可有效助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尤其在东部地区、南方地区、非粮食主产区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促进农村资本深化和提高市场化程度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此外,农业劳动力转移进一步显著增强了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建议立足中国国情,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促进作用,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有序推动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提高农民市场参与程度和农村资本深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中国省级农业数字经济的综合评价研究,进一步确定中国农业数字经济程度和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方法 】文章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数、12个二级指数的农业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21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上海市)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各地区份农业数字化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各地区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所构建指标密切相关;综合评价得分前5位分别为浙江、北京、江苏、广东和山东,后5位分别为云南、贵州、吉林、西藏和黑龙江;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类第一大类包括2个地区,分别为江苏和浙江;第二大类包括2个地区,分别为北京和广东;第三大类包括山东、河北和河南等6个地区;第四大类包括重庆、黑龙江、新疆和内蒙古等12个地区;第五类包含贵州、甘肃、青海和西藏等8个地区。评价结果与我国农业数字经济实际发展状况基本相符。【结论 】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地理、经济、农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对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各地区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在农业数字经济方面普遍较为发达,而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水平由东部到西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全面测度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及其时空变化,并揭示关键影响因素。【方法 】文章利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包含西藏、港、澳、台)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2010—2021年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1)当前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综合水平为0.398,总体仍然偏低。(2) 2010—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呈现出逐年提升态势,年均增长率为1.22%;从空间差异看,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征。(3)人均GDP、城镇化率和农村平均受教育程度分别在1%、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具有正向影响。【结论 】(1)抓住数字乡村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历史机遇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综合水平,(2)打破信息壁垒,持续缩小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6.
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9—2020年我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使用熵权法测算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通过构建以农地流转和农业科技创新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调节中介效应模型,深入分析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路径。结果表明:1)2009—2020年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小幅递增趋势,且东部地区远高于其他地区;2)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影响程度依次为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其中农地流转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3)农业科技创新能显著促进农地流转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其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地流转的过程中起负向调节作用,而在农地流转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则起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应立足中国国情,积极引导老龄农户退出和流转土地,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研发投入以及因地制宜制定农业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数字普惠金融和农业产业化的视角,探究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作用机制,为建设“产业韧性强”的农业强国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2011—202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的省级面板数据,先对农业产业化水平进行测度,进而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从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水平分维度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机制。【结果 】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能够缓解农业产业化中金融排斥现象发生,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能满足农业产业化需求,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的提升能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结论 】应完善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多样化、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数字化管理程度,要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积极影响,助力农业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内在逻辑,在运用SBM模型和GML指数测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利用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统计数据未含西藏、港、澳、台地区,下同)的面板数据来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并从土地经营效率视角考察土地集约经营效率与土地规模经营效率在数字经济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促进效果;2)土地集约经营效率和土地规模经营效率在数字经济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分别起显著的中介效应和遮掩效应。运用门槛效应模型发现超过门槛值后,土地集约经营效率进一步提升了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果;3)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在不同区域呈现显著的异质性,东部地区的提升系数显著为0.137、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地区的提升系数显著为0.115和0.319、胡焕庸线东南部地区的提升系数显著为0.068。这表明数字经济促进了东部地区、秦岭—淮河线两侧地区和胡焕庸线东南侧地区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本研究据此提出,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应当拓展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