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7年7月—2018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开展持续监测并分析其活动节律。研究累计16 840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在62个相机位点拍摄到四川羚牛活动,共获得独立有效记录1 455次(春季267次、夏季158次、秋季823次、冬季207次)。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来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四川羚牛在不同季节的日活动节律均有2个活动高峰(春季:06:50—09:10, 14:50—19:50;夏季:06:50—08:00,14:50—20:10;秋季:07:10—10:00, 15:30—19:00;冬季:08:50—09:40,14:40—19:50),均主要在晨昏活动。四川羚牛在早上的活动高峰期秋季(2.83 h)>春季(2.33 h)>夏季(1.67 h)>冬季(0.83 h),而傍晚的活动高峰期夏季(5.33 h)>冬季(5.17 h)>春季(5 h)>秋季(3.5 ... 相似文献
2.
为给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制定更科学、合理、经济的动物保护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利用网格化监测方法布设的100多台红外相机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的监测资料,研究分析了小麂和毛冠鹿日活动节律及两者之间的共存关系。结果显示:小麂和毛冠鹿在日活动中呈现出一定的晨昏活动特征,正午时段小麂有一个活动高峰期,而毛冠鹿选择了躲避较高的温度;小麂和毛冠鹿核密度曲线重叠系数为0.891,活动节律曲线差异显著(P<0.01),二者出现了显著分化,即同一区域内因需求相似而选择了一定程度的避让,以实现彼此共存。 相似文献
3.
【目的】深入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差异,探讨其在同域分布情况下的时间分配模式和共存机制。【方法】于2017年4月至2020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在61个监测位点对梵净山保护区雉类开展了长期监测,并对5种同域分布雉类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1)监测到的5种雉类(白颈长尾、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灰胸竹鸡、勺鸡)均为昼行性,日活动节律均呈双峰型,活动高峰集中在清晨和黄昏时段;2)只有红腹角雉的日活动节律与其他雉类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红腹锦鸡和勺鸡的日活动节律受海拔变化的影响;4)在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季节性变化中,仅勺鸡的日活动节律呈季节性显著差异;5)在有明显雌雄异色的雉类中,雌雄个体在繁殖期的日活动重叠程度都高于非繁殖期,且日活动节律更为相似。【结论】通过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种同域分布雉类的日活动节律的研究,发现其日活动节律特征和差异是在环境因素和种间竞争下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受到繁殖时间和繁殖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四川林业科技》2021,42(3)
近年来,红外相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分布,以及活动节律和行为特征的研究中。本文以大相岭保护区2019年149台红外相机21 238个相机工作日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为基础,主要拍摄到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四川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tibeten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野猪(Sus scrofa)5种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有蹄类动物。通过相对丰富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 RAI)分析该5种动物的活动节律及季节性差异表明:(1)5种有蹄类动物在研究区域总丰富度达到了53.59%,其中毛冠鹿的丰富度最高为29.54%,其次依次为中华鬣羚(12.63%)、四川羚牛(4.09%)、野猪(3.97%)和林麝(3.37%)。(2)林麝、中华鬣羚、野猪在季节性节律方面表现出一致性,即秋冬季节活动最为频繁,春季逐渐下降,夏季达到活动低谷;而毛冠鹿和四川羚牛则刚好相反,在夏季活动最为频繁,从秋季开始逐渐下降,冬季跌到低谷,春季5月份开始回升。(3)林麝、毛冠鹿的日活动规律相似,清晨的活动高峰不明显,而18:00—20:00的活动强度极高;四川羚牛和野猪都主要集中在白昼活动。(4)林麝在春季出现一定的活动强度差异性,黄昏时期活动强度极大,中华鬣羚冬季夜间活动最为明显,毛冠鹿和野猪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5)中华鬣羚具有明显的夜行性行为。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监测有蹄类动物种群的变化,为保护区有效保护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为大熊猫与伴生有蹄动物之间生态位分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大熊猫的野外放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梵净山东北部同域分布的黔金丝猴和藏酋猴的时空分布格局,了解二者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深认识二者的种间关系及其生存适应特点。【方法】2017—2020年,在梵净山东北部的不同海拔与植被类型中布设了66台红外相机,监测研究黔金丝猴和藏酋猴的时空分布。【结果】藏酋猴在研究区域内普遍分布,黔金丝猴则主要分布于远离旅游索道的高海拔区域,且完全重叠于藏酋猴分布范围内。在栖息地选择方面,藏酋猴呈现普遍选择,黔金丝猴呈现专一选择。在植被类型选择上,藏酋猴的分布未见显著差异(P=0.27),黔金丝猴呈极显著差异(P<0.01),在1 600~1 900 m海拔范围的相对丰富度最高。在植被类型选择上,藏酋猴的分布未见显著差异(P=0.27),黔金丝猴呈极显著差异(P<0.01),在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的相对丰富度最高。在共现位点中,发现黔金丝猴与藏酋猴15天内相遇的位点有45个,占总监测位点数的68.18%,占黔金丝猴分布总位点数的91.84%,栖息地空间重叠度极高。它们在同一位点的的相遇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48),平均5~6天一次,且不存在季节性变化(P=0.35)。黔金丝猴... 相似文献
8.
为了制定更好的区域性保护策略,利用被动式红外触发相机对长青自然保护区内的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腹锦鸡对研究区域生境具有选择性,在日活动时间分配上也有所差异。与同域分布的其它雉类相比,红腹锦鸡在研究区域内分布范围最广,限制其进行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为海拔和森林起源类型。具体表现为:主要活动于海拔1 200~2 000m的范围内,不利用海拔高于2 700m的区域,随着海拔的升高其相对丰度呈递减趋势;在栖息范围内喜欢在人工林及次生林中活动,较少利用天然林;典型的日间活动动物,一天中有两个高峰活动时段,分别为12:00—14:00,16:00—18:00。 相似文献
9.
红外相机技术相对传统方法在调查大中型兽类与地栖型鸟类的物种组成及其活动节律等方面有较大优势,为探究这类动物在康禾保护区的组成等特征,2017 年 12 月至 2018 年 9 月,通过 30 台红外相机进行了初步调查,共拍摄到独立照片 2 233 张,鉴定出野生动物 32 种,其中,大中型兽类 3 目 6 科 8 种,鸟类 7 目 14 科 24 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斑林狸 (Prionodon paricolor)、蛇雕(Spilornis cheela)、褐翅鸦鹃 (Centropus sinensis)、白鹇 (Lophura nycthemera)、仙八色鸫 (Pitta nympha);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是白鹇 (121.58);白鹇、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和橙头地鸫(Geokichla citrira)均为典型的昼行性动物,果子狸(Paguma larvata)为典型的夜行性动物;此外,鸟兽物种数现一定的海拔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10.
2017年3月至2021年7月,按照公里网格抽样方案在四川小寨子沟保护区及周边区域布设红外相机,对区内大中型兽类开展持续监测。研究期间共计230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覆盖146个调查网格,共计71 593个有效相机工作日,获得野生兽类的独立有效记录总计6 071次,共识别出野生兽类4目13科22种。其中,国家I级和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有4种和10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为“濒危(EN)”等级的有2种,“易危(VU)”等级的有6种,“近危(NT)”等级的有2种。调查记录的黄鼬(Mustela sibirica)为保护区新记录。研究发现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野猪(Sus scrofa)、黑熊(Ursus thibetanus)、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等18种兽类的分布网格数均不低于10,而对应的网格占有率和相对多度指数RAI均排在前列,保护区不同功能区域下均拍摄到较多种类的兽类物种(18~20种),保护区不同功能区域内均有多种兽类物种存在集群现象(7~13种)且绝大部分兽类物种存在跨海拔活动现象。本研究结果显示保护区... 相似文献
11.
2008年4月—2021年12月,在四川冶勒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区域设置了84个相机监测位点,累计4 504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获得独立有效记录2 039次,识别出野生兽类4目15科19种,野生鸟类3目8科19种,包括4种国家I级和17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RAI=16.408;SO=65.48%)、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RAI=11.878;SO=30.95%)、猪獾(Arctonyx collaris)(RAI=1.465;SO=27.38%)、野猪(Sus scrofa)(RAI=1.332;SO=21.43%)、小熊猫(Ailurus fulgens)(RAI=0.977;SO=26.19%)的相对多度和位点占有率位于兽类前5位;血雉(Ithaginis cruentus)(RAI=5.662;SO=34.52%)、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RAI=3.730;SO=22.62%)、大噪鹛(Garrulax maximus)(RAI=0.222;SO...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原鸡与白鹇的活动节律和种间关系,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糯扎渡保护区安装触发式红外相机共40台,对两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原鸡(Gallus gallus)和白鹇(Lophura nycthemera)进行一年的连续监测。经统计,40台红外相机累计工作12283个工作日,拍到白鹇独立有效照片93张,统计到白鹇122只/次,雌雄比为1:1.65;拍摄到原鸡独立有效照片43张,雌雄比为1:2.59。日活动节律分析结果显示:两种雉类均为日间活动,其中原鸡的活动时间为6:00~20:00,活动高峰期出现在上午7:00~8:00,11:00~13:00和下午14:00~19:00;白鹇的活动时间为6:00~20:00,活动高峰期出现在上午8:00~10:00,下午14:00~15:00和16:00~19:00,原鸡与白鹇都出现3个活动高峰。原鸡在3~5月活动强度较大,白鹇在1~5月份活动强度较大,其余时间活动较少。原鸡和白鹇种间联结性不强,遇见率低。虽然原鸡和白鹇在日活动节律和月活动节律相似,但通过错峰活动以减少直接的种间竞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