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为了探析劳动力价格上升背景下非三大主粮粮食作物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情况,文章采用1991—2018年中国大豆生产要素价格和要素投入的相关数据,基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运用似不相关回归估计我国大豆生产成本份额方程,并测算要素需求弹性和替代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大豆生产中,劳动力和化肥需求缺乏弹性,机械需求富有弹性但有减弱趋势;机械、化肥和劳动力之间存在两两替代关系,其中机械与劳动替代关系最强,化肥与劳动替代关系最弱;机械对劳动的替代关系有下降趋势,化肥对劳动的替代关系有上升趋势。因此,建议通过以下方式优化我国大豆生产要素投入结构:1)通过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进一步促进大豆生产机械技术推广,降低生产成本;2)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统筹作物轮作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强技术攻关,加大大豆生产机械技术研发和推广;3)兼顾化肥利用效率和生态收益,优化肥料施用种类,采用生物和物理方式来代替部分化学肥料,借助机械和“外包”服务优化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2.
把握棉花经济绩效动力转换特征,对推动中国棉花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12个棉花主产省份1985―2017年数据,实证考察生产要素对棉花经济增长的作用,揭示棉花经济增长的动力及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85年以来,中国棉花经济增长整体为物质要素驱动,但在不同政策时期、不同棉区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棉花经济增长动力经历了从物质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双重驱动→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物质要素驱动→全要素生产率和物质要素双重驱动的转换;长江流域棉区棉花经济增长属于物质要素驱动型,黄河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棉花经济增长属于物质和机械化投入要素双重驱动型。  相似文献   

3.
<正>4月底,全国棉花生产监测系统根据120个高产创建县上报数据分析,2014棉花播种面积同比下降6.3%,其中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同比分别下降14.3%、8.7%,西北内陆棉区同比增加3.29%。棉花长势良好。截止到4月25日,监测县普通棉田平均出苗率为63.2%,比上年同期低2.5个百分点。高产示范片平均出苗率70.6%,比一般棉田高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中国玉米和圆白菜生产中化肥投入的需求价格弹性,化肥和劳动的替代弹性以及化肥和机械的替代弹性,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构造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和影子替代弹性,利用2004—2016年中国主要玉米和圆白菜产区的化肥及其他要素投入与价格数据,采用似不相关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化肥价格、劳动价格和机械价格等各类价格变量对玉米生产中的化肥投入量具有显著影响,化肥价格变量对圆白菜生产中的化肥投入量影响显著。玉米和圆白菜生产中化肥投入的需求价格弹性均较低且将长期处于低弹性区间,圆白菜的化肥需求价格弹性整体高于玉米。玉米生产中的化肥与劳动投入存在互补关系,圆白菜生产中的化肥与劳动投入存在替代关系。玉米生产中的化肥投入和机械投入存在较强的替代关系,而圆白菜生产中的化肥投入和机械投入存在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5.
1978-2007年三大棉区陆地棉品种特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中国棉花品种志(1978-2007)》及品种审定公告,建立了1978-2007年间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审定推广的839份陆地棉品种的生育期、株高、第一果枝节位、铃重、衣分、皮棉产量、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等14个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数据库。通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纤维长度、衣分、生育期、马克隆值、铃重在不同棉区不同品种间差异小,稳定性好,枯、黄萎病抗性、叶色和种植密度在各棉区品种间变化差异均很大。西北内陆棉区的枯、黄萎病抗性最好,长江流域棉区的枯、黄萎病抗性最差,种植密度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比强度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且相同棉区不同品种间变化差异较大;皮棉产量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综合以上结果说明西北内陆棉区特别是新疆棉区有利于发展优质棉,长江流域棉区应加强抗病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6.
为准确把握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背景下我国玉米生产中的要素替代关系,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采用2000—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全国和区域2个层面对要素产出弹性及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进行了实证研究,进而探讨我国玉米生产的技术选择方向。结果表明:1)我国玉米生产中机械有效地替代了劳动要素,替代弹性为1.099,玉米收获机械化快速发展发挥出重要作用;2)相比北方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我国西南优势玉米区机械对劳动的替代速度加快;3)样本期间化肥的产出水平持续下降,它对劳动、机械的替代程度在逐渐减弱;4)玉米生产采取了以机械技术为主,以生物化学技术为辅的技术。我国玉米生产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机农艺的结合,因地制宜地促进机械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柑橘生产的要素替代关系及增长路径,基于我国7个主产区1997—2014年柑橘成本收益的面板数据,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柑橘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柑橘生产的技术进步与增长路径。研究得出:劳动力和农业机械的产出弹性相对比较稳定,化肥和其他要素的产出弹性波动较大;化肥、农业机械与其他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关系较为显著,化肥与农业机械对其他要素的替代关系较为稳定,化肥与农业机械要素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柑橘生产过程中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明显,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也不断发展,未来柑橘生产的增长路径选择应该以节约劳动的农业机械技术导向为主,以节约土地的生物化学技术导向为辅。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得到的启示包括:根据生产要素禀赋优势来选择柑橘技术进步的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省力省工的柑橘生产机械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无病毒苗木等土地节约型的生物化学技术。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1998—2017年中国10个花生主产省(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初级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对我国花生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影响,进一步测算了要素之间的影子替代弹性,并分析了替代弹性的地区差异。本文对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进行了验证和拓展,研究发现:1)初级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和要素相对价格的提高对机械、化肥这两种要素投入均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化肥可以成为劳动的替代要素,土地要素与农业机械要素之间呈现伴随关系。2)劳动力与机械、劳动力与化肥、土地与化肥之间均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土地与机械之间存在明显的互补关系。受地形条件的约束,劳动力与机械的替代弹性存在地区差异。因此,建议通过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化服务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将农机农艺融合较为成熟的技术模式,作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在花生主产区逐步推广,积极推广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和分层施肥等新型节肥技术。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美国、印度三国26个棉区1998—201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估计方法测算中美印三国棉花全要素生产率,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分析三国棉花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及其来源,并对棉花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9—2017年,中国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但总体呈负增长态势,落后于美国和印度;中国三大棉区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差异,黄河流域棉区增长率最高,但仍为负增长,西北内陆棉区纯技术效率较有优势;中美印三国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但波动特征明显;国家间差异是三国各棉区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主要来源;整体上来看,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存在α收敛和绝对β收敛,不存在条件β收敛,但各国收敛性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基于玉米生产成本的上涨,建立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利用1999-2018年20年的面板数据探究玉米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得出结果:(1)土地要素与其他各类要素相互替代关系。种子对土地的替代关系呈现先上升后平稳的态势,机械与其他生产要素对土地的替代呈现出略有下滑、基本平稳的趋势,化肥对土地的替代关系呈现波浪形趋势,但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替代水平。(2)劳动力要素与其他各类要素替代关系。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关系基本呈现平稳态势,但从其他各类要素对劳动力替代效应的程度来看,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效果更加显著。根据研究结果,对玉米生产的降本增效,农民的增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不同质地的土壤,施钾后钾的分布规律不一样,土壤保持钾的能力,在低施钾时〔<600mg/kg(以每公斤土含K2O量表示,下同)〕,容量因素(△Q)是:△Q壤>△Q粘>△Q砂,中量施钾时(600~800mg/kg),△Q壤=△Q粘>△Q砂,在高施钾时(>800mg/kg),△Q粘>△Q壤>△Q砂。钾缓冲因素变化规律与容量因素一致。施钾在土壤液相和固相的分布规律符合Y=C-abx方程。建议一次施钾量的最佳点应是△B≈2.0,砂、壤、粘分别为150、390和360mg/kg  相似文献   

12.
建立Tornqvist指数模型,计算了全国和河南、山东小麦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全国小麦总产增加主要来源于单产提高,而单产提高主要决定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要素投入是小麦单产提高的物质基础.2001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明显放缓,但河南省全要素生产率仍有较大优势.在压缩或稳定播种植面积的情况下,未来小麦总产增长关键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3.
在刘维尔正整数集基础上进行因数及因子数目对照,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了由法国数学家刘维尔推广的自然数的一个性质。  相似文献   

14.
镉在小麦各部位的富集和转运及籽粒镉含量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以全国小麦产区的14种土壤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小麦在对照、Cd处理(0.6 mg·kg-1 p H7.5,1.2 mg·kg-1 p H7.5)条件下,Cd在小麦各部位的含量及其富集和转运。结果表明:对于两组Cd处理而言,Cd在小麦中的分布趋势均为根茎籽粒,而且各部位的Cd含量相互间均显著性相关(Cd处理的籽粒与根除外)。14种土壤种植下,小麦根、茎、籽粒的Cd含量范围分别为:0.11~2.18、0.04~0.75、0.004~0.08 mg·kg-1(对照);3.14~12.04、0.18~0.94、0.09~0.43 mg·kg-1(Cd处理)。14种土壤中根-土的Cd富集系数范围为0.59~13.69(对照)、2.98~14.86(Cd处理);茎-根、籽粒-根的转运系数范围为:0.22~1.60、0.02~0.14(对照);0.04~0.13、0.01~0.06(Cd处理)。小麦籽粒Cd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及预测方程显示,无论土壤是否受Cd污染,籽粒Cd含量与土壤p H均呈极显著性负相关,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828(对照)、-0.841(Cd处理),p H是影响籽粒吸收Cd的首要土壤因素,有机碳(OC)含量则为第二因素,籽粒Cd含量预测方程拟合效果良好(对照R2=0.84;Cd处理R2=0.93)。  相似文献   

15.
通过选取中国重点大学综合实力排名较前的36所高校网站作为样本,利用搜索引擎MtaVista收集各网站的链接量及计算网络影响因子。选取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对网站的评价作用起显著作用的是总链接数、总网页数、外部链接、被连接网站数。  相似文献   

16.
 精原干细胞可以体外培养、冷冻保存、遗传操作及移植,因而在医学、生物学及动物科学方面均有广泛应用前景。根据现有资料阐述一些因素,包括c-Kit受体及其配体SCF、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维生素A(VA)、表皮生长因子(EGF)、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激素和温度,对精原干细胞更新分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鲜马鹿茸不同部位多肽的提取及含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醋酸溶液和乙醇提取了6支鲜二杠马鹿茸的主干顶部(未骨化部分)、中部(部分骨化)、根部(大部分骨化)3个部位的多肽,进行了多肤的SDS-PAGE分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皮生长因子(EGF)、神经生长因子(NGF)的Western-blotting分析。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进行了马鹿茸不同部位总多肽定量,RIA法测定了IGF-1含量,ELISA法比较了不同部位EGF、NGF的OD值。结果:SDS-PAGE表明鹿茸酸醇提取多肽为一系列分子量低于17kD的混合物,Western-botting证明其含有IGF-1、EGF、NGF等生长因子。定量分析表明:马鹿茸顶部、中部、根部总多肽、IGF-1及醇提多肽中IGF-1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EGF、NGF ELISA检测OD值差异显著(P<0.05),均从顶部到根部递减。  相似文献   

18.
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养分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大量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土壤养分方面的研究资料,综述了环境因素及人为因素对保护区森林土壤养分的影响.并对森林类保护区土壤质量评价及土壤养分相关性的研究进行了概述,以期为森林类保护区土壤的深入研究及对其保护提供指导.森林土壤养分的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其最终分布格局是地形、植被、土壤类型、季节变化、土壤微生物等环境及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自然生态系统下,环境因素是土壤养分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有效的人为管理方式能促进森林土壤养分的积累,而不当的干扰则会造成养分显著流失.对土壤质量进行准确评价,能够客观了解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土壤的影响,有助于及时调整管理措施.在保护区建立森林土壤长期定位监测站,是全面掌握保护区森林土壤养分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的较好途径,最终为保护区森林的持续健康经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森林衰退病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衰退病(Forestdecline)是指由一系列按特定顺序出现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导致树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死亡的一类病害.衰退的症状包括生长速度慢,叶稀疏、小型及扭曲,经常有缺绿的现象,叶缘变褐色,叶片过早变黄,过早脱落,直至死亡.衰退病的起因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研究中存在着把各因素过分简单化的现象.森林衰退病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找出主导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多因素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20.
森林衰退病(Forestdecline)是指由一系列按特定顺序出现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导致树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死亡的一类病害.衰退的症状包括生长速度慢,叶稀疏、小型及扭曲,经常有缺绿的现象,叶缘变褐色,叶片过早变黄,过早脱落,直至死亡.衰退病的起因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研究中存在着把各因素过分简单化的现象.森林衰退病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找出主导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多因素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