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洋渔业》1985,7(4):182-184
十、如何防止养殖扇贝大量死亡?扇贝海上养殖常发生大量死亡现象。扇贝死亡前的症状,贝壳边缘缺刻不全,贝壳内面呈黄褐色,外套膜边缘向里萎缩,症状越重的个体萎缩越厉害,得病的个体虽已过了繁殖季节,但腹嵴内仍剩有大量的生殖细胞,雌雄易辨等。这些症状说明扇贝处于病态,是发生海上大量死亡的前兆。应立即分析病态的原因,如是养殖密度过大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筏式养殖虾夷扇贝贝壳内侧褐色沉积症状形成机制,讨论虾夷扇贝夏季大规模死亡和褐色沉积症状相关性。2017—2019年的3—10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虾夷扇贝褐色沉积症症状发生过程和出现比例,统计虾夷扇贝累积死亡率。设计防咬合扇贝养殖笼,统计褐色沉积症扇贝出现比例。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法分析褐色沉积物质成分,讨论内在形成原因。结果显示,防咬合扇贝养殖笼内养殖扇贝累积死亡率为87.6%,褐色沉积症状出现比例为74.5%,扇贝间咬合导致的损伤不是褐色沉积症出现的原因。褐色沉积物质红外光谱谱型与牛血清白蛋白粉末谱型一致,且具备蛋白质特征峰酰胺Ⅰ带和酰胺Ⅲ带,揭示贝壳内侧褐色沉积物质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虾夷扇贝褐色沉积症出现时间具有规律性,6月中下旬出现症状后持续至8月,与扇贝开始死亡时间吻合。2017—2019年褐色沉积症状比例为85.7%、1.54%和10.9%,扇贝累积死亡率分别为90.4%、49.2%和48.16%,揭示褐色沉积症状与筏式养殖虾夷扇贝夏季死亡具有相关性(r=0.992),其形成原因可能与病原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3.
海湾扇贝苗种大量死亡,是目前海湾扇贝养殖中主要问题之一,对莱州市海湾扇贝苗种死亡现象进行调查后,对其在虾池保苗和海上暂养两个阶段大量死亡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牡蛎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贝类,也是我国传统的养殖品种;它繁殖季节时间长,一年有几次繁殖高峰期;幼虫浮游时间长,随潮流可影响到较大范围的海区;变态后常固着在扇贝贝壳及养殖器材上,造成很大危害。(1)牡蛎与扇贝的食性基本相同,都以硅藻及有机碎屑为主,牡蛎变态附着后,在养殖海区内与扇贝争食饵料,造成海区饵料相对不足,影响扇贝的摄食及生长发育。(2)牡顿附着在扇贝贝壳上,增加了扇贝开闭壳的活动强度,消耗了扇贝在体内积累的营养物质,致使扇贝生长缓慢,且易造成扇贝畸形。①牡顺附着在扇贝养殖器材上,不但增加了器…  相似文献   

5.
1 死亡原因1.1 养殖密度过大 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养殖户片面追求单位面积的产量,多数采 用高密度养殖的方法,每层网笼放苗100~120粒,甚至更高。目前扇贝的养殖方法大多采用 垂下式,水体交换能力差,大量的排泄物不能及时扩散,沉积在养殖筏周围的海底,并发生 腐烂,产生有害物质(如H2S)。当风浪增大时,这些有害物质泛起,毒害扇贝。另一方面, 养殖密度过高致使饵料生物骤减,扇贝因缺乏饵料,抗病能力和抵御环境恶化能力下降,导 致扇贝大量死亡。1.2 风浪影响 浙江海区多台风,且集中在8~10月份,此时扇贝缺少足丝。由于风…  相似文献   

6.
<正>虾夷扇贝为我国北方重要养殖贝类,20世纪80年代由日本引进,因其营养价值及养殖效益较高,在我国得到大面积推广养殖。虾夷扇贝养殖发展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利,我国先后出现多次扇贝大面积死亡现象。针对扇贝大面积死亡现象,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一致认为病原、养殖环境恶化、种质退化、养殖密度过高等因素是造成扇贝大面积死亡的原因。本实验将针对养殖密度过高导致的虾夷扇贝死亡进行研究,以期找到适宜养殖虾夷扇贝的密度,提高虾夷扇贝成活率,增加经济效益,为虾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许多海水养殖专家针对扇贝的大面积死亡撰文分析了主要原因:1.扇贝的养殖密度过大;2扇贝种质退化;3水域富营养化;4扇贝在性腺发育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量,降低了抵抗外界不利环境和疾病的能力;5.病毒感染。专家分析扇贝大面积死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荣成县水产养殖公司与该县东山公社八里王家大队扇贝养殖专业队共同进行的“缩短扇贝养成期试验”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他们于1982年8月筏养的5亩扇贝,去年11月已经收获,养成期由过去的2年缩短到15个月,收获的扇贝最大个体壳高在7.2厘米,最小个体壳高4.5厘米,80%以上的扇贝壳高在5厘米以上。  相似文献   

9.
我国海湾扇贝养殖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据统计,到1998年我国海湾扇贝养殖面积发展到近7000hm^2,养殖产量约30万t。特别是自1997年栉孔扇贝养殖出现大面积死亡以来,海湾扇贝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但在1999年贝苗中间暂养阶段发生了大量死亡,造成养殖苗种严重不足,使养殖面积减少约2/3,经济损失惨重。作者就海湾扇贝养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0.
桑沟湾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增杰 《齐鲁渔业》2004,21(8):10-11
在对桑沟湾发生的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现象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基础上,从种质、生态、环境等方面对死亡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栉孔扇贝生殖盛期能量大量消耗,降低了抵抗外界不利环境和疾病的能力;而种质退化、高温、养殖密度过高、附着生物及疾病也是造成扇贝大规模死亡的诱发原凼。  相似文献   

11.
继林孔扇贝养殖发生大面积死亡后,海湾扇贝的养殖生产也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死亡。笔者于1999年11月份,就我市海弯扇贝养殖生产的高产典型,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了解,从中总结出了几点颇具新意的海上管理新方法。供本行业参考。一、基本生产情况。我市泊里镇尹家圈村扇贝养殖户安某,1999年养殖扇贝35亩,在市乡两级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指导下,取得亩加工每千克160粒左右鲜贝柱675千克,折合亩产壳贝4160千克的好收成,亩收入4万元(鲜贝柱售价64元/kg)成为该村700个养殖户,600亩养殖面积及周围海区养殖产量最高,亩收益最好的生产典型。二…  相似文献   

12.
一、养殖扇贝死亡情况1985年长岛县扇贝开始出现大量死亡,1990年全县养殖面积1万亩,受灾面积1000余亩,一年出现三次死亡高峰,严重海区死亡率达60~80%; 1990年荣成市扇贝出现大量死亡,死亡率10~50%,一般为20~30%;  相似文献   

13.
<正>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是以2008年从广东汕头南澳海区华贵栉孔扇贝养殖群体中挑选的黄金色个体构建基础群体,以闭壳肌和贝壳金黄色为选育指标,采用群体选育辅以家系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南澳金贝"被全国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级水产新品种,也是广东省第一个国家级贝类新品种。优良品质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具有三大优良特点:一是外观色泽金黄,贝壳、  相似文献   

14.
王延贵 《河北渔业》2011,(12):42-43
<正>海湾扇贝,是我国扇贝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而每年海湾扇贝苗种的产量却时常不够稳定。其主要原因是扇贝种贝在自然海域越冬过程中,经常会因为低温冷冻、饵料缺乏等多种原因,造成种贝发育不良,或大量死亡等现象发生,从而影响到  相似文献   

15.
潘智韬 《海洋渔业》1988,10(1):33-33
<正> 1987年8月上旬,浙江省嵊泗县构杞海区发生大面积赤潮,海水比重降至1.015,水色呈红褐色,镜检中发现有大量夜光虫、甲藻相赤潮生物,造成海湾扇贝大量死亡。未分笼养殖的稚贝死亡率高达70%以上,养殖的大、小鲍鱼全部中毒死亡,岩礁上的部分贻贝也发生死亡.从  相似文献   

16.
<正>一、品种名称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二、品种来源亲本原产地为中国,来自于广东汕头南澳养殖群体中的金黄色个体,其贝壳、闭壳肌、外套膜均为金黄色。三、审定情况2014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GS-01-009-2014)。四、特征特性1.外部形态两枚贝壳为金黄色;贝壳大,  相似文献   

17.
胶州湾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王秀华 《水产学报》2002,26(2):149-156
2 0 0 0年 1月 - 12月 ,跟踪调查了胶州湾养殖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情况 ,对养殖海域环境因子进行了测定 ,并对大规模死亡期间发病栉孔扇贝进行了病理学观察。调查结果显示 ,胶州湾养殖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呈暴发性并集中在 7月下旬的高水温期。发病高峰期在 7月 2 1日至 7月 2 7日 ,最高时点患病率达 14 .5 % ,7月份的月死亡率为 5 8.0 %。至 8月 3日累积死亡率达 90 .0 % ,患病贝死亡率接近 10 0 %。发病期扇贝壳高平均为 5 .0± 0 .9cm。,养殖栉孔扇贝半数死亡时间在 7月 2 3日。通过对水环境因子、病原性生物因子的调查分析及病理学观察表明 ,栉孔扇贝的大规模死亡可能是由生物性因子 (病毒 )所致 ,而与环境中理化因子可能无直接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育种单位:汕头大学品种简介:该品种是以2008年从广东汕头南澳海区华贵栉孔扇贝养殖群体中挑选的黄金色个体构建基础群体,以闭壳肌和贝壳金黄色为选育指标,采用群体选育辅以家系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贝壳、闭壳肌和外套膜均为金黄色,色泽纯度达98.0%以上;在相同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栉孔扇贝在秦皇岛海区夏季大批死亡的原因,在近两年来的工作基础上,1982年我们在室内外进行了(八)组对比观察试验,结果表明:东姜庄养殖区的扇贝死亡与该海区夏季水温偏高和养殖方法有密切关系,与水的混浊度无关。海区试验历时106天,从观侧的结果看:(1) 不同养殖密度扇贝的存活率有所不同,挤塑网笼的养殖密度以120个/笼以下为宜。(2) 不同规格的扇贝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也有所不同,小个体扇贝的存活率比大个体高。(3) 底层扇贝生存率较其它水层高。(4) 孔径1厘米的小网目网笼中的扇贝存活率较孔径2—3厘米的为高。(5) 开放式的粘贴养存活率可达100%,而封闭式笼养又因养殖器材不同而有差异,以挤塑网笼养殖存活率最低。(6)自然海区笼养的扇贝,当水温升至25℃以上,体弱个体开始死亡,随温度上升死亡速度加快,水温下降至25℃—23℃死亡速度减慢,23℃以下扇贝恢复正常。开放式养殖的扇贝,能适应较高水温,在旬平均水温26.9℃的条件下,生长正常。(7) 在室内人为条件下,水温升至26℃时第16天开始死亡,随温度上升死亡速度增快,水温27℃时半数死亡量时间为25天,28℃时半数死亡量时间为18.5天,31℃时半数死亡量时间仅2.5天。(8) 扇贝在混浊度180克/m~3的条件下,饲养14天生活正常。  相似文献   

20.
<正>为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秩序,昌黎县国土资源局进行了海上养殖情况调查,加强了海洋环境执法,建立了免费海洋灾害预警平台,维护了海洋渔业生产秩序。1调查2013年扇贝养殖情况2013年6-11月,昌黎县国土资源局采用定期走访的方式对大蒲河口、新开口、滦河口对应海域的扇贝养殖户进行了调查,了解了2013年扇贝养殖生产情况。通过实地走访我们了解到,2013年扇贝苗从小袋分完后开始出现大量死亡现象,大多数养殖户反映苗种死亡率在50%以上,个别严重的死亡率高达90%,扇贝苗死亡率由北向南呈递增趋势。自5月下旬到6月下旬昌黎县浅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