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森林公园数目不断增加,面积不断增大,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对影响森林公园旅游收入的因素进行计量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公园接待游客数量、职工人数以及餐位数对森林公园旅游收入有正向影响;森林公园总个数对森林公园旅游收入有负向影响.最后提出适当增加森林公园职工人数,增加对基础建设的投资,加强森林公园的宣传工作,有效整合森林公园资源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利用2008—2017年中国除香港、澳门、台湾、西藏外的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构建邻接矩阵和反地理距离矩阵,在进行空间相关检验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密度对农村减贫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省级层面上,农村贫困水平表现出显著(P<0.0...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浙江省森林公园在省域尺度上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旅游发展模式。  方法  以浙江省128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分析森林公园空间分布特征、均衡态势和分布密度,结合定性分析,探讨浙江省森林公园的发展历程与旅游发展模式。  结果  ①浙江省森林公园总体空间分布特征为随机型,其中舟山市、台州市、衢州市为均匀型分布,宁波市、绍兴市为随机—离散型分布,温州市、丽水市、湖州市、杭州市、金华市为随机型分布。②核密度结果显示:浙江省森林公园的疏密分布呈现3个梯次,东北部为第1梯次,中部和南部为第2梯次,西部为第3梯次。③浙江省森林公园的建设发展分为探索起步期(1982—1992年)、快速增长期(1993—2001年)、规范建设期(2002—2010年)、内涵提升期(2011—2017年)和全面发展期(2018年至今)5个阶段。④旅游开发分为城郊休闲型、景观游赏型、生态度假型、森林运动型和生态教育型等5种模式。  结论  在多重因素制约下,浙江省森林公园在各地级市间分布不均,发展模式各异。今后浙江省森林公园的建设和旅游发展,要在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对接森林旅游消费需求,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市场服务能力;创建特色旅游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图2表2参23  相似文献   

4.
在全国森林旅游蓬勃发展背景下,森林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建立先进的发展模式对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屏山森林公园为为具体实例,分析其发展森林旅游概况和优势,提出发展模式与对策,为屏山森林旅游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加快森林公园建设及推进森林旅游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总结了崇左市森林公园10a以来发展的现状、取得的成绩以及在加快森林公园建设及推进森林旅游发展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存在问题,并对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下一步发展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6.
耿继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570-13572,13575
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龙凤山森林公园在森林风景资源、生态环境、气候、文化、民族风情、区位条件、政治条件方面存在的优势;指出其具有境遇狭长、拓展空间受限,风景资源单体规模不大,区域经济落后、旅游保障薄弱,部分地段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等劣势;认为旅游业迅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兴起、毕节试验区的建设以及威宁县的城市建设发展为其带来了外部机遇;提出在同类旅游产品竞争激烈、草海形象遮蔽、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挑战。最后根据SWOT分析的内容,提出龙凤山森林公园的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森林公园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场所,以自然景观为基础,以人文景观为依托,已经成为森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河北承德森林公园为例,浅谈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8.
森林公园旅游产品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森林公园是基于自然保护前提下的以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的生态旅游地 .森林公园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适宜开发多种多样的生态旅游产品 ,可归为 9大类 .森林公园旅游产品总体上表现为融自然美、运动美、健康美、成就美于一体的旅游产品风格 ,给游客形成生态回归的意境流 .森林公园旅游产品的成功开发决策应重视产品市场定位、产品创意与创新 ,并作出可持续的森林公园旅游产品规划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山西关帝林区森林公园建设的几点思考对加快森林公园建设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相关探析。  相似文献   

10.
付亚菲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518-10520
概述了城市森林公园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城市森林公园的特殊性。基于城市森林公园在开发及旅游消费过程中存在的外部性消除的问题,首次将房地产商这一角色引入其中,从而提出两个大胆设想,用于消除两过程的外部性。城市森林公园开发过程中的外部性可通过2种方案消除一是将森林公园规划用地及周边房地产开发用地使用权全部拍卖给房地产商,由房地产商进行森林公因及其周边商品房的开发;二是森林公园的开发经营承包给旅游开发公司,房地产商对其进行补偿。旅游消费过程中的外部性消除则通过政策、法律控制,建立门票制度的方法解决。提出的第1个设想因未对城市用地、房地产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尚需联系环境经济学进一步验证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都经历了灌溉管理制度改革,即将灌溉管理权利和责任从政府机构向用水协会或其地方非营利组织转移。农民用水协会被广泛认为是地方农业灌溉管理的卓越制度安排。农户参与对用水协会的绩效有重要影响。因此,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影响农户参与用水协会行为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江西省307 位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户参与用水协会行为因素。结果表明,主观规范、行为控制认知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参与用水协会的意向,而行为态度对农户参与用水协会的意向影响不显著。行为意向显著影响农户的决策参与和灌溉管理参与。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贵州省森林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状况,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以贵州省森林公园2010-2014年旅游统计数据为依据,对该时间段内贵州省森林公园的旅游生态足迹、旅游生态承载力以及旅游生态赤字等进行计算,结果表明:5年间,贵州省森林公园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人均旅游承载力和人均旅游赤字都呈下降趋势,人均生态足迹由2010年0.0483 hm2下降到2014年的0.0286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10年的0.0194 hm2下降到2014年的0.0090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2010年的0.0289 hm2上升到2014年的0.0196 hm2;生态足迹指数由2010年的-1.49下降到2014年的-2.19;生态压力指数由2010年的2.49上升到2014年的3.19。总旅游生态足迹、总旅游承载力和总旅游赤字都呈缓慢的增长趋势,而生态足迹指数和生态压力指数都反映出了贵州省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但是2012年后这种不可持续状态逐年有所缓解。通过生态足迹的变化找出影响因素,为贵州省森林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林分上下层间结构与树木多样性的关系,以阿什河流域天然次生杂木林为对象,构建了立地条件-林分上层结构-林分上层树木多样性-林分下层结构与树木多样性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立地条件(ξ1)对林分上层结构(ξ2)具有直接正影响,影响系数为0.59;对林分上层树木多样性(ξ3)具有正影响,总影响系数为0.75,直接影响系数为0.43;对林分下层结构与树木多样性(ξ4)具有负影响,总影响系数为-0.58,直接影响系数为-0.12。林分上层结构(ξ2)对林分上层树木多样性(ξ3)具有直接正影响,影响系数为0.55;对林分下层结构与树木多样性(ξ4)具有负影响,总影响系数为-0.55,直接影响系数为-0.38。林分上层树木多样性(ξ3)对林分下层结构与树木多样性(ξ4)具有直接负影响,影响系数为-0.31。对林分下层密度(x11)影响最大的林分上层观测变量为林分上层树冠面积(x7),总影响系数为-0.19,直接影响系数为-0.12。对林分下层平均树高(x12)影响最大的林分上层观测变量为林分上层平均树高(x6),总影响系数为-0.28,直接影响系数为-0.13。林分上层树冠面积(x7)和树高多样性(x10)对林分下层树种多样性(x14)影响较大,影响系数分别为-0.38和-0.36。树冠面积(x7)的影响全为直接影响;树高多样性(x10)的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林分上层结构(ξ2)与树木多样性(ξ3)中的观测变量对林分下层树冠面积(x13)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针对2015年以来我国玉米行业出现的供大于求的市场结构问题,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法和灰色系统评估法对我国20个玉米主产区2008—2017年的生产比较优势进行测度,并运用逻辑回归模型和有序逻辑回归模型对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具有稳定的玉米生产综合比较优势,在生产成本和产业利润2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2)显著影响省域比较优势的正向因素为农用柴油使用量、耕地灌溉面积和农村教育经费等,负向因素为农用化肥施用量、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第一产业GDP占比等。政府需根据生产比较优势调整布局,科学优化生产要素投入,提高生产和精深加工的匹配,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县域农业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探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县域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有利于解决县域间农村劳动力错配问题,促进县域农业经济增长。基于全国1 832个县2002—201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县域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在时间上,中国县域农业生产效率年均增长率为0.12%。在空间上,南方县域农业生产效率普遍高于北方,粮食主产区县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改善程度高于非粮食主产区。计量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能显著改善县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邻近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本地县域农业生产效率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非粮食主产区县域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大于粮食主产区。因此,应加快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县域间农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释放粮食主产区县域农业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高速公路网建设对中国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市场形成脉络的影响,从供给端和需求端2个角度探讨了高速公路网建设推动农机跨区服务市场发育的作用机理,并利用2000—2019年17个稻麦主产省份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在理论上,高速公路网建设不仅通过交通时间收敛效应这一中间机制提高服务主体跨区服务意愿和能力,且提高服务主体进入某一区域的便捷性和及时性进而刺激当地农户形成农机跨区服务需求。2)2000—2013年的回归结果表明,高速公路网建设对农机跨区服务供给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高速公路网密度增加对跨区机收面积占比增长的贡献率为47.78%,而高速公路密度差异对跨区机收服务供给能力区域差异的贡献率为13.8%。3)2014—2019年的回归结果显示,高速公路网建设对农机跨区服务需求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高速公路密度每增加1个单位,跨区机收稻麦服务需求强度相应增加8个百分点,且高速公路密度区域差异对跨区机收稻麦服务需求强度区域差异的贡献率为12.1%。  相似文献   

17.
以养蜂业为例,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框架对2014—2019年国家蜂产业体系固定观察点的6期336户蜂农面板数据进行技术进步率和要素弹性定量分析,从技术进步的视角剖析蜂农与现代农业的衔接程度。研究发现,2014—2019年中国养蜂业的广义技术进步率仅为0.3%,养蜂业产值的增长主要依赖于要素投入,蜂农与现代农业的衔接水平不高。基于此,提出促进蜂农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政策建议:一是加强新型职业蜂农培训,提升蜂农自身水平;二是大力推进节本增效提质养蜂技术研发;三是规范蜂农与合作社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推进形成蜂蜜市场优质优价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