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稳定的农地产权能够激励农户农地投资,有助于促进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地确权是稳定农地产权的重要正式制度安排,即稳定地权是新一轮土地确权承载的重要功能。基于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理论,以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实地调研数据,采用Logit和Ologit模型,从村庄内家庭土地不平等视角分析土地确权对农户地权稳定性感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讨新一轮农地确权的地权稳定效应。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域,33.79%的农户已完成新一轮土地确权颁证,62.64%的农户认为研究地块在未来不会被重新调整,即感知的地权稳定性水平较高。新一轮土地确权显著强化了农户的地权稳定性感知,且在控制村庄内土地不平等的情境中具有更高的强化效果;村庄内家庭土地不平等对农户地权稳定性感知具有显著的弱化效应,且土地不平等在土地确权对农户地权稳定性感知的影响中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因此,在"三权分置"产权制度改革中,政府应重视规范土地确权程序,加强产权制度改革宣传和信息披露,同时,注重以政策调整和市场配置相结合的方式,降低土地不平等造成的负面影响,强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开展农地确权工作旨在放活土地经营权,促进农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然而现实中农地流转出现与预期效果不一致的现象。文章重点为四川省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提出可行路径。【方法】文章以农户有限理性为基本假设,运用前景理论分别对四川省成都平原地区、浅丘地区和山区的农户,在农地确权前后对农地流转的心理认知进行分析,并针对不同地区农户农地流转心理状态及当地资源禀赋提出适宜的农业规模经营实现路径。【结果】山区农户生存能力较弱,对土地依赖程度强,土地用于满足其生存需求,通过农地确权降低了流转意愿;浅丘地区农户生存能力较强,对土地依赖程度较弱,土地用于满足其安全需求,在农地确权之后,部分农户倾向于短期流转,部分农户愿意流入土地;成都平原地区农户生存能力强,对土地依赖程度弱,土地用于满足其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流转土地的态度在农地确权之后趋于开放。【结论】对于四川省山区,提出"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第三产业带动发展"与"细化生产分工,实现农业服务规模经营"路径建议;对于四川省浅丘地区,提出"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按面积入股分红退股"与"产品标准化生产,产业品牌化发展"路径建议;对于成都平原地区,提出"互联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智慧农业"与"打造田园综合体,开发新型产业发展亮点"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3.
赵宁  张露  李红莉 《世界农业》2022,(10):83-97
规模经营被普遍认为是促进农业生产化肥减量的重要路径,而两类典型的规模经营模式,即农地规模经营与服务规模经营,其减量机理与效果尚未得到充分地比较讨论。本文通过构建“规模经营模式—减量理论机理—减量实际效应”的分析框架,比较农地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促进化肥减量施用的理论机理,并利用湖北省江汉平原水稻主产区898户稻农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基于农地流转与集中获得农地规模经营优势的农户,通过购置新机械与引进新技术开展自我服务实现化肥减量,但受资产专用性所引致的高沉没成本约束,高产压力的增大使得农地经营规模与化肥施用量呈U形变动特征;(2)基于采纳托管等外包服务,分享服务规模经营优势的农户,通过服务供应商规模化的管理性服务、生产性服务和市场性服务实现化肥减量,且化肥减量效果呈现农地经营规模的中立性特征;(3)通过农地规模经营与服务规模经营促进化肥减量,并非是互斥的关系。开展适度的农地规模经营,不仅具有直接减量效应,即可以避免过大规模的成本压力、实现化肥减量效应的最大化;还具有间接减量效应,即可以达成服务的农地规模门槛、促使服务市场容量扩张,继而促进服务市场发展实现化肥减量。  相似文献   

4.
研究土地流转的进程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平稳有序地推进有重要意义。以我国新疆巩留县农村240户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土地政策与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土地政策的了解程度、农户受教育程度、身体状况、收入来源与其进行农地流转意愿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农户年龄、家庭年人均农业纯收入与其进行农地流转意愿呈显著的负向效应。因此,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做好多种农业政策宣传推广服务、加大农户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农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将对农地资源配置的优化、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农地确权政策实施的背景,以广东省阳山县和新丰县的问卷调研数据为例,将农地利用方式细分为农地耕种方式和耕种作物品种选择两个方面,在采用基准OLS回归分析后,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分析农地确权对农地利用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本的农地自耕率、出租率和抛荒率分别为69%、8%和23%,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占比分别为36%和64%,农地利用方式以农户自耕粮食作物为主。农地确权对农地出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农户选择种植粮食作物具有积极影响。可见,应充分认识农地所具有的禀赋效应和保障功能,并提高农地的可交易性,加强农地流转市场建设。同时,需避免村庄频繁进行农地调整,增强农户对农地产权制度的稳定性预期,以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地确权政策效应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6.
周来友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7):227-233
在中国农村土地租赁市场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利用2015年1月江西省丰城市和遂川县的农户调研数据,基于农地流转的视角,重新审视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农地经营规模可通过土地市场效应、要素配置效应和规模效应正向影响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实证结果则验证了理论假说。因此,应继续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削弱土地细碎化对技术效率的负向影响;同时,应鼓励农户异地从事非农就业,从而加速农户农地流转的参与,进而提高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7.
运用1 682个农户实地调研数据,通过门限效应模型和样本选择修正模型,分析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户市场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门限效应模型分析得出人均基本需求农地的面积为0.068 hm~2,即人均年基本需求粮食为466.27 kg。2)农业机械化水平对门限前后的农户市场化程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每增加1个单位,门限前的农户市场化程度就提高0.496个单位,门限后的农户市场化程度就提高0.67个单位。3)自我农机作业方式和外包农机作业方式都对门限前后的农户市场化程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另外,户主不健康和转出土地对农户市场化程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家庭社会资本、粮食价格、人均土地面积、复种指数、平原地区对农户市场化程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建议重点提高平原地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程度,关注农户健康问题,增加家庭社会资本,鼓励农户复种经营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从而促进农户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实证研究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同时对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其阻碍因素,为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相关政策建议.研究基于江西省665个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首先采用C-D生产函数构建生产利润模型,从水稻产出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测评农地经营规模的适度性.其次通过构建Tobit模型,实证检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江西省水稻种植的适度规模在2.67~5.33 hm~2这一区间内,且存在显著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农业资产现值、户主是否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初始农地面积、土地流转信息是否公开透明以及是否有土地调整经历等变量均对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户主年龄、户主身份和老龄化率对适度规模经营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以下相关政策建议:当前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增加农业用具补贴,并应在土地流转信息公开化等方面多管齐下共同推进水稻种植的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9.
农地最优经营规模是农地流转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理论依据。调查发现,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有明显的偏向点,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方式面积差异明显;农地经营总体形势多样,但以耕地利用为主,农地生产经营区域差异显著。测算发现,按户均最优农地规模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天门、荆门、荆州、潜江、宜昌、随州、武汉,最优规模分别为5.10、4.68、4.43、4.14、3.78、3.38、2.93 hm~2,均远大于样本农户户均现有农地经营规模。  相似文献   

10.
如何解决耕地撂荒问题:经营规模与支持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撂荒现象在我国各省皆有分布,部分地区近年来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从农户土地利用的决策逻辑出发,基于"工-农"收益持平的分析视角计算自己耕种和转入农地2种情况下的必要经营规模。只有保证从事农业生产能够达到与进城务工者基本相当的收益,才能使农民不种地的想法得以阻断。为了让农民以更小的经营规模就能达到"工-农"持平收益的要求,提供农地流转补贴、调整种植结构都是可以考虑的支持政策。农地流转是破除耕地撂荒困局的必由之路,不仅要农地流转,还要达到农地集中具备一定的规模。政府应鼓励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种粮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主体,积极培育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并调整支农惠农政策以进一步提升农民的土地收益。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主导型农地流转模式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流向规模经营农户明显加快,以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资本主导型农地流转模式已日渐成为我国一些地区农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的主体形式和现代农业经营的重要模式选择。事实证明,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但是也出现了比如非农化、非粮化等新问题。对资本主导型农地流转模式的定义、动因、环境、特征与效应进行梳理及归纳,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农地确权会提高农地流转契约的稳定性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地流转契约的稳定有助于农地流转市场的发育,促进农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基于农地确权政策的推进和农地要素市场逐步发育的背景,以江西省12个县的问卷调查数据为例,把农地转出方是否会在契约有效期内提高租金而形成违约作为衡量农地流转契约稳定性的标准,运用多元有序Logit回归模型,分析农地确权与农地流转契约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83.14%的农地转出户已完成确权,但仅有32.40%的农户在农地流转过程中选择书面合同,农地流转契约总体规范性较差,法律约束力较低。农地确权并未直接对农地流转契约的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政策效应未能凸显;但农地转出对象的非亲缘化、合同的规范化、转出方的近期调地行为却会降低农地流转契约的稳定性。因此,恰当运用农地确权成果,充分融合关系契约与正式契约,维持承包关系稳定,是提高农地流转契约稳定性的重要选项。  相似文献   

13.
农地确权的政策效果及其对农户生计决策与福祉的影响,已有的实证研究看法不一。已有研究的一般假设是政策干预与农户对政策的响应是随机的,而我国的农地确权试点区域与试点时间均具有非随机的政策选择性,因而农户的应对决策并非随机。因此,已有研究的随机性假设需要加以检视。使用非参数匹配因果推断,全面估计农地确权对农户六类资源配置决策和福祉的影响,并分别从政策设计与实施的供给侧角度和农户面对政策变化调整其决策的需求侧角度,揭示已有实证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研究发现,在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和获得正式贷款方面,确权政策的“顶层设计”与农户决策相匹配,有助于农户据此进行专业化分工与生产,政策效果虽然边际递减,但没有出现不一致现象。在土地流转方面,政策供给侧的选择偏差使农户流转土地的谈判交易成本上升33.3%,时间交易成本上升1.45倍;政策需求侧的农户应对行为使流转土地的谈判交易成本上升3.1倍,时间交易成本上升27.8%。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双向偏差,加上确权的赋权增量非常有限,使政策效果与政策预期不一致,但这并不意味着确权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说明人们对确权效果的预期存在一定偏误。  相似文献   

14.
基于劳动生产率最优化模型和土地生产率最优化模型,分析各自最优化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我国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目标的确定方法:应当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及粮食供给现状,合理平衡劳动生产率及土地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实施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建立完备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3个方面着手,提高农户规模经营的效益,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15.
基于黄土高原苹果产区苹果户的调查数据,探析农地确权对农户农地质量保护中正向行为和逆向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农地确权有效促进了苹果户的正向行为投入,该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于投资回报期限较长的正向行为,且主要通过安全效应实现;但农地确权并未促使农户减少逆向行为投入,反而对逆向行为农药投入产生正向影响。PSM模型、工具变量法和替代变量法检验结果依然支持该结论。进一步讨论还发现,农户损失厌恶、风险规避、路径依赖心理和有效替代行为缺乏是造成农地确权未对农户逆向行为形成负向激励的主要原因。需通过促进替代行为对逆向行为的有效替代和完善农业要素市场,强化农地确权对农地质量保护行为的优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辽宁省农户调查数据,分析农地确权颁证背景下农户农地抵押贷款需求意愿。结果表明,六成以上的农户愿意用土地经营权进行抵押贷款;从不同土地规模农户看,农户农地抵押贷款需求意愿随着土地面积的增加呈现递增趋势;从收入水平看,农户的农地抵押贷款需求意愿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强;从经营类型看,农户的农地抵押贷款需求意愿呈U型。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则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利用河南、山西两省的实地问卷调查所得的农户土地流转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和讨论农户土地转入行为的影响因素,并简要分析规模化经营效益。结果表明,文化程度、是否了解土地承包法、土地抵押权认知、农机服务市场的满意度是土地转入的促进因素;而小麦种植年限和农产品销售市场的满意度对土地转入有负向影响。农户通过转入土地实现了规模化经营,但不同规模的经营水平之间存在差异性,进而提出加快推进农地确权工作、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构建良好的农产品销售市场、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增加就业机会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业规模化生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地规模经营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关键所在.从农户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建立了农户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测度模型;并利用湖南长沙市2个郊区县141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因素包括农产品市场价格、农业生产技术、各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及其市场转移概率;目前,农业生产处在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农地投入对农产品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的影响最小;户均农地适度经营规模为1.42 hm2,但目前户均农地经营面积仅有0.31 hm2;为了使农户家庭劳力与农地达到最优配置状态,进而使农户家庭收入达到最大,应选择转入农地或转出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9.
发育农地流转市场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农户农地无偿转包一直被认为是农地交易市场发育不充分的表现。基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视角,从农地存在产权风险的原因出发,利用山东、湖北和广西三省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分析双重制度下农户选择以何种转包方式规避产权风险,探讨产权风险下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对农户是否选择无偿转包农地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农地转出中有偿转出占比为67.87%,无偿转出占比为32.13%。确权农户中无偿转出占比仅为27.27%,低于未确权农户无偿转出占比61.70%,转出对象为亲友时的无偿方式占比为69.53%,远高于非亲友时的9.26%。农地确权颁证对农户无偿转包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农户确权安全感知可显著抑制无偿转包农地行为;农地交易双方关系可显著促进农户选择无偿转包行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交互作用下,农户确权安全感知的提高有助于解除农地交易双方关系对农地无偿转包的锁定效应。因此,需以农地确权为契机,提高农户产权安全感知,充分发挥农地流转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协同效应,实现市场与关系的契合,引导农户积极实现土地财产性收益,从而有利于农地流转市场转型和优化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20.
发展植保专业服务组织、加快新型植保机械推广是我国提高农药利用率、实现农药减量的政策取向。基于农户行为理论,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利用320户抽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Probit回归模型,分析农户植保机械作业外包决策行为,探讨规模和服务质量风险对外包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喷杆喷雾机是样本地区最主要的植保工具类型,农户主要通过作业外包来使用喷杆喷雾机等大中型植保机械。植保机械作业外包减少了玉米和棉花生产的农药投入量。农户购买植保机械外包服务的决策受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呈倒U型趋势,经营规模介于2~10 hm~2的农户进行外包的概率最大,超过60%。地块规模、相邻地块统一灌溉、男性和非农劳动力比例对农户购买机械外包服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技能培训对机械外包需求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考虑到植保外包作业具有质量难监督、质量风险大的特性,模型也纳入了农户风险态度、农业保险等变量,但影响均不显著。因此,提出补贴大中型植保机械促进外包市场发展,结合区域规模经营发展状况适时推广专业化外包服务,结合病虫害统防统治适当组织农户间的联合外包,创新外包服务供给体系,制定服务标准、监督服务质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