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有一种倾向,认为中国并无哲学,中国哲学是“五四”以后在西学研究与裁剪中国思想中建立起来的。这种否定中国哲学的倾向有普遍性。郝大维、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一书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作之一。其书把中西“哲学”彻底对立起来,中心是论证中国思想是“内在宇宙论”、“反向性思维”、无超越观念、无形上思想、无“两个世界”思想。本文不同意这种观点。通过对孔子“天论”、老子“道”的思想及宋明理学的具体分析,指出“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道象帝之先,自古以固存,独立不改,周行不殆”,“道生一,  相似文献   

2.
"忠"和"恕"是两种直接相关但又互不相同的心理过程,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它们也代表着两类密切关联但又彼此区别的道德原则。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剖析,我们可以揭示出孔子道德哲学的内在理路。这就是:"人之道"(即仁与义)的实现从根本上讲是人自然本性的实践化;人的自然本性对于作为人的行为动机的情感而言,就是人的心理或情感居于一种最内在、最本然的状态(即忠);只有当我们回归并持守这种最内在、最本然的心理情感状态时,才会在生活实践中自然流露出对事物的公正之心和同情之心(即恕)等确定性的道德情感;我们既可以依公正之心确立  相似文献   

3.
“天”是中国文化、哲学中的最高观念,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身所处世界的终极思考,在中国人的意识深处具有至高的、神圣的地位;从“天”之观念的形成、流变可以看出中国人特有的宗教意识与宗教取向;在春秋战国以后,随着天之多重内涵的形成与确立,中国人在宗教上的包容情绪、实用主义、以政领教等意识作法贯穿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  相似文献   

4.
"人走茶凉"是对炎凉世态的一种艺术概括.特别是阿庆嫂的一句:"人一走,茶就凉"唱开之后,经常被人用来慨叹有些领导干部离退之后处境地变化.比如,过去家里门庭若市,现在车马稀少;过去请示、汇报、问候的电话不绝于耳,现在可能几天听一到一次铃响了;过去邀请出席各种庆典、宴会、研究会、论证会的应接不暇,现在难得收到一份请柬了;过去生病住院,花篮、水果、营养品随着探望者纷至沓来,现在病房里变得冷冷清清了……凡此种种,抚令思昔,焉能无"人走茶凉"之叹!  相似文献   

5.
“一国两制”作为一种全新观念和战略构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事求是精神,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突破了传统的国家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格是人之为人的标准与格式,每一哲学思想中都有其内蕴的理想人格模式,儒学也不例外。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表征,将其理想人格依次划分为君子、志士和圣人三重境界。其中,君子境界立足于"智"和"勇",体现为基本人格;志士境界立足于"道"和"国",体现为狷介人格;圣人境界立足于"天"和"地",体现为中庸人格。孔子的理想人格理论在人与自身、人与历史、人与他人和人与自然等方面对当今社会的人格构建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哲学、医学把人的生存与健康放在生态环境中去认识,提出了"天人相应"的生态观念.因此,了解、掌握、顺应四季的变化,"因时养生",是保持人体各脏腑组织功能正常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论语》是儒家学派早期较为著名的代表作,此书反映了孔子对人、社会、国家等诸多方面的基本思想。书中有较多的孔子关于“仁”的阐述,认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爱人;此外,《论语》一书中还有一些孔子对于君主的评论,体现出孔子对一国之君、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这些都与孔子倡导的“仁”有深层次的内在关系,也是孔子对“仁”如何推广于天下的设想和实施手段。但堕历史的发展、制度的完善,孔子有关“仁”的思想正逐渐地渗入制度之中,“仁”的精神正在得到充分的实施与推行。  相似文献   

9.
作为儒家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礼"是先秦儒家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的核心范畴。儒家的教育理论是完全依靠"礼"如何与其他范畴互相关联而形成发展的。尤其是孔子、孟子和荀子所提出的"仁"、"人性"和"文"等范畴对体现出"礼"的教育内涵是不可缺少的。"仁"只有通过"礼"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人性"也依靠"礼"的内化过程而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可以说"礼"是文明化了的传统中分化、发展下来的一切标准,"礼教"是以"博文"与"约礼"为主要内容而培养君子的先秦儒家的教育传统。  相似文献   

10.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哲学所发生的革命变革出发,肯定了马克思对物、对人、对人的直观能力的实践理解的合理性、革命性.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否定唯物论,也没有否定自然这一唯物论的前提.而当前流行的实践本体论忽视了马克思所强调的自然及其规律对实践的先在性、前提性,忽视了实践本身所具有的"变革世界"的客观功能而有滑入到唯心主义的危险.文章指出承认自然的先在性构成了实践唯物论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一分为三"之"一"与"三"的哲学意义;"一分为三"与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规律(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关系;"一分为三"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2.
农历六月初八,"三伏天"登场,意味着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开始了.为什么"三伏天"会最热呢? 据专家介绍,"三伏天"与冬季的"三九天"是相对应的,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一段日子."三伏"分初伏、中伏和末伏,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简单地说,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立秋"后第1个"庚"日结束.由于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因此就会出现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汉儒把"先进"和"后进"理解为一个历史文化概念,固然是毫无根据的臆说;刘宝楠将"先进于礼乐"解释为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也有增字解经的弊病."先进"章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假设句,准确地表达了孔子对选拔政治人才的看法不论出身如何,在礼乐修养上人人平等."先进"后进"是一种假设的对比关系,而非事实的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14.
禅宗在盛唐已经发展成一种传播生存智慧的哲学,调节着众生心灵世界的平衡.作为盛唐山水诗的开创者,王维深度融合了南北禅宗的禅法精髓,并将其融入山水之中,创造出一种空明静秀的境界,他的山水诗常体现出心境与物境、物境和禅境的交相渗透,尤其在水云意象的运用上,直指禅学之"性"与"缘",佛性之空寂静净与佛境之自在自如在此得以打通,呈现出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之深层融合,具有深刻的审美特质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5.
岳秀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148-1149,1203
"人性假设"理论是人的管理哲学,是对人进行科学管理的基础和依据.现代组织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本管理是其基本理念和核心,而只有很好的理解"人性假设"理论,对人性作出科学、客观、公正的认识,才能真正做好人本管理.  相似文献   

16.
从曾经的油菜、小麦、大麦三分天下,到如今种采结合的"生态采摘园",以及农牧结合的集约化养殖,呼伦贝农垦集团牙克石农牧场有限公司的发展之路,映射出农垦人的生活之变、发展观念之变.他们通过激发转型发展的"潜力板",让利于民、惠利于民,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拓宽了门路,也赢得了民心. 转观念谋发展 "辛苦大家了!咱们再加把劲儿,...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天人观,强调的是天、地、人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是长期指导中国劳动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劳作的主导思想。在屯耕文化现象中,我们可以从不同视角,窥探到屯堡先人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诠释和重视,对自然的崇拜,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奠定了屯耕文化这种独特文化现象的理论基础,在屯耕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定位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主张将张岱年先生哲学称为"新气学"."新气学"的显著特点,就是用"辩证唯物论"来阐释、理解与发展中国传统的"气学"思想.分三个部分论述之首先论述张先生一生始终信服"气学"思想,并揭示他所以信服"气学"思想与其一生信奉辩证唯物论,主张将辩证唯物论与"气学"创造的综合有直接的关系;其次阐述张先生对"气"范畴的现代诠释,以说明他对传统"气学"的超越;最后对张先生超越传统"气学"的理论贡献予以评论,以强调"新气学"对中国古代"气本论"哲学的现代诠释与超越,不仅为我们正确理解"气本论"哲学提供了新范本,而且使我们找  相似文献   

19.
忧患意识是一种基于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批判意识和探寻意识.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和"七·一讲话"的思想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它具体表现为政治忧患意识、文化忧患意识和民族忧患意识.表现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清醒的政治理性和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着重考察了苏轼在<东坡易传>中对"道"与"性"的论述,发掘了其易学哲学在本体论上的内涵,即以佛道解道、性;与认识论上的内涵,即以庄解道、性.并指出苏轼易学哲学的特点在于"诸家并举,会而不通".其"不通"主要表现在本体层面的佛道之学与伦理层面的儒学之间的不通,而苏轼所心仪之庄学的认识论意义与理论宽容精神正好成全了这种"会而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