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0 毫秒
1.
农业土壤和黑碳(BC)两种不同的吸附剂吸附苯酚平衡后分离,每组一部分不做处理,另一部分通过加入无酚灭菌溶液脱附平衡后分离,制备得到在不同吸附位点上吸附有苯酚的两类不同类型的4种吸附苯酚的吸附剂,研究了在不同Pseudomonasputida ATCC 11172菌密度条件下吸附在这4种吸附剂上的苯酚的脱附行为.结果表明,土壤及BC对苯酚的吸附均呈现明显的非线性,可用Freundlich模型描述.吸附态的苯酚能否被微生物利用取决于微生物及吸附剂的性质,BC具有发达的微孔结构,微孔小于假单胞菌细胞尺寸,导致假单胞菌无法直接利用吸附在BC上的苯酚;土壤基本无微孔结构,微生物较易与吸附的苯酚发生表面接触,直接利用吸附态苯酚.BC和土壤上的吸附态苯酚的脱附行为能用三元位点模型很好地描述,模型计算结果表明BC上的苯酚脱附主要受慢速脱附和极慢速脱附控制,微生物降解速率受脱附控制,降解可加速BC上的慢速脱附和极慢速脱附;土壤上的苯酚脱附主要受快速脱附控制,微生物降解不受脱附速率限制,对土壤上的脱附行为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Si(111)-7×7表面结构的DAS模型,从微观上分析了氢原子在这种表面上的吸附与脱附行为,揭示了二级脱附的指数前因子与温度的关系,对不同的表面初始覆盖度,导出了新的脱附方程,在计算机上用这个方程进行模拟,得到了与实验结果一致的模拟脱附谱。  相似文献   

3.
大孔树脂对槐花总黄酮的吸附分离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云  钟辉  兰昌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549-2551
[目的]筛选对槐花总黄酮具有较好吸附和解吸能力的大孔吸附树脂并确定其最佳吸附及脱附条件。[方法]通过考察流速、温度和pH值等影响树脂吸附和脱附性能的因素,确定最佳的吸附和脱附条件。[结果]D4020型非极性大孔吸附树脂对槐花总黄酮有较好的吸附和解吸效果。最佳吸附条件为:pH值4.5,温度为15℃,上样液浓度在0.55-0.85 mg/m l,流速为2.0 BV/h。脱附条件为:70%乙醇,pH值8.5,流速为3.0 BV/h。在此条件下洗脱D4020吸附树脂,3.0 BV脱附液就可把树脂吸附的90%以上的总黄酮解吸下来,脱附的总黄酮浓度较高,且可蒸馏回收洗脱剂,降低成本。[结论]该研究为槐花总黄酮的吸附及脱附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仪对甲醛、苯和甲苯3种吸附质在活性炭和分子筛上的热脱附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气相色谱顶空进样法重现性进行了验证,并试验证明了柱箱温度对FID的检测与响应值没有影响。测定了甲醛、苯和甲苯的标准曲线,得到不同温度下活性炭和分子筛对甲醛、苯和甲苯的热脱附曲线。结果表明,活性炭在较低的温度下即可脱附大部分甲醛和甲苯,而苯在分子筛上更易于脱附。  相似文献   

5.
简要探讨、分析了多环芳烃(PAHs)与土壤颗粒吸附的机理以及相关研究现状,对水蒸气剥离法脱附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求解,获得净化后土壤中多环芳烃浓度的理论解以及多环芳烃脱附过程的部分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Peclet数Pe,传质参数β、反应器内停留时间γ等对脱附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201×7、AB-8、D301R、DAION PA312共4种离子交换树脂对L-丝氨酸的吸附和脱附能力,筛选出最佳树脂为DAION PA312阴离子交换树脂,并确定了最佳的吸附与脱附工艺参数,即吸附条件:上样溶液pH=9,吸附时间为20 min,实际交换容量为94.25 mg/g;脱附条件:洗脱液为0.2 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pH=5),洗脱流速为0.4 mL/min。结果表明,DAION PA312树脂对L-丝氨酸的吸附量大,吸附时间较短,适用于L-丝氨酸的分离纯化。  相似文献   

7.
含氟废水深度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以火力发电厂的废树脂为载体 ,制备了负载锆水合氧化物的氟离子吸附树脂 ,并探讨了该负载树脂对氟离子的吸附和脱附性能 .结果表明 :制备该负载树脂的适宜锆浓度为 0 5mol L ,负载树脂吸附和脱附的适宜pH值分别为4 0和 12 0 .该负载树脂的吸附符合Langmuir型吸附等温线 ,通过这种等温线可以得出 ,CF- =1mg L时负载树脂的平衡吸附量qe 为 5 0 0 0mg L .利用该负载树脂对模拟火电厂的含氟废水进行处理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相似文献   

8.
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CT-GC/MS)联用技术,对动态顶空密闭循环吸附捕集的菠萝果皮及果肉的挥发物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菠萝果皮与果肉的香气中富含酯类化合物、尤其是甲酯类成分,含量最高的均为己酸甲酯、分别达到45.66%和64.45%;果皮挥发物中的2-甲基丁酸甲酯相对含量为8.03%、辛酸甲酯相对含量为6.44%,均比果肉中的含量(分别为6.50%和3.51%)高;果肉挥发物中未检出非酯类成分,而在果皮挥发物中检测到2,5-二乙烯基四氢吡喃(9.07%)和少量甲酸乙酸酐(0.87%).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2 种咪唑类离子液体(ILs)—氯化1-丁基-3-甲基咪唑([Bmim][Cl])和1-丁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Bmim][(CF3SO22N])在16种土壤上的吸附/脱附规律,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对于吸附/脱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Bmim][Cl]和[Bmim][(CF3SO22N]的土壤吸附系数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42 9和0.835 3(P<0.05),表明土壤主要通过静电作用来吸附ILs,而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TOC%)的R2 值仅分别为0.003 5和0.073 0(P< 0.01),说明ILs 与土壤有机质的疏水结合作用为相对次要。ILs 阴离子基团对吸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明显。ILs 吸附/脱附的迟滞系数(HI)均小于1,可能与(ILs)在土壤粘土/有机质上的不可逆结合有关。其中,CEC 和[Bmim][Cl]和[Bmim][(CF3SO22N]的HI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R2分别为0.772 9,0.781 5,P<0.01),说明CEC 对迟滞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CT-GC/MS)联用技术,对动态顶空密闭循环吸附捕集云南产紫果西番莲果皮、果肉和籽的挥发物分别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成熟果实挥发物中可检出烷烃、烯烃、酯类及醛、酮类化合物,其中果皮挥发物以烷烃、烯烃为主,酯类化合物种类少、含量低;果肉挥发物以烯烃、酯类为主;籽挥发物中烷烃、烯烃、酯类均可明显检出,但酯类含量最高。果肉挥发物中的丁酸酯和己酸酯可能是西番莲果实的主要特征挥发物类型,相对含量超过5%的酯类化合物有丁酸乙酯(5.52%)、己酸乙酯(8.66%)、丁酸己酯(10.88%)和己酸己酯(6.71%)。紫果西番莲籽挥发物保留了果实中的主要酯类特征香气组分。  相似文献   

11.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石灰性潮土磷吸附与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磷的平衡吸附与解吸方法,模拟缺磷胁迫条件下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酸种类和数量,研究了草酸、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乙酸5种有机酸对石灰性潮土磷吸附的影响,并以作用能力较强的草酸为代表,研究了有机酸对石灰性潮土磷吸附和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性条件下供试有机酸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石灰性潮土对磷的吸附,作用强弱依次为草酸、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乙酸。(2)有机酸使土壤对磷吸附的降低效应随着有机酸浓度和有机酸与磷浓度比的增加而增加。(3)石灰性潮土在草酸体系中所吸附的磷容易被中性盐解吸,有机酸对土壤吸附磷的解吸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锑(Sb)在黑土、红壤和褐土3种土壤中的解吸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Sb在3种土壤中的解吸过程是一个快速反应的过程,解吸反应在30 min左右基本完成,吸附态Sb的解吸量能达到最大解吸量的95%以上。Sb在3种土壤中的解吸率都比较低,相对于总吸附量而言,Sb在黑土、红壤和褐土中的解吸百分比分别低于17.1%、20.6%和26.23%。3种土壤吸附态Sb的解吸速率随Sb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随着解吸量的增加和解吸时间的延长而不断降低。Sb在3种土壤中解吸的动力学最优模型是:黑土和红壤为Elovich方程,褐土为双常数方程。这对探明土壤中锑的环境行为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平衡振荡法研究时氯苯胺(PCA)在盐城湿地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过程.湿地土壤吸附动力学表明在lh之内吸附符合幂函数方程(q=96.168t0.2158),1h后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1/ct=0.06+0.0012t).其解吸动力学过程的最优模型为幂函数方程(qt=14.585e0.2318t).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ch方程(cs=21.38ce0.789)其吸附常数Kd=21.38,对土壤粒子有较大的亲和力.研究还发现PCA在湿地土壤中的吸附量与溶液pH值(pH值5~8)呈正相关,与溶液离子强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了1,1,2,2-四氯乙烷(1,1,2,2-tetrachloroethane,1,1,2,2-TeCA)在4种土壤上的吸附和解吸行为,并用一种新型解吸模型——"双元平衡解吸(Dual-Equilibrium Desorption,DED)模型"对其解吸行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1,2,2-TeCA在4种土壤上的吸附符合传统的线性吸附模型,lgK∝的平均值为1.86;解吸行为则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解吸后的lgK∝(平均值约为4.88)显著大于初始值,且与吸附相污染物的初始浓度、土壤性质无相关性.DED模型比传统线性模型能更好地拟合TeCA在土壤中的解吸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15.
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对外源金霉素的吸持与解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针对环境中抗生素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通过室内分析试验研究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对外源金霉素的吸持与解吸特性,以期为合理处理含金霉素废水和消减畜禽粪便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方法】采用 OECD Guideline106批平衡方法研究了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对金霉素的吸持动力学和吸持解吸热力学特征。【结果】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对金霉素的吸持动力学过程包括快速反应和慢速平衡两个阶段,适合用伪二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拟合(平均R2为0.9999),反应进行12 h时基本达到吸持平衡;不同温度下吸持等温线能用Freundlich方程进行很好地拟合(平均R2为0.9174),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对金霉素有很大的吸持容量(lgKf为3.6575-3.7377)和吸持强度(1/n为0.8647-1.0478),且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吸持等温线随温度升高由“L”型逐渐趋于线型;生物质炭对金霉素的吸持作用是自发进行的、熵推动的吸热过程,主要吸持机制为物理吸持;金霉素在生物质炭上的解吸率为2.57%-6.99%,且随环境温度的升高显著降低。【结论】玉米秸秆生物质炭能够强烈吸持溶液中的金霉素且解吸率较低,因此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对外源金霉素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以砖红壤和石灰性土壤为供试土壤,探索不同聚磷酸铵(APP)对土壤中磷吸附解吸的影响,为评价磷的有效性提供数据参考。在等磷等氮条件下,分别以APP1(以中聚为主)、APP2(以低聚为主)、APP3(聚合度分布均匀且高聚含量高)、MAP(磷酸一铵)、A-M(APP3和MAP以P2O5质量比1∶1的比例混合)、CK(空白对照)为供试材料,设置6个处理(各处理名同所用材料),在砖红壤和石灰性土壤上进行50 d的培养,测定各处理下磷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显示,在石灰性土壤和砖红壤上,朗缪尔(Langmuir)方程、弗罗因德利希(Freundlich)方程和Temkin方程均可很好地拟合土壤中磷的等温吸附特征,且以Freundlich方程的拟合效果最好(相关系数在0.86~0.98)。在石灰性土壤上,除CK外,以APP1处理下土壤对磷的吸附性最强,A-M处理下土壤对磷的吸附性最弱,磷解吸量最大,磷解吸率最高;在砖红壤上,除CK外,以APP1处理下土壤对磷的吸附性最强,APP2处理下土壤对磷的吸附性最弱,磷解吸量最大,磷解吸率最高。结果表明,聚合度分布均匀且高聚含量高的APP配施MAP可减少石灰性土壤对磷的吸附,提高磷的有效性;而以低聚为主的APP可减少砖红壤对磷的吸附,保持土壤磷的平衡和供磷能力。  相似文献   

17.
采用湿筛-离心法将采集自谷里铜矿矿区周边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筛分成不同粒径的团聚体,并用EDTA对原土和各粒径组分进行淋洗,旨在为进一步对矿区周边环境修复及风险评价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粘粒级(<0.002mm)团聚体颗粒具有相对较高的有机质(OM)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游离氧化铝含量(Ald)和游离氧化铁含量(Fed)。Cu和Zn在粘粒级团聚体颗粒含量最高,而Pb在砂粒级>0.2mm团聚体颗粒含量最高。Cu、Zn和Pb3种重金属在不同粒径团聚体的解吸规律相似,均表现出在粘粒级和细粉沙级团聚体解吸率最高,而在砂粒级团聚体的解吸率最低,但砂粒级团聚体颗粒对解吸总量的贡献最大。3种金属中,Cu的解吸率(>15%)和解吸速率最大,原土及不同粒径颗粒团聚体组分的Cu、Pb和Zn的EDTA解吸过程均出现快速增长再趋于平缓的两个阶段,动力学模拟以Elovich方程描述最优。  相似文献   

18.
四环素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解吸以及镉在其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批平衡实验方法,研究了四环素(TC)在褐土和红壤中的吸附和解吸,以及Cd2+对四环素在两种土壤上吸附和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环素在褐土和红壤中的吸附可以用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拟合,所得lgKf分别为3.039和3.169,这表明四环素在红壤中的吸附能力较强。此外,四环素在两种土壤上的解吸过程都存在滞后现象,所得lgKf,des分别为3.292和3.877,这将可能威胁到土壤环境和人体健康。常见重金属Cd2+的存在会促进四环素在两种土壤上的吸附,在红壤中表现显著(P0.05);同时红壤中四环素的lgKf,des有所增加,而在褐土中的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Cd、Pb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探明不同水稻土对Cd、Pb吸附解吸的影响,以红壤、紫色土母质发育的水稻土为对象,研究Cd、Pb在两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分析红壤、紫色土对Cd2+、Pb2+吸附解吸特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土壤对Cd2+的吸附用Langmuir、Freimdlich模型均有较好拟合,相关系数在0.95以上;而Pb2+的吸附则用Freimdlich模型拟合较好,相关系数在0.99以上。随着溶液中Cd2+、Pb2+含量的增大,红壤、紫色土对Cd2+、Pb2+的吸附量增大;解吸量亦随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红壤、紫色土对Cd2+、Pb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871.34 mg/kg和4353.69 mg/kg,10914.65 mg/kg和14249.07 mg/kg;最大解吸率分别达到3.12%和2.43%,1.02%和0.33%。紫色土对Cd2+、Pb2+的吸附量大于红壤,解吸率低于红壤;同等浓度下,红壤、紫色土对Pb2+的吸附量高于Cd2+。研究表明土壤粘粒、有机质、CEC含量是影响红壤、紫色土吸附解吸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利用蒙脱石胶体悬液、胡敏酸胶体悬液和蒸馏水模拟无机、有机和纯净型灌溉水,进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解吸和土柱淋溶实验,测定土壤中Ni、Cd和Pb的含量。研究表明:三种灌溉水质对Cd的解吸能力均大于Ni、Pb,Cd的总解吸率可达16.34%~26.51%;Cd和Ni第一次解吸率均高于第二次解吸率,而Pb则相反;对Cd、Ni的解吸能力最强的是有机型灌溉水,而对Pb的解吸能力最强的则是无机型灌溉水。土柱淋滤实验表明,Cd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很强,Ni次之,Pb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最差。水质对Cd迁移的影响最为明显,在淋洗30 d后即可见水质对迁移的影响差异;水质对Ni的影响次之,在淋洗45 d后方可显见;水质对Pb的运移在实验期间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