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优化河北省各地市蛋鸡产业布局,分析了河北省各地市1996 ~ 2013年蛋鸡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结果表明,河北省蛋鸡综合比较优势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渐减弱,南部的邯郸、邢台、沧州、衡水、石家庄具有较强的综合比较优势,北部地区和东部的张家口、承德、秦煌岛和唐山综合比较优势较弱.河北省各地市禽蛋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呈现层级发展,各层级之间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层级内除秦皇岛和承德外均无显著差异.建议在蛋鸡产业综合比较优势较强的区域在科技、财政和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综合比较优势较弱的地区应综合考虑各类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给予不同程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黄冈市早稻新品种的鉴定结果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个早稻新品种(含对照)的产量、熟期、米质、抗性进行了鉴定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对照品种两优287小区(13.3m2)产量10.57 kg.熟期113 d,米质达国标优3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和感纹枯病.新品种早糯2016和中9优547综合评价很好,中嘉早32综合评价好,陆两优9959、荆早62综合评价一般,早籼81综合评价差.  相似文献   

3.
林分物种多样性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全面评价林分物种多样性状况,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含乔木、灌木、草本和地被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按指标性质分为物种多样性综合指数和濒危植物综合指数.多样性综合指数中用修正后的Mo指数作物种丰富度指标,用Shannon-Wiener指数计算乔木蓄积、直径分布、灌草盖度和高度等作多样性指标,同时考虑了更新幼苗和枯木等多样性因子.在濒危植物综合指数中,引入了稀见种的概念,以增强对多样性的预测.在多样性指标体系的应用上,采取两个综合指数同时控制的办法.  相似文献   

4.
以云南省1992 ~2012年的水产养殖综合生产能力为研究单元,从自然资源、饲料供给、渔业生产现状、农业基础、渔业科技支撑、生态环境等6个方面对云南省水产养殖综合生产能力进行综合评估,运用因子分析法从19个指标变量中提取可解释92%信息的3个主成分因子;并分别定义为基础生产力量特征因子、综合环境质量特征因子、成灾度特征因子;运用回归法完成主成分因子和综合得分的计算和排名,并用熵权法验证结果的合理性.结果表明,2012年云南水产养殖综合生产能力最强,1992年水产养殖综合生产能力最弱.据此,提出了提高云南水产养殖综合生产能力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综合干预预防全麻术后患者躁动的临床效果.方法 320例全身麻醉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综合干预组,每组16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护理,综合干预组采用综合干预.比较两组全麻术后发生躁动的发生率、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20例全麻术后患者术后发生躁动108例.发生躁动原因的前3位依次是伤口疼痛、留置导尿管不适和不能耐受气管导管.综合干预组的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5% vs 60.0%),且躁动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1).综合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1% (P<0.01).结论 综合干预可减少全麻术后患者躁动的发生,降低其躁动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6.
郭婷  程金花  任妮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7):259-262
基于农业科技人才科研成果多且成果类型丰富的特点,利用统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我国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综合竞争力及其概况分布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因子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综合评价方法可以客观地反映我国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综合竞争力现状.  相似文献   

7.
综合实训课程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对综合实训课程的性质、地位、课程标准以及实施措施的认识存在不足.综合实训课程和教材开发的原则和方法,应建立在理解综合实训课程内涵和分析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根据农业综合开发的特征与作用,分析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具有综合性、主导性、普及性和应用性的特点.笔者以南通市为例,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简述了科学编制项目计划、精心组织项目实施和创新工作运行模式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9.
江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际测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我国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和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阐述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主要内容,提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设置方法,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综合评分法对江苏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了测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对颈椎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焦虑和抑郁的影响.方法 对38例颈椎病患者发放疾病不确定感、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并实施相应综合干预,1个月后再次发放以上量表,比较实施综合干预前后颈椎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焦虑和抑郁有无差异.结果 实施综合干预后,颈椎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焦虑和抑郁明显下降,与实施综合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椎病患者存在较高的疾病不确定感及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严重影响颈椎病患者身心健康.对颈椎病患者采取相应的综合干预,可提高其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降低疾病不确定感、焦虑和抑郁水平,自觉调整不良的心理状态,促进疾病恢复,才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张清安  姚建莉 《中国农业科学》2019,52(19):3430-3447
苦杏仁是一种优良的药食两用资源,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较高的经济利用价值。苦杏仁及其加工品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而我国杏仁产量的80%左右仍以原料形式售卖,未充分发挥苦杏仁加工增值率大的优势。主要原因在于苦杏仁加工行业集中度低,规模化的产品加工企业较少、技术落后,对苦杏仁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程度低,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功能性成分的损失大和环境污染严重。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对苦杏仁进行综合加工利用,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其附加值是苦杏仁加工行业面临的瓶颈。本文在梳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苦杏仁去皮、脱苦及干制加工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随后又对苦杏仁油、精油、蛋白和苦杏仁苷等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综述,并着重比较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和苦杏仁相关产品的开发利用情况,提出了合理建议,为高效综合利用苦杏仁资源,提高其加工附加值和促进苦杏仁产业良性发展提供借鉴。最后,对制约苦杏仁加工行业发展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思路和展望:一是建议后期应采用现代食品绿色去皮技术替代传统沸水烫漂去皮法,加强去皮废水中的活性成分的回收利用和皮的高值化开发利用研究;二是采用超声波等新技术实现苦杏仁的快速高效脱苦,减少苦杏仁中营养成分的损失和脱苦废水排放;三是创新技术努力实现主要成分同时综合提取利用,即在提取苦杏仁油的同时抑制苦杏仁苷酶的活性并防止蛋白过度变性和苦杏仁苷的降解,使苦杏仁中各主要成分互不影响,从而得到最大化综合利用,并将此技术早日推广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总之,对于苦杏仁的开发利用应注重其加工副产物的回收及高值化利用和产品的创新研究,同时提高杏仁产业的融合度,进而提升其加工产品的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最终促进杏仁行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中国辽宁省和美国俄亥俄州不同年代育成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的形态、产量和品质性状,及其对施肥水平的响应,明确大豆主要农艺性状随产量改良的演变趋势。【方法】以祖先亲本相同(均来自Williams和Amsoy)分别在中国辽宁省和美国俄亥俄州(相同纬度)育种程序下育成的代表性品种为试材,于2011、2013和2014年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以磷酸二铵为种肥,设3个施肥水平(0、150 kg·km-2、300 kg·km-2),测定大豆成熟期的农艺性状、籽粒产量和品质。【结果】随着大豆产量的改良,俄亥俄品种和辽宁品种的株高降低、节间长度缩短、倒伏指数下降、收获指数增加;俄亥俄品种的分枝数和结荚高度增加,而辽宁品种则下降。单株粒数的改良是俄亥俄品种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辽宁品种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百粒重的增加。在品种选育进程中,俄亥俄品种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下降,脂肪含量升高;辽宁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含量无显著变化。与相同年代育成的辽宁品种相比,俄亥俄品种株高矮,节间长度短,抗倒伏能力强;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收获指数以及产量明显增加;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降低,而脂肪含量极显著升高。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俄亥俄品种的株高、节间长度和倒伏指数保持相对稳定,而辽宁品种的增幅较大。俄亥俄品种的籽粒产量随施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辽宁品种则在中肥条件下表现最佳。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籽粒产量与株高、节间长度和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株粒数和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且株高、单株粒数和收获指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结论】在大豆品种产量改良过程中,俄亥俄品种和辽宁品种的株高和节间长度均呈下降趋势,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得到增强,收获指数提高,但俄亥俄品种的改良程度大于辽宁品种。俄亥俄品种产量的改善多得益于单株粒数的增加,而辽宁品种则得益于百粒重的提高。俄亥俄品种的耐肥性得到增强,其株高和倒伏指数在不同施肥水平下保持稳定,而辽宁品种则随施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共用240只1日龄健康雏鸡,分别于14,14和28日龄点眼滴鼻接种 Lasota 疫苗,在免疫后不同时期,采取实验鸡血液、泪液、肠液、气管液和胆汁、脾脏、法氏囊、胸腺、盲肠扁桃体、丕氏斑、十二指肠及哈德尔腺、支气管,检测了相应的 IgG,IgA,IgM 和 HI 滴度。T,B 细胞数量和功能,淋巴细胞数量以及浆细胞和酸性α-萘酚酯酶阳性 T 细胞(ANAE~+T)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结果,雏鸡免疫后,脾脏、法氏囊和胸腺中 ANAR~+T 细胞与浆细胞显著增加,消化道和呼吸道相关局部免疫组织中的浆细胞、ANAE~+T 细胞数量也明显上升;与此相应,血液 T 细胞和脾脏 B 细胞免疫功能显著增强;血液 T,B 细胞、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升高;血清、泪液、气管液、胆汁和肠液中的 IgG,IgA,IgM 含量和 HI 滴度均程度不同地增加。免疫鸡脾脏、盲肠扁桃体和丕氏斑的淋巴小结数量增多,直径增大。这些表明免疫鸡不仅全身和局部的体液免疫反应,而且其细胞免疫应答也显著增强。雏鸡新城疫二免后,其免疫器官和局部免疫组织的浆细胞和 ANAE~+T 细胞进一步增多,血液 T 细胞和脾脏 B 细胞免疫功能也增强;血液 T 细胞。B 细胞与淋巴细胞数及 IgG,IgA,IgM含量和 HI 滴度程度不等地增加;泪液、气管液、肠液和胆汁的前述指标均升高,说明雏鸡 ND二免产生了显著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增强作用。新城疫强毒攻击后,对照鸡免疫器官组织和相应体液中的免疫指标均明显降低。呈现全身和局部免疫机能衰竭,全部死亡。与此相反,二免鸡免疫应答水平进一步提高,明显优于一免鸡,获得可靠的免疫保护,这与其显著增强的全身和局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配方肥配施锌肥和硫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安徽省小麦主产区宿州的西二铺村和湖町村分别设置了农民习惯施肥(CK)处理、配方肥处理、配方肥分别配施锌肥和硫肥处理以及同时配施锌肥和硫肥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配方肥显著增加了小麦产量,配方肥配施锌肥和硫肥进一步增加了小麦产量,进而提高小麦经济效益;同样,配方肥配施锌肥和硫肥提高了小麦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平均增幅达到35.0%、107.0%、99.1%。配方肥配施锌肥和硫肥增加了籽粒锌和硫的积累量,对籽粒锌含量有一定促进作用,对籽粒硫含量影响不明显。不同处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淀粉含量及其组分差异均不显著,但增施锌肥和硫肥提高了小麦籽粒的谷醇比,降低了直支比,有利于小麦品质的提高。因此,在土壤锌和硫含量较低的地区,配方肥配施锌肥和硫肥能促进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创新创业是发展的动力之源,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支持创业系统(Innovation Driven Entrepreneurship, IDE)重视创新与创业的协同推进,强调基于创新的创业以及创业对创新的互动作用,通过资源、环境、政策的协同设计与开发,实现更持久的发展活力。我国台湾休闲农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政府、市场、学界、业界等多主体互促,共推休闲农业发展的实践。基于IDE发展理念,从创新创业系统的识别与构建、利益相关者的构成与参与、发展政策措施的形成与推进等角度,解析台湾休闲农业创新驱动创业的实践模式及路径。台湾休闲农业IDE发展模式以创新能力的培育、创业能力的拓展为核心,用基础设施、政策制度、社会环境为支撑,发挥政府、企业、学界、业界、资本等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合力推进休闲农业发展。IDE框架能够充分实现休闲农业利益相关者互动与协作,释放区域发展潜力,形成新的发展路径,促进产业创新发展,提高居民福祉。  相似文献   

16.
间作大蒜对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商麦156为供试小麦品种,分别于2016年9月17日、10月1日和10月15日定植大蒜进行小麦间作大蒜试验,研究间作大蒜对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探寻小麦间作大蒜的最佳时期,探究同一处理时期内不同生育期间作大蒜下的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任一处理时期间作大蒜的小麦根际细菌数量均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且与大蒜定植时长正相关,至140 d时最大,W1G1(小麦播种前14 d定植大蒜)、W2G2(小麦与大蒜同一时间播种和定植)、W3G3(小麦播种后14 d定植大蒜)较对照CK(仅播种小麦)分别增加83.64%、64.21%和44.94%。随生育期的后延,对照和处理真菌数量均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在同一处理时期内各处理真菌数量均低于小麦单作,且大蒜定植时长与真菌数量负相关。硝化细菌与氨化细菌变化规律类似,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均表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趋势,对照与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处理间达到显著水平(P<0.05),且均在120 d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降低。在大蒜间作期内,对照和处理的小麦根际土壤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变化规律相同,均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升高,至160 d时W1G1、W2G2、W3G3磷酸酶和脲酶活性较对照分别提高27.59%、23.45%、20.69%和30.56%、27.78%、16.67%。在140 d内,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生育期的后延而升高,至140 d时达到最大值,之后过氧化氢酶活力开始降低,在80、100、120、140 d和160 d时,W1G1较对照分别提高18.19%、29.21%、40.51%、48.78%和62.71%。可见,间作大蒜定植时期越早,小麦根际细菌、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数量越多,真菌数量越低,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越高。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变动规律研究及趋势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变动规律,并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展望。结果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在波动中不断增长,单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品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优化,主产区不断北移,黑龙江成为名副其实的北大仓。粮食功能从仅仅满足温饱的食品过度到工业原材料,再到国际市场的重要贸易手段。对粮食的宏观管理政策则从短缺时期的紧缺管控到逐步市场化的紧平衡管控,再到丰年有余面向国际市场的战略应对。同时,我国粮食生产仍然面临资源紧缺,种粮积极性低,消费增加而质量标准提高以及国际保护主义兴起等众多问题与挑战。未来,我国粮食生产的战略安全地位将进一步上升,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主粮的生产将平稳发展,小杂粮品种将得以多样化发展,而技术仍将是未来粮食生产的决定性因素。今后,要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农民和地方政府种粮积极性,提高农民素质,支持企业投资粮食产业,进一步加强粮食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促进粮食生产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文磊  李茜 《农学学报》2022,12(5):70-76
为进一步促进县域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农业结构优化、农民收益提升。本研究基于农林文旅康产业间的组合,围绕农林文旅康产业分化、融合和整合形成的组织形态,构筑组织形态的新业态和新功能。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是农业、林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康养产业之间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5个产业之间相互融合推动新业态和新功能的发展。本研究以山西省泽州县为研究对象,围绕其资源和地形特点的发展基础,在新业态和新功能视角下,构建出“平川+现代农业主导”型、“丘陵+文化旅游主导”型和“山区+森林康养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利益联结强化机制、政策保障机制和培育延伸拓展机制的发展机制。本研究对推动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的新业态和新功能发展具有实际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根据烤烟漂浮育苗和移栽改进方法的主要特征对其进行分类,比较分析了当前烤烟沙培育苗、浅水育苗、湿润育苗、水旱两段式壮苗培育和封闭式育苗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小苗膜下移栽、高茎壮苗移栽和井窖式移栽技术的优缺点.介绍了各项技术的应用进展,提出烤烟漂浮育苗应在提高壮苗率的基础上,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为方向,向精细化、快速化、轻简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周琳  杨祯妮  张敏  程广燕 《中国农业科学》2019,52(21):3934-3942
目的 我国是肉类生产和消费大国,2017年我国肉类产量达到8 588.1万t。从全产业链的视角看,肉类从生产者到消费者餐桌要经历养殖、屠宰、排酸、分割、运输、零售、储藏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损耗,是对资源和环境的巨大浪费,尤其是从屠宰后到终端消费所经历的环节。本研究将聚焦猪肉、牛肉、羊肉、鸡肉四个基于全产业调研大肉类产品,重点关注分割、遇冷排酸、运输、零售、批发、冷冻等动物性产品从屠宰到消费的重要环节,明确猪、牛、羊、鸡四种肉类产品在主要环节中的食物损耗量,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不同肉类产品的可食用比例。方法 基于系统分析的思路,从全产业链视角将肉类从生产到消费终端链条中可能会产生损耗的环节划分成分割、运输、销售终端、预冷排酸、冷冻储藏五个环节,通过全产业链跟踪调查的方法,分别收集猪肉、牛肉、羊肉、鸡肉产业链条以上各环节的损耗数量。考虑到冷鲜肉、热鲜肉、冷冻肉的三种消费形态产业链条的差异性,笔者以不同消费形态的市场占比为权重,在获得每类消费形态全产业链损耗基础上计算综合损耗率。可食用比例则基于经营主体长期屠宰分割后的实际数据计算得到。在典型区域的选取上以主产省为重点,选取不同规模的企业、商超、农贸市场等经营主体,通过一对一访谈调研,获取一手数据。结果 通过对北京、四川、重庆、山东、河南、广东、广西、吉林、内蒙、新疆等10个省(市),19个一体化企业、7个屠宰分割企业和16个终端销售市场的调研可知,当前我国猪肉、鸡肉、牛肉和羊肉全环节损耗率分别是8.1%、11.22%、1.47%和7.45%。从肉类流通消费形态划分,猪肉热鲜肉、冷鲜肉和冷冻肉的损耗分别是2.69%、4.12%、8.10%;牛肉热鲜肉、冷鲜肉和冷冻肉的损耗分别是7.17%、8.68%、11.47%;羊肉热鲜肉、冷鲜肉和冷冻肉的损耗分别是4.63%、6.53%、7.45%;禽肉冷鲜肉和冷冻肉的损耗分别是6.31%、11.22%。结合不同流通形态的占比计算可知猪牛羊禽的全产业链综合损耗率分别为4.36%、9.55%、5.94%、9.30%;胴体可食用率分别是78.48%、81.26%、73.72%、68.55%;整体可食用率分别是90.29%、94.84%、96.46%、78.91%。结论 由于饮食习惯的差异,整体上看中国肉类损耗要显著低于欧美、日本等其他国家,食物利用率高。然而肉类全产业链依然存在中小规模企业加工、分割技术水平较低,批发和零售环节冷藏设备的不到位,冷冻肉以及国内很多地区居民依然偏好热鲜肉品等原因,均是目前中国肉类损耗的主要原因。从长远看,随着冷鲜肉消费比重的增加,屠宰分割环节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冷藏和储运设施设备的完善,我国肉类全产业链减损降耗依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